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1|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ATI026【嚴肅議題的數位凝視】

    「歷史是齣沒有結局的戲。而結局都是新戲的情節開端。」
    施登騰曾在Medium.com的【數位轉譯職人誌三刀流中】中以【博物館科技/數位轉譯系列:技藝者之數位凝視 Artisan’s Digital Gaze】(2019.6.6 https://reurl.cc/9EypVj) 一文中,介紹兩款數位互動多媒體作品: 【婦女援助(Women’s Aid)公益宣導互動數位看板~ 「Look at Me」】 【亞瑟小子的MV~「Chains」】。此兩個作品都是針對暴力議題的數位參與與省思的多媒體敘事。
    我就將以這兩件作品去作為「數位凝視」定義的註腳與案例,用以討論「嚴肅議題。
    「數位凝視」就是: “必須經過「數位轉譯」設計的議題引導,以數位科技提供「真實度」、「互動性」、「沈浸感」,讓使用者得以親炙角色、參與其中、借位移植現場經歷去感受到數位科技之「體驗/經驗(experience)」的「存在/在場(Presence)」”。
    而上述兩件作品均經過「數位轉譯」設計的議題引導(分別是前者:「婦女家暴問題」、後者:「黑人受警察暴力問題」),以臉部偵測與即時互動之數位科技提供「真實度」、「互動性」、「沈浸感」,讓使用者得以親炙角色、參與其中、借位移植現場經歷等,透過觀看影片(螢幕)去正視與認識此嚴肅議題,並去感受到此數位科技之「體驗/經驗」的自我「存在/在場」。
    【婦女援助(Women’s Aid)公益宣導互動數位看板~ 「Look at Me」】 通過臉部偵測技術即時偵測路過行人注視看板時,看板上的受虐婦女照片上的瘀傷就會因關注人數累積而逐漸消退,用以宣短正視暴力。
    【亞瑟小子的MV~「Chains」】 並以這兩件作品去作為「技藝者之數位凝視」之定義的註腳與案例。 搭配#Don’t Look Away活動議題,為喚醒社會對暴力的漠視造成無辜年輕人死亡,利用電腦Webcam去偵測臉部,只有看著MV中無辜受害者照片與資料時,MV才會繼續播放。(點擊此體驗,需啟用Webcam)
    而像這樣的「議題導向」之數位互動宣傳/宣達,確實讓數位多媒體也能在數位參與設計下展現議題的力道!
    然而..............
    但此篇在剛剛新聞報導述及近日引發美國示威抗議的「佛洛伊德事件」,再回頭看Usher創作“Chains”痛斥警察對於黑人的不當暴力,並以#DontLookAway與互動MV試圖喚起美國社會的正視。前述活動都是在2015年10月的事了,但如今警民的對峙更是激烈。
    而且新聞報導中,也看到佛州警察紛以單膝下跪表達與民眾立場一致,共同斥責警察暴力。這樣動作所代表的斥責、抗議、正視、致哀等為人熟知的意涵,也是美式橄欖球員Colin Kaepernick,他為抗議「種族不公」「警察暴力」憤而發起在賽前的國歌儀式上單膝下跪,隨後有多位運動員跟進。當時是2016年,甫就任美國總統的川普認為此將引起對國家軍人不敬的爭議,於是直接點名Colin 批判。
    :時代雜誌封面照,圖片來源:左圖https://time.com/magazine/us/4503993/october-3rd-2016-vol-188-no-13-u-s/
    :時代雜誌封面照,圖片來源:左圖https://time.com/magazine/us/4503993/october-3rd-2016-vol-188-no-13-u-s/
    在施登騰的【數位轉譯系列:談AR實境之敘事技術與主題論述】(https://reurl.cc/V6e1VA) 一文中,就提到黑人人權運動人士Glenn Cantave以【Colin Kaepernick的AR雕像】去「矗立」川普飯店前進行另類的宣示抗議,並作為「Design as Critique,談AR策展的批判設計」之章節論點的重要案例。
    圖片來源:https://www.ted.com/talks/glenn_cantave_how_augmented_reality_is_changing_activism?language=en#t-299193
    圖片來源:https://m1.aboluowang.com/uploadfile/2020/0609/20200609103328784.jpg
    但想不到,2020.5.25日佛洛依德之死讓美國社會再被「警察暴力」「種族歧視」議題撕裂。距離 【瑟小子的MV~「Chains」】【Colin Kaepernick的AR雕像】不過才四年的光景。但警方在面示威者時使用大量催淚彈,不僅刺激了示威者,也使他們對抗性更為炙熱,甚至導致更激烈舉動來表達不可接受,並且認為社會體系壞了,得有更激烈的舉動來顯示這是不可接受的事情。
    這難解的議題也有互動數位多媒體的聲音,當年Usher透過“Chains”去控訴,也喚醒社會不要對此暴力漠視。今年再度發生憾事時,民眾站了出來。世事都是這樣的,常是成為議題與矛盾,而未曾成為警惕與教訓。看到近日香港的示威抗議,與之前的反送中,也曾在反送中運動致出現分為支持警察、反對抗議致社會動盪的「藍絲帶」,而從雨傘運動到反送中抗爭訴求的「黃絲帶」。商店也分親政府的「藍店」與支持抗爭的「黃店」。並且在Google Map上標示(或由店家揭示立場),形成不同的黃藍佔領區。
    Herman, D. 曾在【Story Logic】(2004)一書中提出:「故事邏輯」的時空敘事技術,可幫助讀者建立拓墣或投射之關係(topological versus projective locations),拓墣關係是不因不同人而改變之觀點,而投射則是因不同人而改變之觀點,故事中之空間敘事往往有此兩種差別。
    然在尋求公理正義的途中,是從不同路徑邁向共同終點的路程,還是彼此從對立端螢幕交鋒去激盪出社會/族群最大的交集公約數呢?前者是理想些了,後者才是要面對的現實。也就像黑人民運人士Glenn Cantave也在TED的演講中,分享他們如何用AR技術使哥倫布的美洲開拓事蹟,呈現他們所認為的符合實情的觀點。也就是他不是發現美洲的開拓英雄,而是以軍事武力侵略殖民地的入侵者。
    歷史並非共識。且或許就像彼得·蓋爾 (Pieter Geyl ,1887-1966)在【在歷史中遭遇】說的:
    「歷史是齣沒有結局的戲。而結局都是新戲的情節開端。」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