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0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台灣人應該要找出心中的紅線(上)

記宋承恩、何承輝:《預防台灣遭侵略法草案》看美國對台灣的安全承諾
今天在慕哲參與了一個蠻有趣的講座,講座題目是從美國眾議員約霍在國會提出的《預防台灣遭侵略法草案》談美國對台灣的安全承諾。除了把國際法中有關台灣地位的歷史脈絡好好理清之外,也從應然面(國際法)與實然面(台灣的戰略地位)補充了相當多的論述。有點感動,故為文記之。
宋承恩研究員比較台灣關係法與台灣保證法
宋承恩研究員比較台灣關係法與台灣保證法

美國憑什麼介入台海?從台灣的定位談起

對於美國給予台灣的安全承諾,總有些人主張「美國不會來的啦!」、「為何美國要來幫助一個小島!」、「美國外交也奉行一中原則!」也有稍具法律基礎的人士主張:「台灣屬於中國,目前屬於內戰狀態,美國無法干涉,因為違反國際法。」甚至也有政治人物主張:「首戰即終戰。」對於這些論述,兩位講者今天的講座中均有進行反駁。
先說結論。美國介入台海事務有其先例可循,合乎國際法與美國國內法規範,並無介入他國內戰的問題。內戰論的前提,是台灣屬於中國的一部份。但是在很多的歷史證據上,可以發覺美國在處理台灣議題時,從來並未將台灣視作中國的一部份。
例如在1944年的一份備忘錄中就提到:「開羅宣言僅為意向表示…….台灣的地位需要透過和平條約加以解決。」開羅宣言中蔣介石對於台灣的主張, 常常被當作台灣歸屬於中國的證據。然而除了這份備忘錄,美軍在日本無條件投降後,發布的一般命令第一號文中,規定日軍需要向蔣介石投降的地域,其實排除掉了台澎地區。在陳翠蓮老師書中所附的圖亦可發現日軍在中國投降時,投降場地內僅有中(華民)國國旗,然而在台灣的日軍投降時,場地內除了中(華民)國國旗外,尚有英國、美國與蘇聯的國旗。
甚至,在1949年1月12日蔣介石發給當時台灣省主席陳誠的電報中,也提及「台灣不過為我國一託管地。」等語。代表蔣當時是明白台灣的狀態的。而之後1951年舊金山和約中日本拋棄台灣主權,1952年以舊金山合約為基礎的台北和約中其實未提及領土主權,而是以實質控制權稱之。當時美國杜魯門總統的立場為「蔣事實上佔領台灣,美國原則上不介入,任蔣自生自滅。」
但隨著韓戰爆發,杜魯門態度轉變。既然台灣並非歸屬於中國,則美軍派軍艦巡弋台灣海峽,就不會構成干涉內戰。於是這樣地位未定(需要透過和平的方式加以決定)的論述,就成為之後美國對台防禦承諾的基礎。

美國對台安全承諾的轉變

對台的安全承諾首見於《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該約使美國在台灣遭受攻擊時,具備了出兵協防台灣的法律基礎。然而有趣的是,原始的條約中所指的,其實僅有台澎地區。亦即僅有台澎遭遇攻擊時,美國才能派兵協防。是之後美國國會作出了《Formosa resolution of 1955(1955年福爾摩沙決議案)》,才將中美防禦條約的效力範圍及於金馬,也才構成八二三炮戰時,美國資助國軍軍備的法律正當性。
然而之後因為美中政策轉變,聯中抗蘇的外交政策下美中建交。於是在中方要求美方撤軍(撤離駐台美軍)廢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下,美國改以《台灣關係法》履行安全承諾。在《台灣關係法》下,美國的安全承諾仍在,只是將介入的條件改為「非和平方式決定台灣未來的嘗試」。
隨著美中關係再度轉變,2019的《台灣保證法》中則是更新了這項安全承諾。其中提及台灣政府具有的民意正當性外,也提到台灣與美國具有價值上的共通性。這其實就是今年美國政府反中論述的序曲。其中裡面也提到支持台灣發展不對稱戰略,為後續的軍售鋪路。在《2020年國防授權法》中,更將整體的安全觀帶入,提及中國滲透問題,要求美國行政單位加強與台灣資訊上的交流,甚至要求情報總監對台灣的大選中中國的滲透情形進行報告。
《預防台灣遭侵略法草案》中亦重申整體安全性的重要,甚至提出了明確的武力介入的紅線。包含 1. 台灣遭到武力攻擊(第一槍原則),2. 台灣政府實際控制的領土遭到侵略,以及 3. 軍人、人民遭到殺害時(宋承恩老師稱之為「第一滴血」)此外,該法的效力及於台灣政府實質控制之領土,包含台澎金馬,但不包括釣魚台(但那是美日安保條約範圍,美國一樣會出兵)
這樣的界定,除了是符合國際法上對於自衛權要求的合比例原則外,亦將新型態的軍事衝突納入考量。與以往集結軍力後開始攻擊的軍事衝突不同,現在的衝突更多的是利用灰色地帶的武力,例如派出漁船騷擾(現在中國就在做的事)作為衝突的前哨。
對於有些人認為美國的安全承諾口惠而實不至,其實是為了符合國際法上的合比例原則。美軍在台灣附近的活動一向是跟著共軍的動向走。在情況未升級時,不採取過當的應對。
簡而言之,1979年後,美國對台的安全承諾仍循序漸進,從《台灣關係法》確保台灣具有武裝能力、到《台灣保證法》展現意願,最後是《預防台灣遭侵略法》授權總統動武,可見其進展,絕非口惠而實不至。
作者:崔家瑋(本文同時發布於作者個人medium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