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讀書人選書】以更日常的方式 看見台灣庶民文化的美-《街屋台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我在自己的家鄉屏東街頭畫畫,時常抱著「追趕」的心情,因為拆除的速度太快,想要全部記錄卻力有未逮。屏東這幾年有相當大的改變,許多老舊眷村、警察宿舍、陸橋等建物,常常在我畫後不久就被拆除。城市因應建設必然也會遇到破壞,對此我不想多做評斷,但如果我們面對這些老舊建築時能多一點溫柔,也許很多事情會變得不一樣。
「這世界並不缺少美,是缺少發現。」以藝術家羅丹的話作為本書封底的標題,可說是最適合不過。如同美學本身的多變與博大精深,「美學」兩個字,似乎也時常讓人感覺有距離,甚至誤以為所謂美感,只存在於特定的場域與設計當中。然而,《街屋台灣:100間街屋,100種看見台灣的方式!》卻讓讀者了解,我們的生活處處皆有美學。
從2017年開始實行,足跡遍佈全台灣,曾經獲頒台灣世界水彩大賽的城市速寫畫家鄭開翔,用畫筆記錄下100間台灣街屋。除了為台灣文化留下紀錄,他也希望透過以繪畫代替拍照的方式,讓讀者重拾「放慢腳步」所能帶來感官體驗,用心感受自己與所在環境的連結。
當我穿梭在大街小巷時,常遇到在地人問我:「這個又不好看,你畫這個做什麼?」我總是笑著回說,:「不會呀,我覺得很有趣。」我常有一種感觸,當我們到了國外或外地,總是拿著相機到處拍照,彷彿處處充滿新奇,但是回到自己家鄉,卻從未認真觀看這些細節。
隨處可見的鐵皮屋、水塔、招牌,甚至是摩托車與紅白塑膠袋,那些潛藏在台灣人生活中,卻長久被忽視的文化元素,在鄭開翔的筆下,重新被看見。更別提鐵捲門、檳榔攤,甚至是鎖店門前總是會出現的巨大鑰匙圖像,透過書中的圖文,才讓人意識到這些或許是只有台灣,才能看見的獨特風景與符號。
除了圖片之外,鄭開翔也會附上自己對於光、建築的觀察,跟著文字,讀者也更能理解他想要表達的內涵。在鄭開翔眼中,街屋的獨特之處,在於生活感的堆疊,同時他也會在書中,附上自己對於街屋的看法,猜測街屋的歷史與主人的巧思。或許美不美見仁見智,但透過作者的筆(包含文字與圖畫),這些建築物不再只是冷冰冰的物體,而是充滿故事感與人性的生活紀錄。
街屋的味道,是一種生活感的堆疊。打開你的審美視野,台灣的庶民生活、草根文化、城市地景,盡收在眼中。
以作者和筆者的故鄉屏東為例,台灣許多城市為了「發展」,正急著改頭換面,希望以新的面貌迎接觀光客及經濟發展,但在過程中或許犧牲的,正是城市特有的記憶及歷史文化。《街屋台灣:100間街屋,100種看見台灣的方式!》則提供了不同的視角,讓讀者能反思傳統與庶民文化的內涵。
由於《街屋台灣:100間街屋,100種看見台灣的方式!》的畫作遍佈全台灣與離島,看完之後難免會讓人有想要按圖索驥的衝動,而在過程中,或許也會開始發現過去看似平凡的房舍與景物,似乎也有了那麼一點點的不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每週介紹一本書 (國定假日不定期加碼) 主成分:臺灣文化、社會科學、歷史、文學 ⚠️不含投資、雞湯書籍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書寫家人的關係,或許是世界上最難的文學。既無法透過「虛構」規避道德壓力,同時必須面對自己心靈最深處的脆弱,將最私密的一切攤在陌生人眼前,但或許也因為如此,這類文學更容易引發共鳴、觸動讀者。而《滌這個不正常的人》正是最佳的範例。
除了休閒娛樂與生命教育外,動物園與動物在國家體制中扮演的角色與意涵,遠比一般人想像的更加複雜,不只被視為進步的象徵、民族認同的暗示,甚至是戰時營造愛國思想的工具。
不論二二八、白色恐怖,在國家機器強勢運作、控制下,讓「政治」成為不可言說的禁物,敢說的「被消失」,剩下的只好噤聲,連同血腥的歷史,也彷彿不曾發生。然而,在此之際,小說卻成為最佳載體,乘載了當時的情感與記憶。
社群軟體,究竟是連結還是斷裂?理應增加討論空間,卻為何總是淪為各說各話的局面?隨著臉書出現後,公私領域的界線逐漸模糊,不只原本被視為私生活的一切,成為個人展演的內容,傳統報章雜誌的公領域討論功能,也逐漸被取代。然而,社會的溝通卻並未因此更加暢通,而是形成各式各樣的同溫層彼此攻訐。
和台灣一樣被拒於聯合國之外,複雜的國際政治,還讓巴勒斯坦領土內憑空多出一個以色列,最後甚至「被反客為主」,成為實質上的被統治者。身為強權交易下的籌碼,巴勒斯坦地區的問題牽涉廣泛,然而生活在其中的人民,卻無可避免地成為底層的犧牲者。
起源於曾經近乎將消失的美國聯邦麻醉品管制局,「毒品戰爭」百年來跟著山姆大叔的影響力,入侵各國國境,甚至成為聯合國的重要政策之一。然而,投注了大量的金錢與人力,毒品至今依舊尚未絕跡,難道是我們付出的還不夠?
