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出期待的演講
帶著忐忑、有些緊張的心情到了政大的綜合院館,今天是政大行管碩士專班「領到願景與利他價值」的第一堂課,萬萬沒想到迎來的竟是一場精彩絕倫的演講。
幾天前收到助教寄至學校信箱的信,信中提到可以先參考、閱讀這次邀請到的講者—嚴長壽先生的著作:《我所看見的未來》、《為土地種一個希望》以及《在世界的地圖上找到自己》。
由於工作忙碌,筆者便在上課前google了這三本書網友的讀書心得,並大略了解了一下演講者嚴長壽先生的書寫風格,大致上以台灣觀光產業的發展為主軸,並帶有一些人文關懷。
原先以為這些主題與內容,比較不是我平常會關切的領域,於是對於整個講座就沒有特別的期待。
然而發現我大錯特錯!——這無疑是一場滿載而歸的演講。除了座無虛席以外(廢話,我們系學生很多...),內容更是絕無冷場。也正是因為這些議題是我平常不會關切及觸碰的,透過嚴長壽先生極具魅力、生動的分享方式,也喚醒我心中不同的思考可能。
我們要做「發光體」,而非「反光體」。
講座的一開始,嚴先生丟出了這麼一句話。
嚴先生說前半段他不會用PPT,他希望能跟大家有更多的eyes contact,接著便從《我所看見的未來》談起,20年前他在大陸觀察到的現象,像極了過往台灣社會發展的歷程,一個社會快速的富有起來,但人民卻是集體的「茫然」。
反光體的實際例子,我想到的在國外旅遊時,你可以在shoppong mall看到中國大媽一車一車地掃光專櫃的精品包。在這個階段中,我們可能需要很多外在物品的裝飾與點綴。最高級的珠寶、名牌包與手錶。我們身上的光芒,並不來自於本身,而是外在的物質。
當一個「發光體」,是當個體在心理上有所領悟,願意對外界與身旁的人,以各種形式付出及反饋。而我想這也是嚴長壽先生一直以來在做的事。
問題出在文化這環。
嚴先生帶著大家反思:為甚麼我們不能像日本這個國家一樣,把中國從唐朝以降的文化完完整整的保留下來?儘管歷經過明治維新,日本一直都把西方船入與傳統的文化留存的很好。
反觀台灣呢,我們有好好看待自己的文化根源嗎?甚麼時候開始,中秋節大家只競相著舉辦大型的烤肉晚會,而不去探究這個節日背後的文化意義了呢?(這邊還挺呼應時事的,剛好下周就是中秋節了lol)
什麼時候開始變得何等地庸俗?
從今年(2020年)6、7月份澎湖的「報復性旅遊」談起。嚴先生說:「我們只是在製造下一個墾丁。」
這邊真的讓我很有感觸。一直以來我都非常嫌惡台灣一些特定的觀光景點,諸如:墾丁大街、六合夜市等...這些過度商業化的觀光景點有一個共通的特色:仗恃著人潮就隨意哄抬價錢,絲毫不顧商品或觀光景點的品質。
從這邊可以看到,我們不只是在生活、文化節慶上庸俗化了,連我們的觀光產業也淪陷了。
於是嚴先生呼籲大家,趁著疫情的這段期間,我們不妨靜下心思考我們的下一步,國家、政府、企業,乃至於我們每個人都是。
如何從永續經營的角度去思考?
舉例美國的NAPA酒莊,是怎麼樣包裝,怎麼樣產銷他們的葡萄酒(文化)。套用到台灣,我們的茶葉農產,是不是也可以發展一套品茗文化,藉以行銷?
雖然我不如嚴先生擔任企業老闆這樣的格局,只是一名普通的上班族。但是這樣的觀點我絕對認同。「永續經營的角度」放在政府或個人身上,就是要提醒我們不要短視近利,眼光要放遠,對於自己的事業以及人生都是。
嚴先生一再地、痛心疾首地說道「為什麼台灣人這麼短視?」從他分享在1971年時,使盡渾身解數才說服當時的企業主管們到德國去做交流與參訪。歷經50個年頭,到了2020年,我們還是沒變。
我們還是一樣地短視近利,看不到長遠的利益。嚴先生提到,今年提案修法18歲即可擁有投票權,但我們的教育政策卻未一起做改變;政治人物、網民們成日沸沸揚揚地操弄著諸多議題,卻像一隻「砲台上的麻雀」,大砲「轟」地一聲,可能就飛走了。
Can we afford? 我們經得起考驗嗎?
又是一記當頭棒喝。
在兩岸的議題上,嚴先生說:「與中國大陸之間,希望能存異求同。」、「我們能不能暫時擱置爭議?希望在路的盡頭,我們能夠相遇。」
有更多知識後,才能獨立思辨。
演講尾聲的Q&A時間的內容也很精彩。有同學問道:「像我這樣的員工,沒有特別大的權限(力),要怎麼改變、或是對組織做出貢獻?」
嚴先生舉了自己28歲擔任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台灣區總經理的工作經驗。「在每個過程中,充分地掌握自己的角色。」一次,他曾在老闆對基層員工大發脾氣後,居中協調,告訴老闆「我的責任是讓每一個員工喜歡你。」,從而化解了一次尷尬的局面。
「你不能停止學習,有更多知識後,才能獨立思辨。」
不知怎地,這句話在現場顯得鏗鏘有力,我想是呼應到了我內心的想法吧,畢竟筆者自己當初就是為了逃脫工作上無限迴圈的牢籠,才毅然報名研究所的。深深知道自己在工作上的環境,可能無法再突破,只好嘗試這個邊工作邊讀書的選項,試圖給自己一個不一樣的刺激。
「獨立思辨」也是自己大學時期以來,就期待自己能夠達到的境界,但往往是知易行難。我們在這樣資訊爆炸的年代,國內的媒體混充的真真假假的訊息,只能祈禱更多的生命體驗與閱讀,能帶給自己真實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