更新於 2020/10/03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畢設週記-02 【包著糖果紙的藥】2020.09.08

〔議題研究〕
先來談談最近腦迴路周圍的小事...
童話不是乘載夢想的迷幻劑,而是喚醒現實的清醒劑。 -高文英《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
孩子從童話認識世界,用糖果紙包裹著所有社會的現實面,把善惡分明,把活在群體社會的方式像教科書般分門別類,並選出典範作為主角。
殊不知,人類最複雜,搶破頭要當第一女主角的自己卻成了壞皇后。
大人擁有透視糖果紙的能力,因為見過真實的社會。換言之,童話之於兒童是迷幻劑;迷幻劑之於大人,應該就是用現實社會包裝的爛漫愛情偶像劇吧。
正能量 / 負能量?
大人懷念閱讀童話的幸福感,卻厭倦心靈雞湯,對一切無法改變現狀的正向念頭嗤之以鼻,稱之為癡心妄想,稱之為白日夢。如童話世界般大膽且簡單的人,撇除社會價值,有二種結局,做夢做到無視社會;做夢做到害怕,再也不做夢了。
潛意識裡大眾嚮往正能量,本能對負能量感到煩躁、害怕或憤怒,並且避之不及,但似乎負能量又是一個社交工具?我實在不懂。
就像三五好友的聚會,掀起高潮的總是某一位遇到的智障事,同仇敵愾或是一起取笑那樣的智障,就能滿足的各自回家;網路上的地獄梗,負能量到爆表,仍舊先把良心的眼睛蓋住偷笑。
喜劇的內核是悲劇。
這句話出自喜劇大師卓別林。
我們的快樂確實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喜劇和童話一樣,蓋著一塊絢爛刺繡的布,揭開後是羞恥和不安。
包著糖果紙的藥,不拆開,在迷幻劑的作用下,世界絢麗且快樂;拆開,清醒劑開始作用,是真實的世界,有絢麗,也有快樂,但些時候殘酷,有些時候難熬。
拆?還是不拆?

好啦,正題來了...
如願以償的,我可以理直氣壯的研究服裝,所謂“議題研究”。(嘻

《議題研究》
希望透過對服裝更全面的了解,摸索出明確的脈絡進而挑選出議題,分別研究思考服裝的本質服裝的用途服裝產業
服裝的本質
先以撞擊腦袋的方式思考服裝存在與形式的本質,參考書籍《關於穿衣服這件事的哲學辯證》,綜合個人看法,得出幾項觀點。
1 . 私密與公開?
我們因為赤裸的羞恥感,於是產生了身上的遮蓋物,稱之為衣服。但何為非遮不可的部位?因應社會發展,對此將產生完全不同的定義,如朝鮮時期的平民婦女,因哺乳方便而勞動更加有效率,加上當時「無後為大」的儒家思想盛行,露乳裝成為當時的流行服裝,更成為婦女生過孩子驕傲的象徵。
朝鮮時期的婦女著露乳裝(圖片來源:https://kknews.cc/history/xzxp22r.html)
朝鮮時期的婦女著露乳裝(圖片來源:https://kknews.cc/history/xzxp22r.html)
人的身體上,天生沒有甚麼可恥之處? -《關於穿衣服這件事的哲學辯證》- 鷲田清一P. 47
社會用服裝告訴我們非遮不可的部位,卻透過服裝引導那些部位於社會的思想,如馬甲、絲襪,甚至更加高端細膩的手法,加以暗示,歸納成為服裝語彙之一,更簡單的舉例,網路上的穿搭教學之一「令人最戀愛的約會穿搭術 by Nines talk」。由此我得到一個小結論,因公開而感到羞恥的原始慾望,會透過任何方式偷偷地解放。
大家輕鬆一下,看看是不是有戀愛的港覺~
2 . 衣服只不過是一種「敘事」結構的事實
對許多人而言,服裝裝扮是一種表達,而身體需要配合衣服,衣服的機能成為基本,甚至可忽略,經典俗語“愛美不怕流鼻水”完整的表達這個狀態。看一個人的打扮,選擇的服裝,就能了解他的生活方式、模式,甚至意圖。
用衣服把身體遮住,就是把話語權交給臉部,但一帶上面具,話語權又被移交給了身體。 -《關於穿衣服這件事的哲學辯證》- 鷲田清一P. 25
