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Netflix《智能社會:進退兩難》—資訊科技如何分裂現代社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Source: Netflix <the Social Dilemma>
如果你沒有為使用產品而付出金錢,那麼你本身就是產品。
你有想過為什麼你能免費使用Google、Facebook、Instagram等這麼棒的服務嗎?
個人資料被拿來當作籌碼,賣給廣告商,這也許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了,但這個紀錄片《監視資本主義:智能陷阱》告訴你,事情可沒有那麼簡單,這背後的影響和嚴重性,可能正在侵蝕、破壞世界和社會的平衡。
社群媒體讓人們夠輕易地互相連結等,帶來了許多好處,但於此同時,我們是不是過於輕忽於負面影響了呢?

上癮、憂鬱、焦慮

Source: Netflix <the Social Dilemma>

社群媒體本來就是設計來讓人上癮的

說到社群媒體帶來的負面影響,很多人可能第一個聯想到的是上癮。有些人可能會對自己感到失望,為什麼就是沒有辦法控制,總是忍不住去拿手機,看通知,看別人的動態等。
這其實一點也不稀奇,甚至可以說是再正常不過了。因為社群媒體本來就是要設計來讓你上癮的。
片中舉了一個例子,如果你有使用Facebook或Instagram,應該會發現在聊天室裡,對方在輸入訊息時,你可以看到「⋯」或是「正在輸入中」等字眼。(或者你根本沒有留意過,不知不覺地中計了)這個看似「貼心」的小提示,其實就是想將你留住而耍的小手段。如果沒有這樣的提示,也許你打完訊息,就會跳出畫面了,但當你看到「正在輸入中」,心裡便會忍不住想看看對方的回覆,而選擇留在聊天室中,延續對話。

連設計師也難逃上癮命運

Source: Netflix <the Social Dilemma>
紀錄片中採訪了Google、Facebook、Pinterest、Instagram等現今主流社群媒體的重要人物們。其中,Pinterest的前總經理就談到,他下班回家後,仍會忍不住地拿起手機,滑Pinterest。
這真是太諷刺了。我白天去工作,然後製造出一個把我當作獵物的東西。
然而有時候,我真的情不自禁地使用⋯⋯
這聽起來多麽的可怕,即使是這些設計師、創造出這些產品的人,他們知道背後是用了什麼樣的心理學原理,如何地操弄、運用人心脆弱的那一面來使人上癮,但還是無法自拔地陷入其中。

美國青少女的自殺率攀升

Source: Netflix <the Social Dilemma>
除了上癮問題,有數據顯示,美國青少女的自殺率自從社群媒體出現之後,有逐漸攀升的趨勢。雖然並不能百分之百地將自殺率的升高怪罪於社群媒體,但許多研究說明了多少是有關聯性的。
片中的女孩,將自己的照片修成大眼睛、小臉等,都只是為了換取更多的讚,上傳照片後發現讚數不理想,便馬上刪除貼文,而即使有十個人留言稱讚「你好美」,但當中只要出現一則負面留言,眼裡便只剩下那則留言而陷入負面情緒。
諷刺的是,一開始Facebook的開發人員其實是希望社會上能多一些正面能量,讓大家能夠更容易地傳遞愛而發明「讚」這個功能的,無奈後來卻帶了很多反面效果。

假新聞,混淆事實

假新聞在Twitter的傳播速度比事實快6倍。
假新聞也是一個現今社會當中很嚴重的問題。新冠疫情剛爆發時,英國網路上瘋傳著關於COVID-19的陰謀論。「疫情全都是5G造成的,是5G的信號塔在散播病毒」於是,就有好幾處的5G信號塔被人給縱火燒毀了。
這讓我想起,三月多,全台陷入新冠疫情恐慌時,我也曾收過媽媽轉傳的訊息:「喝鹽水可以有效防止新冠病毒進入體內⋯」我一看就覺得,「嗯⋯感覺很像時常出現的網路謠言⋯」便查證了一下,果然又是不知道從哪裡傳出來的沒有根據的說法。
這樣的訊息,其實也不是第一次從長輩那裡收到了,而我也相信許多人也有相同的經驗。長輩們可能也只是出於好意與熱心,卻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成為網路謠言或假新聞的散播者。雖然說目前看起來大部分的資訊,都是這種生活上的小知識,但很難說未來不會被有心人士拿來操作,演變成「燒掉5G信號塔」那樣荒謬又或者更嚴重的情況。

同溫層越來越厚,社群媒體造成社會對立

Source: TED Eli Pariser-Beware Online Filter Bubbles

為你量身打造的客製化內容,有益無害?