書寫家人的關係,或許是世界上最難的文學。既無法透過「虛構」規避道德壓力,同時必須面對自己心靈最深處的脆弱,將最私密的一切攤在陌生人眼前,但或許也因為如此,這類文學更容易引發共鳴、觸動讀者。而《滌這個不正常的人》正是最佳的範例。
除了休閒娛樂與生命教育外,動物園與動物在國家體制中扮演的角色與意涵,遠比一般人想像的更加複雜,不只被視為進步的象徵、民族認同的暗示,甚至是戰時營造愛國思想的工具。
不論二二八、白色恐怖,在國家機器強勢運作、控制下,讓「政治」成為不可言說的禁物,敢說的「被消失」,剩下的只好噤聲,連同血腥的歷史,也彷彿不曾發生。然而,在此之際,小說卻成為最佳載體,乘載了當時的情感與記憶。
社群軟體,究竟是連結還是斷裂?理應增加討論空間,卻為何總是淪為各說各話的局面?隨著臉書出現後,公私領域的界線逐漸模糊,不只原本被視為私生活的一切,成為個人展演的內容,傳統報章雜誌的公領域討論功能,也逐漸被取代。然而,社會的溝通卻並未因此更加暢通,而是形成各式各樣的同溫層彼此攻訐。
和台灣一樣被拒於聯合國之外,複雜的國際政治,還讓巴勒斯坦領土內憑空多出一個以色列,最後甚至「被反客為主」,成為實質上的被統治者。身為強權交易下的籌碼,巴勒斯坦地區的問題牽涉廣泛,然而生活在其中的人民,卻無可避免地成為底層的犧牲者。
起源於曾經近乎將消失的美國聯邦麻醉品管制局,「毒品戰爭」百年來跟著山姆大叔的影響力,入侵各國國境,甚至成為聯合國的重要政策之一。然而,投注了大量的金錢與人力,毒品至今依舊尚未絕跡,難道是我們付出的還不夠?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很早之前就聽說竹北有一個新瓦屋園區,但是一直沒去看,聽說那裡有書店,有餐廳,有農田,甚至還有電影院?這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不僅引起我強大的好奇心,終於在今年年初,跟一家人來到了新瓦屋走走,才發現這竹北大廈中的瑰寶地,原來這麼多元有趣。
Thumbnail
迪化街一段頭尾相距約一公里,這條商街上保留不少老式建築,可以看出有些曾歷經風霜的建築體已經過人為改造美化,但從建築物的外觀仍可欣賞到百年前傳承至今的華麗與洋氣
Thumbnail
臺灣的街景在外國人眼中與在臺灣人眼中,是完全不同的。當有人說臺灣很「醜」時,往往是將臺灣與其他自認為很「美」的地方來做比較。文章提到了臺灣的街景現況,包括管線到處接、隨處張貼廣告和塗鴉、走沒幾步路就有電箱、電線杆等。並從城市規劃、理想的居住環境缺乏共同的認知以及外國人看的不一樣等角度進行探討。
Thumbnail
用不同的角度看見不一樣的臺灣,無論好壞與否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正是造就臺灣獨特的所在,這一切都將留在我們每個人記憶裡。
Thumbnail
這本書講述了何培鈞如何創建天空的院子和小鎮文創,展現了他的故事、理念及團隊目標。他將目標與社區共榮相結合,串接了竹山的所有人,讓竹山成為一個有溫度的地方。這樣的努力不僅增加了居民和遊客的歸屬感,也促成了更多人參與竹山的發展。這本書讓我們深入了解地方創生的過程與理念,對未來台灣各地的發展充滿期待。
Thumbnail
本書從作者的論文改寫而來,書裡將最近一百年區分為五個時期,從日治時期開始談論不同朝代的政府對公宅所採取的政策與公宅文化。讀起來有點硬,也比想像中更加有趣。
Thumbnail
在台北市的巷弄裡,我常常能感受到一種深深的情懷,一種懷念與感嘆交織而成的情緒。那些熟悉的巷弄,曾經是我們成長的場景,是我們無數次的往來穿梭之地。然而,漸漸地,我們發現這些巷弄正在消失,被高樓大廈所取代,被冰冷的水泥所掩蓋。這樣的變遷讓我感到驚訝。 回想起過去,這些巷弄是那樣的熱鬧,那樣的生動。每一
Thumbnail
本書以一位城市記憶守護者的角度出發,描繪了許多台灣文化資產的故事,有城市發展脈絡的故事,例如:台北城方位的演變考證、台北街道命名的由來。有保存的故事,例如:下半年打算開放預約導覽的台北機廠。有對於場所精神不同看法的故事,例如:因西區門戶計畫,於去年底已完成解體,打算遷移的三井倉庫。有連意象保
Thumbnail
