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記憶中的年味 舞龍舞獅
製作客家獅頭工藝的老師傅劉文雄說,我小時候的過年,就看著舞獅長大,覺得要有舞獅熱鬧的氣氛才有年味。直到某一年,舞獅不再表演了,他覺得過年的氣氛少了。
於是他發下宏願,要讓舞獅再度走上街頭,讓童年記憶的年味熱鬧氣氛再度回到村莊中,74歲的他回憶起在民國90年的時候,成功的幫地方社區籌辦新年舞獅的活動時,突然間,他哽咽落淚「那個時候,全村的人都出來看這些小朋友跳舞獅,還有人自發性地開卡車來載我這些學生..。」
他平復了情緒,接著說「我印象最深的事情,武功國小的小朋友交作業寫我的寒假生活,就是提到他參加舞獅的經驗。」
問到當年的舞獅團是否還有固定表演時,劉師傅有輕描淡寫的說「後來因為課業的關係,就沒有繼續了。」一句話道出了台灣升學壓力成為文化斷層,無法繼續發展的無奈及挑戰。
客家陶土獅頭工藝
承襲著客家勤儉的個性,也同樣展現於獅頭工藝製作,利用泥土捏製的獅頭模型,當土製獅頭乾燥後,再以隨手可得的廢紙,一層又一層的糊制獅頭。
客家獅為傳統民俗技藝,從早期的避邪、除瘟、民間小戲、節慶展演到現在進化為運動競技,在文化上具有尊重自然、祈福消災、緬懷過去、感恩現在、策勵未來的意涵。客家獅獅口成方型,獅嘴可以開合,客家獅完整的表演包含靈獅、大面、小面。「大小面」是客家獅的特色之一。大面是財神小面是猴子,大小面鬥智是表演中最有趣的地方。
舞獅的藝術在於賦予頭獅子的靈魂-我的舞獅經驗
我在國小也有舞獅的經驗。那次是全中運在屏東舉辦,因此當時五年級的我們,天天都要在烈日下,利用體育課、下課時間練習舞獅,那時候是夏天,我在烈日下,拿著用竹畚箕跟一塊長破布臨時組裝的簡陋「獅頭」做練習。一首三分鐘音樂,切成好幾節,然後我們反覆的練習著舞步,因為是覆蓋在「獅身」之下,所以完全不知道外人看我們是怎樣的滑稽。
直到全中運表演的前一天,我才看到真正的「全獅」,那是一面用塑膠製作,獅子的臉漆成綠色的,張牙舞爪的樣貌。幸好我們不是拿著畚箕上場,不然那真的是我的惡夢!我穿上用鮮豔的橘色跟黃色交疊的蓬鬆的大垮褲,頓時覺得自己的表演好像有那麼一回事。
至今我還是不知道那場表演看起來如何,畢竟我是躲在獅身下,讓這只舞獅活靈活現的靈魂,但是我依然記得敲鑼打鼓的音樂,我相信,也許在某天,有個老師回憶起這段他指導國小生跳舞獅的回憶,他也會潸然落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