服裝表達的我們,是外顯的,趨近於炫耀,或宣示。但撇除服裝語彙,如何穿是否也是一種表達?身體被遮住,表情就變得相對重要:臉被遮住,肢體語言就變得相對重要。就像最近大家勤戴口罩,眼神就變成格外重要的溝通橋樑,簡單的笑,都要笑到眼睛瞇起來,才能表示我的善意。不只服裝本身,服裝與身體的互動也能明確的表達,甚至影響一個人的狀態。
服裝的用途
以理性、客觀的觀察,服裝對於人類和社會的影響,其用途及代表意義。參考書籍《時尚設計全書》。
1 . 實用 - 機能取向
我認為這是任何設計存在的基本,如同建築三大要素「堅固、實用、美觀」,其中兩項就是以機能出發點,任何設計都是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包括服裝。
最顯而易見的就是各類的工作服。
工作服常因應身體所受到的傷害或環境的保護而進化。此為西伯利亞的獵熊人所著服裝,以多刺的連身服保護來自熊的攻擊。《時尚設計全書》- Sue Jenkyn Jones P.24(圖片來源: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20720/76787.htm)
抑或是因應時代改變而需求改變,進而發生服裝改革。
如19世紀的女性不被允許穿著褲裝,但二戰後,女性加入職場與軍事後勤工作,更加注重實用性穿著,女性開始穿著褲裝。
19世紀到20世紀,工業革命和各大戰爭,導致社會上很大結構上的變化,此篇文章細緻的說明,這場服裝革命的背景、源起與影響。包括19世紀因對女性極大的社會期待與責任,而產生女性服裝深刻的社會價值,及此服裝革命的起點-第一件女性褲裝的設計,最後,如何於大眾流行趨勢慢慢改變。
美學與理性: 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女性服飾的風尚與功能性演變 I
《美學與理性: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女性服飾的風尚與功能性演變》來自於英國就讀研究所期間的一份作業。 當時因為台灣對時尚史教育與研究的不重視,在校所學是非常線性的史觀,再加上對西方社會、文化、歷史、時尚不熟悉(那是個無線網路剛起步的年代)雖然下了一番苦心完成這份作業,但從未覺得成果能稱得上佳。 直到近兩年因為工作、興趣等各種需求,才突然驚覺,台灣對於時尚的歷史與文化有多麼不關心、不求甚解,有時連一篇資訊正確的時尚史資料都難以尋得,只好依賴英文、日文、甚至簡體中文資料。 總覺得這樣下去沒辦法,如果沒有人願意寫,只好自己寫;沒有時間找資料,只好把當年的作業翻出來、自己翻譯成中文,加上ㄧ些新的資料和經驗。 這系列將從十九世紀開始,探討當時位於歐洲社會核心地位的中、上流階級女性的服飾與社會地位演變,然後續接另外一系列討論次文化如何從街頭由下而上的影響時尚潮流的文章,剛好,今年的台灣出現不少關於性別、歷史、婚姻制度、社會文化的討論。 閱讀這系列文章,請務必以當時的社會思維理解,因為歷史是一個流動的空間,擁有許多不同面向,而不是一個點、一條線、或一個面。 重新將這些文章挖出來獻醜,不期望有什麼偉大的貢獻,但或許勉強能作為小小的參考,而且歡迎討論。 當時的女性肩負展現家族社會地位的沉重角色。 Gibbs-Smith, C., H. (1960) Fashion ladies Fashioning the Bourgeoisie: A History of Clothing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 28. Fashioning the Bourgeoisie: A History of Clothing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 145.
