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現代資本主義社會與城市化發展,帶動了住宅型態的發展。過去人類的文明往往誕生在河邊,但隨著技術的進步,現代人考量居住位置絕對少不了交通因素,公共交通與私人代步工具影響現代居住。居住課題跟城市發展是相互扣連的,新加坡及香港在規劃住宅區時,通常一併將社福設施、公共設施與交通規劃在內。那居住生活該如何跟整體都市生活去結合呢?
「建築空間與人類的活動、思想和歷史繫連起來。」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
動機目的
二戰後住宅不論各國家大多都有共通特點:為解決人民居住問題而快速模組化建造而成,而台灣建築技術大多都是由日本傳進(《天下無雙的建築學入門》提到),因應兩地氣候與文化的不同開始有了不同,但一樣會碰到的問題是,公宅建設目標以滿足最低水準,最大量化的提供居住面積,一般只能「一次性」使用,壽命大約只有25~30年,之後需要翻修或重建,更不可能考慮到各文化的不同,但人們的生活在二戰後至今,已經有很大的變化,但卻沒有新的空間定義出現。
做設計時常常在配置空間,可能我的想像圖出現了進家門我想先看到更衣間,走進浴室洗乾淨我的身體,再進到我家裡,但卻被現有的定義侷限住,或是我常常在想,這些空間是怎麼出現的?以前原始人即便只有一個洞穴也可以活得自在,到了中古世紀卻出現了無數的空間規範了無數的行為限制,之前看書時看到很有趣的事,美麗的大住宅內,隨處可見人們聚集坐在地板上,但是仔細一看牆邊放了很多有名設計師設計出的椅子,倚靠著牆整齊的排列著,就像裝飾品般;還有一個小故事,在廁所這空間剛被定義出來時,人們對於馬桶的存在感到新奇,但牆邊還是隨處可見便溺,至於淋浴空間的出現,卻還是拿著衣物去河邊洗澡。真正能滿足日常生活的設計該怎麼被實踐於建築呢?怎麼樣的操作能最接近使用者與社會呢?
基地選址在金門金城車站,是金門發車最密集的公車站,四周臨接道路,寫著公車專用道卻有著來回遊蕩的汽機車,明明是單行道的小路卻成了雙向車道,金門繁忙道路之一的民生路跟支配這混亂交通的圓環。以用路者的角度來看,這些公車真的是亂無章法的霸佔著路權,導致騎士都得冒險穿梭在車陣間,但仔細看一下實際用路權,明明是橫越金城最方便的道路卻劃分成公車專用道;但做為乘客,不得不說金城車站所在位置真是絕了,一下車就到了金門最繁華的地方,往下坡走便道了人人熟知的模範街,往平地走則有沿途的商店迎接著。站在這兩種用路者的角度來看,我認真地思考了一下,基地位置真的無可挑剔,那麼以建築設計者的角度去操作能夠改變甚麼嗎?
金城車站建築物本體長得相當普通的方盒子,但內部機能卻相當繁雜,有個坑道口隱密地躲在了挑空大門旁的展示館,進入坑道前必須先從此入口進入,穿越展示館才會到地下坑道。三樓以上才則出租成辦公室。倘若我有權利重新設計這棟大樓,辦公空間重新規畫成社會住宅。一個社會住宅複合著車站、原有的坑道與展覽館,垂直面的關係會有甚麼樣有趣的現象呢?