你知道即使用一樣的關鍵字,在Google上進行搜尋,每個人看到的結果是不一樣的嗎?現在的數位服務,幾乎都會提供客製化內容,不論是Youtube或是Spotify上的推薦影片、音樂,購物網站上的「你可能也會喜歡」,Facebook上精準投放的廣告等,演算法幫你從資訊海中撈出對你有用的東西,看似一切好像理所當然有益無害。
然而當吸收到的資訊,全部都是基於你喜歡的、你想看的、你有興趣的而量身打造時,是很危險的。這會讓你聽不見,也看不見那些和你持相反意見的聲音。
當大家都選擇被動接受片面資訊,而沒有人主動願意跨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所有人堅守自己的立場,能夠靜下來和平且理性溝通的人,似乎也漸漸地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各種衝突。

美國的政治兩極化現象

下圖顯示,近年來,美國的政治兩極化現象越趨嚴重,極左派和極右派的選民越來越多。
Source: Netflix <the Social Dilemma>
Source: Netflix <the Social Dilemma>
在2016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中,Facebook淪為了操弄政治的工具之一。當時,川普團隊和一間名為劍橋分析的數據公司合作,劍橋分析聲稱他們有非常厲害的技術,能夠精準地分析數據並投放廣告,在與川普合作之前,他們早已在很多的國家做過實驗,成功地影響了當地的政治。
劍橋分析對他們從Facebook上非法取得的個資進行分析,向立場比較不堅定的中間選民們進行廣告投放,根據他們的性格或是重視的價值觀等客製化廣告內容,每天在各大平台上不斷放送,直到他們動搖。
而對於本身立場就比較明確的選民,其實並不需要特別的投注心力,因為他們社群媒體的資訊牆上,早就都只充斥著被演算法過濾過的內容了,而那些內容,也幫助了他們更加確立、堅守自己的立場。
Source: Netflix <the Social Dilemma>
(關於川普團隊如何利用社群媒體來影響大選,可以參考另一個Netflix紀錄片:《個資風暴:劍橋分析事件》)

令人意外的同性婚姻公投結果,其實一點也不值得意外

關於同溫層太厚這件事,我在2018年台灣的同性婚姻公投時有深刻的體悟。當時自己是站在支持方,而身邊的朋友幾乎也全是站在支持方,打開社群媒體,看到的全部都是支持的貼文,所有的資訊都告訴我,「大家都支持,穩了穩了!」
然而最後卻被結果狠狠地打臉。直到這時,才意識到原來我一直活在自己的同溫層裡,而且是很厚很厚的同溫層。那些相反意見、不想看到的東西,早已被自己給封鎖掉,或是被演算法給移除掉,看不見了,也難怪我只聽得見自己的聲音,天真地以為全世界都站在我這邊。
我們曾以為網路出現,取代立場偏頗的傳統媒體,讓我們看見了全世界,殊不知所看到的,只是另一個守門人—演算法想讓我們看見的世界。

台灣的未來,親中?反中?

現在的台灣社會,有兩種主流勢力,親中與反中。而近年來,我也確實地感覺到就像美國政治兩極化越趨嚴重一樣,這兩種勢力的對立越演越烈。
親中的人繼續地在自己的網路世界中不斷接收著「中國好棒棒」的訊息,反中的人也持續地接收著「中國多麽惡劣」的訊息,並且互相認為對方無腦,然而他們很多人都沒想過,打從一開始,他們吸收到的資訊就是不一樣的,而只會一味的指責對方,很少人願意坐下來談,了解彼此眼中的世界。
說真的,這個年頭根本不需要發動什麼武力攻擊,利用網路世界的特性,也許就足以讓一個社會或國家分裂、崩解。

現代人總是擔心著未來可能工作會被AI取代,甚至某一天AI會聰明到威脅人類的文明或生命,而感到害怕不已。然而在不知不覺當中,這場人類社會與科技資訊的戰爭,早已開始了。希望大家能理解到個資問題,不只是電腦被駭,被有心人士拿來騙騙錢這麼簡單而已,影響到的可能是世界的穩定。
雖然這個紀錄片確實點出了目前世界上正在發生,很重要卻不被重視的問題,不過片中還是有一些地方蠻值得吐槽的。例如,譴責Facebook利用演算法,不斷地奪取我們的注意力,但我正在看的Netflix大大,您不也是嗎?心中不免小小地吐槽了一下。
紀錄片讓人感覺好像只是純粹在敘事事情,看似中立,但每個紀錄片導演,一定都有自己的立場,以及想要傳達的信念。因此對任何事物抱持懷疑態度、求證精神、不隨波逐流、尋求相反意見的聲音等,在現在這個被資訊所主導的社會中,顯得十分重要。
最後,雖然這部紀錄片揭露了很多科技醜陋的一面,但我仍相信數位科技的進步,不是為了衍生出仇恨,而是為了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

