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每個旅外人的掙扎:「回家?」、「不回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寫在2020大選前:
交通便利了,回家的路卻更遠了。
今年過年,要不要請假回家呢? 放長假了,要省機票錢一個人在國外待著,還是狠下心刷機票回去,即使只能待個幾天?
這種掙扎,是我在出國前,從未感受過的。15、6小時的長途飛行雖然遠,但是習慣了以後倒也不至於難以忍受,只是走得越遠,看得也越遠了,回家這件事,也不再只是形式上的意義而已。
by Author
從大一開始就愛旅行,只有出發時間和一張單程票的那種,而反對的聲音也從來沒有少過,例如: 女孩子不可以一個人去旅行;年輕人就是不負責任,這樣叛逆;我們以前哪有這樣,一定是被寵壞了,沒有被好好教育 … 對著這些因為隔閡而毫無商量餘地的大人們,我也只能內心無奈、面上故作深沉的說:「旅行,是為了再次找到回家的路。」事實上也確是如此,嘴上雖常常戲謔的說自己天生愛流浪,但是誰又會真的喜歡一輩子沒有歸屬、從來不知道自己該屬於哪裡的感覺。屆滿28歲那年,我毫不猶豫的提著兩大箱行李,搭上前往紐約的班機,或是因為年紀,我無法再單純的沉溺於追求理想的日子,所以當打工─存錢─旅行的小確幸不再能夠使我忘卻疏離感帶來的痛苦時,我被眼前的苦痛說服了,能帶自己回「家」的那份歸屬感,並不生長在這片孕育我長大的土地上。

旅外,總沒有輕鬆的,因為離開了家,再也無所依靠。

旅外,似乎成了我唯一的救贖,因為留下,看不見希望,不離開,學不會改變,而不改變,等待著的,似乎只剩這人世間的載浮載沉,待時代的洪流將整個世代徹底的淹沒。我不確定心底那種深層的苦痛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醞釀的? 小時候我認為自己的疏離感,是與生俱來的性格扭曲,是來自非本土「外來」家庭的我,天生缺乏和這片土地的地緣所致。總覺得長大踏入社會,大家有共同生活經驗和奮鬥目標之後,這份隔閡就會自然而然地消失了,所以迫不及待的高中一畢業就出外打工,享受了幾年平日認真上課打零工,一放寒暑假就利用不用上課的時間,到處旅行直到存款花完的瘋狂日子。可惜美好的日子消逝的太快,大三那年,政府推行了22k的薪資補貼政策,當然最後補貼並不是補貼,而是成了新一代大學畢業生薪資的標準,我仍後知後覺的做著白日夢,但也不得不震驚於,因為害怕畢業後銜接不上工作,還不起就學貸款,而不得不把重心從學業轉向職場的眾多同學們,這本該是最美好的年紀,難道我們不該懷抱著理想?難道我們不該有所期待?畢竟旅外,總沒有輕鬆的,因為離開了家,再也無所依靠。
將近30歲才選擇出國,反對的聲浪和理由又更多了,學生時期,我身邊就沒什麼出國唸書的朋友,在25歲以前也從未有過「留學夢」,只是比起要適應陌生的環境,或是16小時的飛行,為了被貼上正確的標籤,無助的等待著自己所有不合時宜的性格,全部被磨平稜角的日子,更讓我覺得害怕。身為業界少數到不行的性別、疏離的第二代台灣人、加上選擇了一個前景不被看好的產業,經常要面對各種質疑,我似乎比別人有更多的機會去體會「未知的恐懼」,漸漸地我也理解了,原來『 所有的不確定性,都必需被賦予一個名字,或是貼上標籤。』
民進黨直播影片截圖

回家