美學與理性: 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女性服飾的風尚與功能性演變 II
續接 《美學與理性: 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女性服飾的風尚與功能性演變 I》關於十九世紀西方社會結構、女性社會地位、以及女性服飾變化,本系列第二章將介紹從十九世紀中期開始、至二十世紀初的三大「時尚反思」運動- 艾蜜莉亞.布魯姆爾的裙褲革命、 前拉斐爾派的文藝復興時尚、以及 唯美運動的生活美學 。 因為這三項運動的幕後推行者們或許針對當下的主流風尚提出異議,但他們並未站在與「時尚」對立的角色,反而期望自己所推行的「改革」成為新興風氣,與後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大爆發的街頭次文化革命出發點全然不同,而且推行的族群也僅限於當時能「負擔時尚」的中、上流階層。 ◆裙褲革命-艾蜜莉亞.布魯姆爾與女權主義◆ 艾蜜莉亞.布魯姆爾(Amelia Bloomer)生於1818年的美國紐約,1840年,她嫁給律師、同時也是報紙《賽內卡福爾斯郡信使(Seneca Falls County Courier)》的擁有者,德克斯特.布魯姆爾(Dexter Bloomer) 受丈夫鼓勵,艾蜜莉亞.布魯姆爾開始為《賽內卡福爾斯郡信使》撰寫關於女性權益的文章,她曾如此描述1850年代的女性處境、以及她認為女性應當擁有的權益: 「這個國家擁有數以千計的女性具備(與男性)同等優良的技術與知識,若被允許展現自己的技巧與創造力,她們能生產好的機械、跟男性一般掌握工具。 一位女孩的雙手與大腦結構與那些男孩沒什麼不同......現在人們或許感到難以置信,但總有一天終將發現,女性擁有的品味與創造力遠勝於洗碗、縫鈕釦之類的活兒。」 1848年,艾蜜莉亞.布魯姆爾參與並加入美國第一個以探討女性權益的研討會、亦是後來著名的女權組織-賽內卡福爾斯會議(Seneca Falls Convention)由伊莉莎白.卡蒂.斯坦東(Elizabeth Cady Stanton)和露葵媞雅.默特(Lucretia Mott)於1840年發起。 1849年,該組織成員鼓勵艾蜜莉亞.布魯姆爾出版自己的報紙《百合花(The Liliy)》亦是當時第一份以探討女性權益為主題的新聞媒體。 從艾蜜莉亞.布魯姆爾的角度來看,十九世紀的服飾對女性而言,是一種不公平待遇,因為女性不僅必須符合男性逼準、還得獲得社群中其他女性的認同。 對此,她評論: 「我們給各位女性的建言是:穿任何令自己愉悅的服飾。 對此議題,訴求一種平靜且獨立的對策,保持中立,不刻意討好、但也不刻意不討好。 若其他人不願意與你為伍或追隨你的風格,你至少仍獲得些許舒適與安寧,因為真正的朋友是來自你值得交往、而不是根據你的追隨者多寡。」 1851年,艾蜜莉亞.布魯姆爾在《賽內卡福爾斯郡信使》提倡一種新式女裝、也是後來被稱為 裙褲(Bloomer) 的款式,引起軒然大波。 該造型原則上保持當時女裝外輪廓,但將 裙長縮短至膝、 內襯一條土耳其燈籠褲(Turkish Style Pantaloons) 最初源自美國烏托邦社會主義團體女性成員的服飾,曾於1849年被《水療雜誌(The Water-Cure Journal)》大力推崇為自然、健康、且具有絕佳功能性。 裙長縮短至膝、內襯一條土耳其燈籠褲的裙褲(Bloomer)裝。 Photo Source/ Ill.
