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2|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釀影評|《孤味》:若已無心,何必對飲

不幸婚姻走到尾聲的餘味,常常只剩「不甘心」。畢竟,通常不會兩方同時想離開,總有一方感覺被「拋下」。被迫結束愛情的那一方,往往想像展翅高飛的對方,過得多麼稱心如意、自由自在,而自己每一天的不順,彷彿都是對方所造成,再回頭想起種種付出全都付諸流水,如何甘心?如何放下?
許承傑執導的《孤味》,改編自他外婆的故事,描述住在台南的主角林秀英(陳淑芳飾演)即將七十大壽,卻在生日這天得知,早已離家的丈夫陳伯昌去世了。
丈夫離家近二十年,秀英獨自靠著在路邊攤賣蝦捲養大三個女兒,甚至開了餐廳,但她從未簽下離婚協議書,因此負責辦理陳伯昌後事的,仍是具有妻子身分的秀英。這些年來陪伴陳伯昌的女人蔡美林(丁寧飾演),則與秀英互相知道彼此存在,卻又玩起躲貓貓一般,見不上面。
即使孩子都成人了,秀英對丈夫仍是有怨,只是一直苦無適當機會發洩。現在不僅丈夫去世,連「把他搶走」的那個女人都出現了,給了秀英絕佳機會,把過去忍耐許久的怨懟與不甘,一股腦兒丟出來。
觀眾跟著編劇與剪接細心安排的插敘,以及些許幽默點綴,漸漸回到秀英的過去,一點一滴發現以前的膿瘡與傷疤,例如當她「捉姦在床」的時候是什麼樣、當丈夫拿著離婚協議書要她簽的時候是什麼情境,並且也回到更甜蜜的時光,呈現屬於全家的美好回憶,令觀眾明白為何秀英會無法完全割捨與放下,為何那麼久了仍然不甘心。
很多時候,人們付出之時,即使嘴上說得無怨無悔,但心中難免期待,這麼做可以「換得」某些東西。努力工作不只是為了完成職責,還私心期待有好的年終獎金與升遷機會;結了婚替家庭付出,也期望老了病了會有人陪、伴侶會對自己好;替子女做牛做馬,也難免預期發生大事的時候,孩子們會無條件支持自己⋯⋯
但秀英沒有換回好東西,她努力了大半輩子,丈夫卻把該給自己的東西,那些晚年的陪伴與快樂,給了另一個女人,自己則被丟在家中收爛攤,甚至女兒們對她也偶有怨言。
台灣的傳統女性,在社會及家庭的壓力下,需要保持賢妻良母形象,所以從年輕歲月就將很多事情壓在心裡,即使多年以後成為家中輩分最高的人,仍是無法講開,反而習慣把這些怨恨轉為其他形式借題發揮,讓身邊親人備感壓力。秀英也一樣,家裡的三個女兒,長年共同承擔母親的壓力,久而久之心裡都有傷。
我特別喜歡《孤味》的英文片名選了「Little Big Women」。這個小家庭裡面唯一的男性,是父親陳伯昌,他在劇中沒怎麼出現,但從幾個描繪之中,看得出他簡單甚至幼稚的心思,以及頑童特質,不論是他負擔不了家用的情況、耍嘴皮子哄老婆的模樣、隨手偷拿蝦捲吃的樣子、數十年如一日買著同一款彩色小軟糖給女兒的習慣⋯⋯這一家三個女兒面對這位「老屁孩」,不分年紀都被迫早熟,替失去伴侶依靠的母親,擔起「情緒配偶」的角色。
大姊阿青(謝盈萱飾演)帶著熱愛自由的性格,對感情也不太專一,看在母親眼裡像極那位自私離家追尋自我的丈夫,心中的怨懟順勢轉為對阿青的批評,阿青光是做自己,就成了畫著父親面容的箭靶。