在離開台灣這個「舒適圈」之前,「何謂台灣」這個問題是不需要思考或是討論的,所以它的重要性也經常被低估了。我並不是個特別愛台灣的人,但是來紐約念書的這幾年,幾乎每天都被問「Where are you from?」「Where’s Taiwan?」「What do you like about your country?」看著來自各國的同學,從歷史事件、食物、藝術、音樂、名人、特產、與各國關係…等等不同角度,侃侃而談介紹的自己的時候,我才恍然大悟,那些我本以為很嚴肅、離自己很遙遠的「政治社會」議題,其實是人與人相處的根本。在台灣的時候,不會有人問你台灣在哪裡? 台灣是什麼? 你說中文為什麼不是中國人? 我2013年來到紐約,當時班上的中國學生,每屆最多一兩個,混雜在一堆國際學生裡不算突兀,但是到了後來,一個班級甚至有將近五分之一的中國學生,校園裡不論走到哪裡,都是成群移動的捲舌音,這個時候台灣腔就顯得格外突兀,若是幾年前,我絕對也不會想到,有一天解釋自己的價值和立場,會是這麼裡所當然的日常,因此我也不得不重新去思考 ─「台灣到底是什麼?」「我們和中國哪裡不一樣?」「當外國人看著我這個所謂的台灣人,他們看見的又是什麼?」而這一切為的沒有別的,只因為…
有些立場如果說不清楚、講不明白,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便永遠充滿困惑與矛盾。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尚且如此,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想必就更不用說了。最終,在這個充滿各國留學生、過客的城市生活的一小段歲月裡,我意外的學會,我們不需要急著被貼上標籤,去符合未來一個若有似無的期待,但是作為一個確實存在的個體,我們不能連一己的立場都說不清楚。不論走得再遠再久,終究得心繫這片土地,似乎就是我們這世代的宿命。

2020年的一月,我在那種「自己的家自己守護」的感覺裏頭,第一次找到對於這片土地的歸屬感,選舉的結果是好是壞,再過個十數年自有定論,但是因為所有人的努力,我們又掙扎著翻過了歷史的一頁,是值得歡喜的。喜的是,我們撐出了一方的對話空間,所以各種可能性得以繼續成長,喜的是,即使爭執的面紅耳赤,我們依舊得以自由的各自表述。自我認同和土本價值的探討本就是條漫漫長路,我還沒想清楚自己更愛的是台灣二字所代表的「自由和族群融合的想望」,還是如今各種「對立的現況」,亦或者「容許各種聲音的存在,本該就是自由的代價?」希望這片土地能有真正的去包容各種異類和族群存在的一天,只是一己的私心。不過大概只有如此,我才不再需要執著於「回家」或「不回家」這個決定,而是可以肯定的、驕傲地說 ─「台灣」我回來了。
avatar-img
5會員
7內容數
想寫寫一下紐約的食物、文化、和關於台灣人的一些小事。偶而也可以認真的聊聊音樂和聲音技術,最擅長的大概還是天馬行空的廢話一下自己暴躁的紐約日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吉兒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城市」這兩個字已經不足以形容我心目中的紐約,她可以是個隨手拍張照片就是好萊塢大片的「城市」,更是一個深埋在紐約客心中的「概念」,只有親自走過一趟,在這裡活過、死過無數個回合,再輪迴重生個幾次,才得以任這城市的殘酷,淬鍊出每個人內心最深的渴望,與其說紐約是文化的大熔爐,不如說她是面若思鏡...
突然覺得美國的生活,真是太辛苦了。很想行李收一收回台灣的舒適圈。 自從美國疫情大爆發以來,紐約身邊的朋友,至少已經三波回台潮了,第一波是在疫情爆發初期,學校宣布停課,被趕出學校宿舍的國際留學生們,身在疫情橫行的異國他鄉,加上社會動盪,卻依然高居不下的紐約租屋價格,留學生們也只好先回台靜候通知...