美學與理性: 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女性服飾的風尚與功能性演變 III
延續 《美學與理性: 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女性服飾的風尚與功能性演變 II》 ,本系列第三章、亦是最後一章,從十九世紀文青世界回到當時大部份富裕階層的視角,聊聊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相當於流行文化的新藝術運動;1920年代的野女孩時尚;還有可可.香奈兒與尚.帕圖的運動裝。 由於本系列文章的主軸為介紹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女性服飾的風尚演變、以及其與功能性之間相互消長的關係。與其說探討、不如說是概述,難免無法盡述所有枝微末節,但回溯第一章開頭所述: 歷史是一個流動的空間,擁有許多不同面向,而不是一個點、一條線、或一個面。 以現代人的觀點,零碎地、片斷地探究許多歷史社會現象,必定有所缺失或偏頗,因此,希望這系列文章只是一個開端,不是一個結論。 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健康、運動、以及新女性 跳脫前拉斐爾派與唯美主義的世界,社會的另外一端-或說大部份的西方中、上流階級社會-女性相比過去幾世紀以來的前輩們,終於被允許從事 騎馬、散步、騎單車、打槌球、射箭、以及打網球 等鄉野戶外活動。 即使這些戶外活動在當時並不被視為「運動」,而是 紳士、淑女們的社交行為之一 ,例如:網球最初的設計,是給中、上流階層年輕人一個輕鬆且非正式的交流場合;騎單車則被視為一種富裕人家打發時間的交通方式。 但這些活動帶來的是「 舒適且便於活動的著裝需求 」,因此, 艾蜜莉亞.布魯姆爾的裙褲終於在1880年代被社會接受、成為摩登女性騎單車與散步束裝,再加上其他從男裝借鑒的款式,諸如:毛呢大衣、防水風衣、搭配領帶與漿挺假領(Stiffly Starched Collar)的套裝、以及馬褲(此時裙褲搭配的不再是土耳其燈籠褲、而是馬褲) 不過,對當時信奉「端莊淑女不得穿男裝」的社會而言,這些摩登女性服飾仍相當驚世駭俗,而且按當時著裝要求,戶外活動束裝僅限進行該活動時穿著,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束腹、裙撐、以及長裙仍是一位端莊且時尚的中、上流階層淑女基本搭配。 1890年代給未婚與已婚女性、以及女童的網球與外出服飾黑白廣告,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來臨不僅推動了全球現代化,同時緩慢地改變了社會對性別的要求,越來越多女性獲得教育機會並投入專業工作。 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部份中產階級女性無論在公眾場合或私人財產領域,皆擁有更多獨立自主的權利,並被允許擔任零售助理、事務員、以及秘書等文職工作,雖然薪資仍普遍低於男性,而且經常因為結婚生子被取代;另外一方面,部份社會階級地位較低的女性則透過戲劇等娛樂表演舞台,逐漸踏足中、上流社會社交圈,有些甚至藉由利益或婚姻關係晉升中、上流階級。 乍看之下,女性權益似乎隨著社會地位提升,然而,於1890年至1914年席捲整個歐洲、美國、甚至俄羅斯的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 Movement)卻將物化女體推向另一個巔峰。 新藝術運動最初起始於裝飾性藝術與建築,受前拉斐爾派影響,重尚自然花卉線條與圖騰、異國文化、符號學、以及嘗試混合材質,並延續藝術工藝運動的訴求,講究精良的手工藝與品質。不過,相比女性成員頗為活躍的前拉斐爾派,新藝術運動推崇者雖熱愛女性、卻普遍視之為藝術創作與商業行銷的物件。 克萊兒.蘿絲(Clare Rose)於《新藝術運動時尚(Art Nouveau Fashion)》一書中描述: 「無論是鐵路、苦艾酒、束腹、咖啡、電燈、化學實驗室、藝術展覽、甚至俄羅斯鞋油,藝術家極盡渲染這些漂亮柔美的年輕女性身著時尚服飾、梳著異域風情髮型的影像。」 她指出,這些圖像無論視覺或心理都隱藏著情慾暗示,例如:新藝術運動代表性藝術家阿爾馮斯.穆夏(Alphonse Mucha)為菸草公司繪製的抽菸仕女圖-在當時,吸菸被視為絕對陽剛的男性特權。 另外一方面,女性日益獨立自主的社會地位、新藝術運動訴求盡善盡美的社會風氣、以及工業革命促成的大量製造成衣產業......