參考資料

avatar-img
26會員
22內容數
香料、咖哩知識/簡單的香料咖哩食譜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設計的角度來看Netflix影集「蓋茲之道:疑難解法」。比爾蓋茲是企業家還是工程師?我說他是個設計師。
咖哩界新勢力崛起—香料咖哩。 豐富的香氣與味道令人著迷,卻也同時因為深奧、神秘的印象,而讓人不敢嘗試製作。但事實上,只要有三種基本的香料,便能輕鬆做出!
從設計的角度來看Netflix影集「蓋茲之道:疑難解法」。比爾蓋茲是企業家還是工程師?我說他是個設計師。
咖哩界新勢力崛起—香料咖哩。 豐富的香氣與味道令人著迷,卻也同時因為深奧、神秘的印象,而讓人不敢嘗試製作。但事實上,只要有三種基本的香料,便能輕鬆做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社群媒體會導致「過濾氣泡」和「同溫層效應」。也就是說,這只會讓用戶只看到符合其既有觀點和興趣的內容,從而錯過多樣化的信息。 如果要做出更妥善的市場判斷,除了需要在即時的數據和長期的品牌價值之間找到平衡,也要提醒大家要及時『抽身』回到真實的世界中,才能避免陷入數據迷戀和演算法偏見。
摘要問題意識:在今年的1月31日美國科技業的五大社群媒體的ceo被傳喚到美國參議院司法委員會的聽證會,還被連番砲轟。因為他們認為這些老闆使用手法吸引青少年上癮,還危害了他們的心理健康,極因為疏忽導致青少年被詐騙甚至性侵。那我們有要採取什麼樣的措施?和自救?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社交媒體和網路購物已經成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這些便利也伴隨著一些隱藏的危機,我們必須保持警覺和理性來應對各種潛在的風險。 最近我姐姐的經歷讓我深感共鳴。她加入了一個美人社群Line群組,卻因此失去了一筆相當可觀的金額。這並非個案,許多人在社交平台上遇到類似的詐騙
Thumbnail
前陣子在社會新聞上看到許多網紅自導自演的荒謬事件,一切都只為了「流量」,因為在社群軟體當道的現在,「流量」成為了許多人追求的目標,因為不僅可以變現,還能獲得廣大網友的關注,讓成名變得不再遙不可及。 然而,我們若是覺得自導自演的手段已經很令人難以想像,在《底層網紅》這本書所描述的各種因應網路
社群,臉書,群組,現代人無法割捨使用網路,現實世界許多爆表壓力和傷痛,包袱,在個體資料的保護機制和虛擬世界中,心靈最脆弱或真實面得已盡情釋放;即時對話反饋和虛擬人設,初期的心裡缺損角落滿足感十足後,方便性和個人化,現代人沉溺網路成為鍵盤手,幾乎是日常與不可逃避的事了。 然而心存善良,沒有評估文字風
Thumbnail
二十年前,網路開始盛行,那時便有許多大專院校研究生開始研究青少年網路成癮,研究結論都與同儕影響正相關。二十年過去,網路成癮這個名詞已退流行,取而代之的是直播主、遊戲實況主等等,新興的網路職涯、網路人生。 網路遊戲盛行,青少年假日都沉迷線上遊戲,在網路世界打打殺殺逞威風當英雄,回到真實世界卻是不
Thumbnail
TikTok作為一個全球性的短視頻平臺,對人們的社交、心理和文化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本文將從社交、心理和文化等方面分析TikTok對人們的影響。
Thumbnail
社群媒體對人們的負面影響與操縱已成為矽谷巨頭公司前骨幹成員討論的焦點。透過這些平臺,使用者的時間與個人資料被轉化成商品販售給廠商,因此社群媒體平臺為了獲取更多商業利益,不惜一切手段搶佔使用者的注意力。此外,社群媒體的出現導致了青少年的自殺率上升,讓人更脆弱、焦慮、憂鬱。同時,社群媒體還無形中建立同溫層,讓人無法接受外面的世界,更容易被操縱。這些市場行為和效應不僅對個人,甚至可能對國家和世界產生深遠的影響。
我們說對一個東西「成癮」,通常帶有負面意涵,而過度使用手機有多種實例及研究顯示其確實對人體有害,除了注意力下降之外,手機世界會令有些人大感壓力,進而影響身體健康,可能產生的問題涵蓋睡眠品質低落、容易焦慮或憂鬱、嫉妒和比較等等。