刻板的歷史教育,教出了只會服從的下一代  在國外念書的時候,我意識到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和其他國家的人比起來,台灣人的自我和土地認同感顯得非常不成熟。我依舊清楚的記得,七年前剛來留學時的窘境,當來自各國的同學,讓我介紹一下台灣的時候,腦海中浮現的,竟然只有珍奶、雞排、和夜市,以及中國歷史朝代和國共內戰
"一聲又一聲的煙火爆破了累積數月的焦躁,五彩繽紛的花火瞬間照亮了夜空,不過大概沒幾個人看見了希望,倒是火光消失後散不盡的硝煙,提醒著此刻我們正身處的戰場。"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獨立宣言原文中英文對照) 我向來是喜歡美國獨立日的,尤其在紐約,看著來自世
只有等到黑人被當做是一條生命看待了,才有可能做到All Lives Matter。
無論是疫情,或是George Floyd事件,引發的大規模抗議活動,都在在顯示出美國對於種族議題和醫療公衛的忽視,和系統性的漏洞,從三月22日,紐約正式宣布暫停開始,各種生活中的大小事,無一不預告著,等著我們的是個多麼動盪的未來。 "這裡沒有隨處可見的軍隊,只有一眾勇敢爛漫的紐約客。"
「城市」這兩個字已經不足以形容我心目中的紐約,她可以是個隨手拍張照片就是好萊塢大片的「城市」,更是一個深埋在紐約客心中的「概念」,只有親自走過一趟,在這裡活過、死過無數個回合,再輪迴重生個幾次,才得以任這城市的殘酷,淬鍊出每個人內心最深的渴望,與其說紐約是文化的大熔爐,不如說她是面若思鏡...
突然覺得美國的生活,真是太辛苦了。很想行李收一收回台灣的舒適圈。 自從美國疫情大爆發以來,紐約身邊的朋友,至少已經三波回台潮了,第一波是在疫情爆發初期,學校宣布停課,被趕出學校宿舍的國際留學生們,身在疫情橫行的異國他鄉,加上社會動盪,卻依然高居不下的紐約租屋價格,留學生們也只好先回台靜候通知...
刻板的歷史教育,教出了只會服從的下一代  在國外念書的時候,我意識到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和其他國家的人比起來,台灣人的自我和土地認同感顯得非常不成熟。我依舊清楚的記得,七年前剛來留學時的窘境,當來自各國的同學,讓我介紹一下台灣的時候,腦海中浮現的,竟然只有珍奶、雞排、和夜市,以及中國歷史朝代和國共內戰
"一聲又一聲的煙火爆破了累積數月的焦躁,五彩繽紛的花火瞬間照亮了夜空,不過大概沒幾個人看見了希望,倒是火光消失後散不盡的硝煙,提醒著此刻我們正身處的戰場。"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獨立宣言原文中英文對照) 我向來是喜歡美國獨立日的,尤其在紐約,看著來自世
只有等到黑人被當做是一條生命看待了,才有可能做到All Lives Matter。
無論是疫情,或是George Floyd事件,引發的大規模抗議活動,都在在顯示出美國對於種族議題和醫療公衛的忽視,和系統性的漏洞,從三月22日,紐約正式宣布暫停開始,各種生活中的大小事,無一不預告著,等著我們的是個多麼動盪的未來。 "這裡沒有隨處可見的軍隊,只有一眾勇敢爛漫的紐約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從高中開始,我對旅行一直有很強烈的執著,因此大學後,我打過不少工,當過作文批改助教、補行班行政、家教,甚至在路邊舉過招牌,最終存了一點錢,加上家人贊助,大學四年間去過美國打工度假、到中國當交換學生等。 21歲時,我便獨自到中國西塘打工換宿,這篇文章分享的是,如何用超低預算完成一趟深度旅遊體驗。
我不再追求相同滋味的早餐茶,不再用英文思考,也不再用英文作夢。
哪裡是家台灣是我的家,雲林是我的家,中國是我的家嗎?不是,可是我從小到大讀的是中國的歷史、台灣的歷史,英法聯軍的屈辱,日本殖民的痛我好像可以跟中國人民一樣共鳴、觸動我能理解他們為什麼想統一,但不能理解的是他們使用的方式,砲彈、飛機、在地震當中網路上粗鄙的語言,武力的統一我們能幸福嗎?