開始產生化學效應-女性們對時尚的渴求增加,從過去唯有重大活動才訂製新衣的習慣,逐漸演變為季節性、甚至月度性需求,間接助長了查理斯.佛德瑞克.沃斯(Charles Frederick Worth)、雅克.法斯(Jacques Fath)等高級訂製服工坊的誕生,時尚刊物與報紙的大量發行也令高級訂製服工坊的最新設計迅速散播至全世界,成衣業者再競相模仿,衍生出批量訂製(Wholesale Bespoke)的生產模式。 以新藝術運動衍生而出的S型長束腹為例: 十九世紀末社會普遍認為基於衛生考量,身體與衣服之間,至少需間隔兩層內衣-因為當時流行的羊毛與蟬絲皆不可水洗、以及當時醫學理論相信,無論男女都應該將身體與環境隔離(這種理論應源自十九世紀末的西方國家生活衛生習慣並不太好) 因此,一位時髦的中、上流階級女性需要許多不同服飾因應各種場合,為了搭配這些服飾,她同樣需要各式各樣的內衣,例如:白天她需要一件時髦且合身的束腹、以及長至腳踝的襯裙;夜晚需要一件緊身束腹、低領背心、以及一件拖曳長襯裙;若是一位新嫁娘,她則需要一件裝飾有蕾絲或緞帶的束腹。 由於裝飾繁複的羊毛或蟬絲外衣,還有束腹、襯裙、裙撐等內衣結構經不起頻繁洗滌、須經常淘汰替換,因此富裕家庭女性多半擁有大量訂製服飾,而時尚雜誌、百貨公司、以及批量訂製模式出現後,越來越多女性習慣根據時尚雜誌刊或百貨公司型錄載的最新流行,到商店以自己喜歡的布料製作該商店特有的款式。 隨著新藝術運動擴散至全世界,S型長束腹與強調裝飾性的服飾日趨誇張,雖然1883年在英格蘭成立的功能性服飾機構(Rational Dress Association)曾從當時醫學的角度建議,女性內衣重量應降低至平均3.2公斤,然而,最初期的S型長束腹為前中心筆直、強調腰臀成S型曲線;1908年則演變為前中心筆直、托胸、纖腰、窄臀的樣貌。 雖說此時女性已被允許在獨處、私人時間褪下這些束縛,但大部份女性為了維持纖細的身形,依然會全天穿著束腹,美國作家蘿蘭.英格斯.懷特(Laura Ingalls Wilder)在她一系列傳記小說中,便曾提到母親教育她應該連夜晚都穿著束腹、以維持身材的事: 「另一件蘿蘭絕不妥協的事就是束腹。 在瑪莉前往學校讀書前,媽堅持瑪莉與蘿蘭都必須開始穿著束腹。 『你們都是淑女了。』媽以她溫柔的語調發出最後通牒。 瑪莉乖巧地遵循媽的忠告,連夜晚也穿著束腹。蘿蘭也在距離媽幾百哩以外的學校穿著她的束腹,但鐵條緊緊地束縛著她的身體中央、令她感覺自己像匹被迫套上馬具的馬而開始反抗。她從不乖乖按照媽的期望長時間穿戴束腹,或像其他女孩一樣緊勒腰身。 『在我結婚前,』媽警告蘿蘭:『你爸可以用雙手合握我的腰。』 『唔,我並不想讓任何人握住我的腰。』蘿蘭回答(另有一個版本為:『但爸現在無法用雙手握住你的腰。』)」 有趣的事,從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每一次新束腹的出現都宣稱比過去的款式更具功能性、更健康、更舒適。 女演員卡謬兒.克里佛德(Camille Clifford) 她亦是美國插畫藝術家查理斯.丹那.吉布森(Charles Dana Gibson) 筆下著名的《吉布森女孩(Gibson Girls)》靈感來源。 《吉布森女孩》是查理斯.丹那.吉布森自1890年代至1910年代期間繪製的黑白插畫, 同時展現新時代女性開始追求時尚、社會地位、以及性格的獨立與自主性。 新藝術運動衍生的時尚與過去不同之處在於- 時尚與服飾成為一種公眾探討的藝術 ,隨著戰爭情勢日漸嚴重,男性大量投入戰場,女性逐漸必須承擔男性社會責任、並為了工作出入公眾場合,舒適且簡約的服飾需求大增。 1903年至1906年,高級訂製服設計師,保羅.皮耶洛特(Paul Poiret)推出一套包含:一件靈感取自漢服的 孔夫子外套(Confucius Coat)一款 希臘式長袍(Hellenic Style) 的造型,宣告徹底拋棄束腹與裙撐,將女性從內衣解放,美國大都會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曾如此評價他的設計: 「將女性自束腹中解放、化解乾綱獨斷、誇張曲線,皮耶洛特影響了服飾製作領域中,隨之而來的革命,並以立裁技術改變崇尚高級訂製服技巧的風氣。」 不過,保羅.皮耶洛特本身並非女性擁護者或女權主義支持者。他在自傳《時尚之王(The King of Fashion)》中表示,自己只是追求獨一無二的美,事實上,他的修長的設計-包含後來的蹣跚裙(Hobble Skirt)與哈倫褲(Harem Pants)-也並未將女性真正地從束縛中解放,而大多數西方女性也未因為他的設計放棄那些內在裝置直到戰爭結束。 保羅.皮耶洛特1910年至1911年間設計的晚裝。 Fashion" A History from the 18th to the 20th Century.