許多人常說電腦手機發展,使人與人之間的彼此的感情變得冷漠,但事實上人們從網路千禧年爆發以來,就有不少熱門的社群軟體,主軸仍然是社交。例如:PTT、奇摩即時通、台灣論壇、無名小站等,直到現在大家熟知的FB、IG、推特,甚至最新的抖音和小紅書短影片為首的社群。這些經過好幾十年,仍然是3C發展不可或缺的一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社群媒體會導致「過濾氣泡」和「同溫層效應」。也就是說,這只會讓用戶只看到符合其既有觀點和興趣的內容,從而錯過多樣化的信息。 如果要做出更妥善的市場判斷,除了需要在即時的數據和長期的品牌價值之間找到平衡,也要提醒大家要及時『抽身』回到真實的世界中,才能避免陷入數據迷戀和演算法偏見。
摘要問題意識:在今年的1月31日美國科技業的五大社群媒體的ceo被傳喚到美國參議院司法委員會的聽證會,還被連番砲轟。因為他們認為這些老闆使用手法吸引青少年上癮,還危害了他們的心理健康,極因為疏忽導致青少年被詐騙甚至性侵。那我們有要採取什麼樣的措施?和自救?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社交媒體和網路購物已經成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這些便利也伴隨著一些隱藏的危機,我們必須保持警覺和理性來應對各種潛在的風險。 最近我姐姐的經歷讓我深感共鳴。她加入了一個美人社群Line群組,卻因此失去了一筆相當可觀的金額。這並非個案,許多人在社交平台上遇到類似的詐騙
Thumbnail
前陣子在社會新聞上看到許多網紅自導自演的荒謬事件,一切都只為了「流量」,因為在社群軟體當道的現在,「流量」成為了許多人追求的目標,因為不僅可以變現,還能獲得廣大網友的關注,讓成名變得不再遙不可及。 然而,我們若是覺得自導自演的手段已經很令人難以想像,在《底層網紅》這本書所描述的各種因應網路
社群,臉書,群組,現代人無法割捨使用網路,現實世界許多爆表壓力和傷痛,包袱,在個體資料的保護機制和虛擬世界中,心靈最脆弱或真實面得已盡情釋放;即時對話反饋和虛擬人設,初期的心裡缺損角落滿足感十足後,方便性和個人化,現代人沉溺網路成為鍵盤手,幾乎是日常與不可逃避的事了。 然而心存善良,沒有評估文字風
Thumbnail
二十年前,網路開始盛行,那時便有許多大專院校研究生開始研究青少年網路成癮,研究結論都與同儕影響正相關。二十年過去,網路成癮這個名詞已退流行,取而代之的是直播主、遊戲實況主等等,新興的網路職涯、網路人生。 網路遊戲盛行,青少年假日都沉迷線上遊戲,在網路世界打打殺殺逞威風當英雄,回到真實世界卻是不
Thumbnail
TikTok作為一個全球性的短視頻平臺,對人們的社交、心理和文化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本文將從社交、心理和文化等方面分析TikTok對人們的影響。
Thumbnail
社群媒體對人們的負面影響與操縱已成為矽谷巨頭公司前骨幹成員討論的焦點。透過這些平臺,使用者的時間與個人資料被轉化成商品販售給廠商,因此社群媒體平臺為了獲取更多商業利益,不惜一切手段搶佔使用者的注意力。此外,社群媒體的出現導致了青少年的自殺率上升,讓人更脆弱、焦慮、憂鬱。同時,社群媒體還無形中建立同溫層,讓人無法接受外面的世界,更容易被操縱。這些市場行為和效應不僅對個人,甚至可能對國家和世界產生深遠的影響。
我們說對一個東西「成癮」,通常帶有負面意涵,而過度使用手機有多種實例及研究顯示其確實對人體有害,除了注意力下降之外,手機世界會令有些人大感壓力,進而影響身體健康,可能產生的問題涵蓋睡眠品質低落、容易焦慮或憂鬱、嫉妒和比較等等。
許多人常說電腦手機發展,使人與人之間的彼此的感情變得冷漠,但事實上人們從網路千禧年爆發以來,就有不少熱門的社群軟體,主軸仍然是社交。例如:PTT、奇摩即時通、台灣論壇、無名小站等,直到現在大家熟知的FB、IG、推特,甚至最新的抖音和小紅書短影片為首的社群。這些經過好幾十年,仍然是3C發展不可或缺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