這篇談「重劃區的價值」,大家都知道台灣的都更緩慢,現在有「危老」,可能腳步還快那麼一丟丟,但是依然是牛步進行。市區房子就是老公寓、亂停的摩托車、拉得亂七八糟的電線⋯⋯ 「台灣人還要忍受這樣的環境多久?」 板橋算好的了,中永和更擁擠,有些巷子窄到火災都不知道怎麼救
Thumbnail
旅行,要跟著多數人去的熱門景點,還是走不一樣的路線,找到自己的獨特? 新竹不只有科技冷漠,還有海風撩人,文風鼎盛的竹塹城,除了有二所指標型的國立大學及新竹科學園區,除了貢丸跟米粉,走在 城隍廟 周邊的 舊城區,街道上有許多耐人尋味的角落值得尋訪,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在老城的老宅裡看書。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很早之前就聽說竹北有一個新瓦屋園區,但是一直沒去看,聽說那裡有書店,有餐廳,有農田,甚至還有電影院?這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不僅引起我強大的好奇心,終於在今年年初,跟一家人來到了新瓦屋走走,才發現這竹北大廈中的瑰寶地,原來這麼多元有趣。
Thumbnail
迪化街一段頭尾相距約一公里,這條商街上保留不少老式建築,可以看出有些曾歷經風霜的建築體已經過人為改造美化,但從建築物的外觀仍可欣賞到百年前傳承至今的華麗與洋氣
Thumbnail
臺灣的街景在外國人眼中與在臺灣人眼中,是完全不同的。當有人說臺灣很「醜」時,往往是將臺灣與其他自認為很「美」的地方來做比較。文章提到了臺灣的街景現況,包括管線到處接、隨處張貼廣告和塗鴉、走沒幾步路就有電箱、電線杆等。並從城市規劃、理想的居住環境缺乏共同的認知以及外國人看的不一樣等角度進行探討。
Thumbnail
用不同的角度看見不一樣的臺灣,無論好壞與否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正是造就臺灣獨特的所在,這一切都將留在我們每個人記憶裡。
Thumbnail
這本書講述了何培鈞如何創建天空的院子和小鎮文創,展現了他的故事、理念及團隊目標。他將目標與社區共榮相結合,串接了竹山的所有人,讓竹山成為一個有溫度的地方。這樣的努力不僅增加了居民和遊客的歸屬感,也促成了更多人參與竹山的發展。這本書讓我們深入了解地方創生的過程與理念,對未來台灣各地的發展充滿期待。
Thumbnail
本書從作者的論文改寫而來,書裡將最近一百年區分為五個時期,從日治時期開始談論不同朝代的政府對公宅所採取的政策與公宅文化。讀起來有點硬,也比想像中更加有趣。
Thumbnail
在台北市的巷弄裡,我常常能感受到一種深深的情懷,一種懷念與感嘆交織而成的情緒。那些熟悉的巷弄,曾經是我們成長的場景,是我們無數次的往來穿梭之地。然而,漸漸地,我們發現這些巷弄正在消失,被高樓大廈所取代,被冰冷的水泥所掩蓋。這樣的變遷讓我感到驚訝。 回想起過去,這些巷弄是那樣的熱鬧,那樣的生動。每一
Thumbnail
本書以一位城市記憶守護者的角度出發,描繪了許多台灣文化資產的故事,有城市發展脈絡的故事,例如:台北城方位的演變考證、台北街道命名的由來。有保存的故事,例如:下半年打算開放預約導覽的台北機廠。有對於場所精神不同看法的故事,例如:因西區門戶計畫,於去年底已完成解體,打算遷移的三井倉庫。有連意象保
Thumbnail
這篇談「重劃區的價值」,大家都知道台灣的都更緩慢,現在有「危老」,可能腳步還快那麼一丟丟,但是依然是牛步進行。市區房子就是老公寓、亂停的摩托車、拉得亂七八糟的電線⋯⋯ 「台灣人還要忍受這樣的環境多久?」 板橋算好的了,中永和更擁擠,有些巷子窄到火災都不知道怎麼救
Thumbnail
旅行,要跟著多數人去的熱門景點,還是走不一樣的路線,找到自己的獨特? 新竹不只有科技冷漠,還有海風撩人,文風鼎盛的竹塹城,除了有二所指標型的國立大學及新竹科學園區,除了貢丸跟米粉,走在 城隍廟 周邊的 舊城區,街道上有許多耐人尋味的角落值得尋訪,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在老城的老宅裡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