2 . 社會價值 - 服裝語彙、時尚、文化
因應時代的累積, 因實用而產生的,如工裝;因價值觀而產生的,如19世紀的澎裙和束腰,都攜帶著歷史意義而成為經典不衰的服裝語彙,甚至成為風格、時尚,成為設計師表達的語彙與穿搭者玩味的元素。
衣服是一種社會皮膚。 - Marshall McLuhan加拿大哲學家
如同某些回教國家,對於女性服裝的要求,甚至嚴謹到為此立法,受文化、宗教與價值觀影響,仍不會因全球化而減弱。社會對女性的刻板印象和要求,反映在服裝上的例子是不勝枚舉。例如:「女生就是要多穿裙子啊!」、「女生穿著要適當端莊啊!」,這些都是女性從小常聽的話,問為甚麼,通常得不到解答。
所以我的結論就是,得不到原因的穿搭,就是因為社會價值的影響,不論反抗或順從,長輩問起,就說因為我爽,就好
3 . 社會階級 - 品質、品牌
人類身為群體動物,講求合群;因資本主義而產生階級,身為表達自我的媒介之一,服裝所產生的社會階級,品質、材料、設計甚是品牌,極為深刻。
最經典的例子,就是高定服飾的源起。
19世紀中葉,不論上流貴族或是平民,服裝皆來自家庭成員及裁縫師。直到「高級訂製之父」- Charles Frederick Worth 的出現,建立了「時尚品牌」的雛形,也將裁縫師的稱謂提升到藝術的境界,稱為「時裝設計師」,為上流貴族訂製奢華的服裝。
貴族們熱衷於在各大國家場合上展現心儀裁縫師的才華,1868年法國高級時裝公會開始制定高級時尚的規範及標準,高級訂製服成為上流人士表現自我皆及很重要的媒介。
服裝相對於其他產業更注重工藝及手法的,尤其是各大歷史長久的精品品牌,皆有自己獨門的手工藝技,這也是我認為,高級定製服除了社會階級該存在的意義。
4 . 展現自我態度 - 反抗社會價值?叛逆?反時尚?
談論服裝,就是談論社會與文化,而社會文化,我認為是人類心理強勢和弱勢的集大成。而服裝最直接的表達心理狀態,例如我,表達抗議會穿口袋裡有中指的那件黑色素T,表達不要跟我說話就會戴上連帽T的帽子或戴上口罩。因為服裝於社會價值的窠臼,導致其成為了反叛的媒介。
世界一直往前奔跑,而我們緊追其後。可不可以停下來喘口氣,選擇「自己」,而不是選擇「大家」?也許這樣,才能不再為了追求速度,而喪失生活,還有生長的本質。 - 台灣漫畫家 朱德庸
這段話能代表反時尚的意義及目的,現今社會更注重「做自己」、「獨立思考」、「個人看法」......等個人意識。服裝界也早就開始出現各種反叛,挑戰消費者,挑戰資本主義,挑戰時尚對美的追求。
舉例Balenciaga 2020春夏成衣系列,從展場設計到服裝,都有其深意。
以下為AHA & LOLO的秀場解析,大家可以配個洋芋片。
最後,反時尚是很廣大的議題,無法用隻字片語來解釋,有興趣的各位再去研究研究吧~
時尚產業(服裝業)
服裝承載了上述這麼多,幾乎是整個社會。服裝和社會就是相互影響、相互輪迴,在廣大的意義之下,是各種產業支撐起的。
以下方這張圖,我歸納出三種服裝產業的類型。設計類、製作類 、販售類。
時尚週期。“時尚圈是無情的,有時候會覺得你就是再循環打轉,像天竺鼠輪一樣,其實沒有通往甚麼特別的地方” - Caroline Coates ( 圖片來源:《時尚設計全書》- Sue Jenkyn Jones P.152 )
1. 設計類 - 直接操控時尚者 ( 時尚預測、服裝設計師、布料設計師 )