跟我一樣從別的縣市飄來的北漂仔,大概都有類似這樣莫名其妙的體驗:假期節慶時,我說我要「回家鄉」,回到家鄉,家鄉的人又問你什麼時候要「回台北」,到底我是要回哪,回到哪裡才是我的基地,哪裡才是回家?有句歌詞說「台北不是我的家」,這句話怪怪的,原來身為台北活人,哪裡都是家。
Thumbnail
當離開舒適的工作環境,踏上一段新的旅程,我感受到了一股混合著興奮和不安的情緒。作為一個33歲的女子,決定離開臺灣一陣子,飛往美國(其實是為了找男友)。這不僅是一次跨越國界的旅行,更是一場心靈的冒險,要調整到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
Thumbnail
大學畢業前夕,我有個夢想就是在家鄉工作,為祖國貢獻。可惜的是,我的家並不需要我大學修讀的專業。所以我決定大學考完試後,先好好休息,和剛失戀的影去遊台灣!
Thumbnail
當年在台灣那麼近,都沒有去過,現在繞了地球大半圈後要踏上那片土地,人生的際遇真是奇妙。
Thumbnail
這不是從什麼暢銷勵志書裡看來的概念,而是我出國之後深刻體會出來的。
Thumbnail
對於長年住在國外, 一年回台灣1〜2次的我來說, 其實有點搞不懂我回台灣, 究竟是「回家」還是「出國玩」。 剛來日本的前兩年還很有新鮮感, 休假就喜歡到處跑, 但日子久了, 加上疫情期間生活變成三點一線, 家裡, 公司跟超市。疫情期間不方便約朋友出門的情況下, 三年沒約了也變得不太好約, 結果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從高中開始,我對旅行一直有很強烈的執著,因此大學後,我打過不少工,當過作文批改助教、補行班行政、家教,甚至在路邊舉過招牌,最終存了一點錢,加上家人贊助,大學四年間去過美國打工度假、到中國當交換學生等。 21歲時,我便獨自到中國西塘打工換宿,這篇文章分享的是,如何用超低預算完成一趟深度旅遊體驗。
我不再追求相同滋味的早餐茶,不再用英文思考,也不再用英文作夢。
哪裡是家台灣是我的家,雲林是我的家,中國是我的家嗎?不是,可是我從小到大讀的是中國的歷史、台灣的歷史,英法聯軍的屈辱,日本殖民的痛我好像可以跟中國人民一樣共鳴、觸動我能理解他們為什麼想統一,但不能理解的是他們使用的方式,砲彈、飛機、在地震當中網路上粗鄙的語言,武力的統一我們能幸福嗎?
跟我一樣從別的縣市飄來的北漂仔,大概都有類似這樣莫名其妙的體驗:假期節慶時,我說我要「回家鄉」,回到家鄉,家鄉的人又問你什麼時候要「回台北」,到底我是要回哪,回到哪裡才是我的基地,哪裡才是回家?有句歌詞說「台北不是我的家」,這句話怪怪的,原來身為台北活人,哪裡都是家。
Thumbnail
當離開舒適的工作環境,踏上一段新的旅程,我感受到了一股混合著興奮和不安的情緒。作為一個33歲的女子,決定離開臺灣一陣子,飛往美國(其實是為了找男友)。這不僅是一次跨越國界的旅行,更是一場心靈的冒險,要調整到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
Thumbnail
大學畢業前夕,我有個夢想就是在家鄉工作,為祖國貢獻。可惜的是,我的家並不需要我大學修讀的專業。所以我決定大學考完試後,先好好休息,和剛失戀的影去遊台灣!
Thumbnail
當年在台灣那麼近,都沒有去過,現在繞了地球大半圈後要踏上那片土地,人生的際遇真是奇妙。
Thumbnail
這不是從什麼暢銷勵志書裡看來的概念,而是我出國之後深刻體會出來的。
Thumbnail
對於長年住在國外, 一年回台灣1〜2次的我來說, 其實有點搞不懂我回台灣, 究竟是「回家」還是「出國玩」。 剛來日本的前兩年還很有新鮮感, 休假就喜歡到處跑, 但日子久了, 加上疫情期間生活變成三點一線, 家裡, 公司跟超市。疫情期間不方便約朋友出門的情況下, 三年沒約了也變得不太好約, 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