議題分析
因為是複合型住宅,所以我想先將這個議題拆成三個部分來看:
1.車站重新規劃 2.社會住宅規劃3.車站現有的民防坑道展館/旅遊諮詢。
車站是一個能夠感受到「時間」的場域,他把時間、空間、跟建築融合在一塊,而內部整合了「聚集行為」與「流動行為」的空間,但對於這兩種空間型態的定義卻取決於人類的移動而改變。還有個有趣的點在,車站邊界並不像其他的空間到了邊界就是停止,反而是所有活動開始的起點。
從以下幾點切入:
1. 研究停留的人群、流動的人群。
2. 改善現有的交通問題。
3. 不同目標的人出現在同空間,動線上的處理。
「市民應有接近城市的權力。」法國哲學家昂希·烈菲伏爾
金門目前唯一的社會住宅尚義社會住宅興建案還在規劃中。基地選址在金城車站更加貼近了金門最精華的區域。住宅建築是構成城市樣貌的重要元素,本該是最接近社會,也最貼近我們使用者的存在。
社會住宅能翻轉城市負面空間,台灣的住宅大多以聚落的方式在發展,導致住宅建築變成了改寫都市空間意涵的存在。社會生活與制度的改變,都會促使住宅設計演進,但是住宅格局卻幾乎停擺在戰後快速生產的樣式,即便到了現在大多數的設計師在安排格局時仍用已定意過後的空間去配置。空間在希臘文Raum,指的是一個清理過的場所,可以自由定居和住宿。一直以來都是我們在適應環境,我們改變了自己去迎合環境,但今天我們是建築設計者,可以用我們的角度去改變。對於住宅我想要試著操作一個由內向外思考的空間。
從以下幾點切入:
1. 研究住宅的發展過程,既有空間怎麼形成的。
2. 研究現代人生活模式。
3. 社會住宅形式與問題。
4. 住戶更新住宅的靈活性。
民防坑道目前的設計是將遊客與乘車民眾動線分開,從車站邊界樓梯引導至二樓的展館,參觀完後再由展館下到地下坑道,目前對於展館還沒有特別的想像,但若是需要的話會想嘗試將它展開而非目前被單獨包裝在住宅內。
從以下幾點切入:
1. 民防坑道館在建築物該如何呈現。
2. 入口的設計。
3. 原有的辦公空間是否有留存必要。遷走的可行性。
4. 是否還有需要其他的社福空間。
空間需求
金城車站目前是一座7層樓高的建築物,目前預設將有車站、住宅、坑道展館、地下停車空間、旅遊諮詢服務,或許會有社宅其他的複合使用,而原有的辦公空間會藉由基地分析的輔助決定是否需要保存。
-休息室:提供司機休息、簡單開會空間。
-旅遊諮詢中心:提供旅客公車動線、旅遊行程問題諮詢。
-開放空間(候車空間、聚集空間):乘客等車區域、居民停留相約匯合區域。
-廁所。
-垂直動線:連結坑道展覽館動線。
-展覽區:(重新規劃可能性)。
-坑道垂直動:線從展覽區通往坑道動線。
-大廳:所有住戶的出入口,管理空間。
-垂直動線(公共空間連結):作為社會服務與住宅交點空間。
-私有領域:可進行睡眠、工作、更衣、家務、進食、儲藏等行為的空間。(屬於不想被外人進入的空間。)
-開放領域:可做為邀請朋友、家人團聚、或進食等行為空間。(屬於允許熟悉的人進入的空間。)
-半戶外空間:可做為睡眠、工作、個人愛好、聚會空間。(屬於住宅內的戶外空間,隱私性較為薄弱。)
-使用水的空間:可做為盥洗、家務、洗滌等行為的空間。
-使用火的空間:可做為料理、壁爐、聚會等行為空間。
視情況增加其他社宅空間。
因為想要嘗試去做新的住宅定義,所以先不使用傳統建築格局而是先以行為模式去思考空間。例如像是我常常在想,房間是甚麼?我該怎麼去解釋他,為甚麼是房間?能睡覺就是房間嗎?或是...睡覺行為應該只能在房間進行嗎?這空間是怎麼被劃分出來的?那如果我今天在客廳睡覺?那客廳跟房間我又要怎麼去定義他們?或許研究到最後會發現是自己再鑽牛角尖,但我想藉由空間的演化歷史去更充分地知道所有空間在被定義時經歷過什麼樣的思考,再根據所分析出來的空間去定義出各個小單元體,依照每個人不同的需求去選購不一樣的空間,所以目前住宅空間需求較為模糊。
預期成果
社會住宅複合車站。
- 車站交通更完散規劃
- 感受的到聚集與流動空間的場域設計
- 住宅格局與型態的改變
- 設定空間劇本創造出空間可變異調整的可能性
- 坑道、住宅、車站的垂直關係展現
這題目我覺得我會玩得最開心的部分應該是在這三個空間垂直面向的思考,印象中我很喜歡大二時清香飯店自己的設計(但是粗心大意的我好像弄丟當初的圖面只剩下模型照片了),當初在設計時我記得我的平面圖是所有圖面最後出現的,甚至比透視模擬圖還晚出來,我花了很多心思在垂直面向我該怎麼去分出公與私,該怎麼讓空間不被街屋的狹窄限制住,怎麼樣的錯層空間可以讓我隱密的暴露,我想把當初的熱情再發揮到這次自己所訂的題目上。
下篇目標基地調查、研究住宅的發展過程,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