通常為領導品牌形象者,也是大家擠破頭想爭取的機會,但市場極為飽和。
但於台灣的服裝設計師,面臨的困境,除了經費,更多的是缺乏國際舞台。「對設計師來說,籌措贊助經費大概是最難的。時尚很燒錢,卻無法立即看到成果,一個品牌至少要能撐到十年以上,才能說是稍有成績。」這是女裝品牌「SHAO YEN」主持設計師陳劭彥吐露台灣時裝設計師的困境。除了經費,更重要的是台灣缺乏服裝界的國際舞台,本土設計師必須要經歷各大時裝周的洗禮,才有「機會」嶄露頭角,但參與一次時裝周的經費不容小覷,又回到經費的問題。
女裝品牌「SHAO YEN」共同創辦人莊國琳說:「台灣即使有很強的布料研發與成衣代工廠商,但普遍缺乏品牌經驗,也沒有國際時裝周,本土設計師必須要參與國際時裝周才能吸引買家下單,這是台灣時尚業的瓶頸。」
但近年來,台北時裝周的舉辦,雖然正負評價兩極,但至少有一群人試著突破這個困境,但或許真正該思考的是,在資訊流通的時代,舞台一定是時裝周嗎?時裝周的本質條件為何?
2. 製作類 - 製作、呈現時尚者 ( 工匠、打版師、紡織工廠、染廠 )
為設計者的支撐及呈現者,我認為這類的工作者,尤其手工藝工匠,是服裝產業必要且珍貴的文化資產。
再許多大品牌,工匠是傳承著許多傳統工藝,也因此造就該商品的價值。台灣的服裝生產線,缺少的除了台灣特色傳統工藝的再發揮,包含了工廠的運作,因高成本人力許多都轉往國外,許多成熟的成衣代工技術,因此荒廢,或許因應社會結構變化,適時的轉型是必要的,將研發及技術發揚光大。
3. 販售類 - 塑造品牌、銷售者 ( 品牌方、各通路店家 )
為設計作品的推手,最需要面臨消費和市場限制的工作者,也是時尚周期中最重要的觀察者。
沒有市場需求,就不會有生產及設計,可說是一切的來源。但與設計者同樣的問題,沒有舞台何來商機?大眾的選擇,通常以金錢預算、品質保證、品牌價值,這三種進行挑選,若尚未做出品牌口碑,就必須壓低價錢吸引消費者,但剛剛也提過,「經費」是設計者的致命傷。似乎是個無解的輪迴,如何能夠被世界看見?如何能夠被消費者看見

服裝產業議題
台灣服裝產業現況
於台灣的服裝設計師,面臨的困境,除了經費,更多的是缺乏國際舞台
「台灣即使有很強的布料研發與成衣代工廠商,但普遍缺乏品牌經驗,也沒有國際時裝周,本土設計師必須要參與國際時裝周才能吸引買家下單,這是台灣時尚業的瓶頸。」 - 女裝品牌「SHAO YEN」共同創辦人 莊國琳
屬於台灣的服裝產業,舞台是甚麼?一定是時裝周嗎?時裝周的本質條件為何?真正適合台灣設計師的是甚麼?
服裝產業問題
環保議題。近年來快時尚當道,大量的二手衣被丟棄;從古至今的時裝周外,一定會有抗議時尚單品使用皮草的人士;奢華的高定為凸顯其社會階級,主人幾乎只會亮相一次,高定近乎成為一次性服裝。
各種原因,衣服布料的浪費,不亞於其他汙染,如何達到永續的服裝產業發展?這是時尚必須付出的代價嗎?快時尚作為服裝產量大宗,該如何改變其結構?
開始有以「二手衣再設計」為主打的品牌,是否真有其效用?

透過各個面向對服裝的思辨,延伸出許多議題,和思考方式,服裝文化可深可淺,是生活的一部份,也是歷史文化的累積。
該如何深入淺出的呈現?如何平易近人的說這個故事?是這次最大的課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