二姊阿瑜(徐若瑄飾演)則遺傳到母親堅強隱忍的性格,從小把自己當成工具人努力向上,一方面希望多得獎可以讓爸爸有理由回來看孩子,另一方面也讓娘家親戚看得起,她甚至勉強自己與舅舅一樣學醫,保持住母親與娘家的關聯。阿瑜的邏輯或許是,既然母親一路辛苦、犧牲青春與夢想來養孩子,自己也該多忍耐,否則若只顧尋夢,那麼對照起母親的犧牲,豈不自私?但阿瑜心中是委屈的,才會如此堅持讓女兒出國念書,完全斷開與家中壓力的連結,她替女兒安排的路,其實是她自己的夢想。
小妹佳佳(孫可芳飾演)成年後,沒有如兩個姐姐去台北發展事業,而是留在台南陪伴母親,一起負責家裡經營的餐廳,替母親分憂解勞。但她是家中唯一與父親的女友「蔡小姐」聯絡的人,這看在秀英眼裡,是背叛行為,好像「白養了」。
可以說,即使陳伯昌離家已經數十年,但三姊妹都還在幫忙林秀英承擔失去丈夫的傷痛與怨恨,甚至分工擔任起父親的角色。就算年歲過去,愛的餘溫已逝,秀英仍然掛著這道傷,女兒們也一起受苦。秀英期待好心有好報,卻發現自己好心了一輩子,那個狠心離家的、比較「壞」的人似乎過得比較好。甚至,再更細想,對方也沒那麼壞,但命就是比較好。秀英不知道該怎麼平息內心的憤慨。
所以秀英很想面對那位「蔡小姐」,想要找個理由,來解釋自己這些年來的痛苦,如果對方是個處心積慮搶老公的狐狸精,那就更好,因為一切會有個清楚簡單的罪魁禍首,讓她一吐怨氣並結案。但秀英辨認出對方的那刻,理應邪惡不要臉的「蔡小姐」,竟是如此樸素、低調、退讓,這讓秀英說不出話,因為無論秀英原本想罵什麼、哭什麼、怨什麼,在看到對方似乎只是個平凡女子之後,那股氣也噴不出來了。這段戲裡面,入圍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的陳淑芳,將秀英心裡悶著的千言萬語,完全注入在滿腹情緒收放之間的完美平衡,精湛演技太令人難忘。
後來,兩個女人終究把話談開。秀英除了打開心中幾個結以外,還意外發現,原來在她印象中只剩輕浮殘酷形象的丈夫,竟是了解她的痛苦與難關的。這讓秀英漸漸放下,明白不需再用「對錯」、「善惡」、「好心是否有好報」這樣的指標來計較,即使是看似輕鬆自在的丈夫,也有苦衷與難處,一切事情收束到現在的結果,只能說是緣分已過,就像同一棵樹的兩片葉子被吹散、分開,自然而然,勉強不來。
人都是孤獨來到世上,也將孤獨離開。導演曾解釋過片名的由來,「孤味」是台語,可以指餐廳只賣一道料理,並將它做到最好,也可以指「堅持做好一件事,就算孤獨也沒關係」。其實能把自己的一生照顧好,就很夠了,每個人有各自的課題,最後也只會剩下自己。抓著離開的丈夫不放,也不會好過點;整到丈夫晚年的伴侶,自己也不會贏。
導演將老太太的「放下」,藏在食物與音樂裡。秀英大半人生靠著賣蝦捲維生,當年還沒有店面,只是個路邊攤,丈夫回來談離婚時,趁妻子不注意,順手拿起剛炸好的蝦捲吃掉,一副帥氣輕浮模樣,不像人夫,更像個孩子,看得出蝦捲不僅是他們家的維生工具,也是陳伯昌喜愛的食物。鏡頭回到現在,陳伯昌的頭七那晚,秀英雖然在孩子面前很嘴硬,但對逝去的丈夫終究心軟了,親手準備好蝦捲,入睡前擺在餐桌上,等丈夫魂魄回家時享用。
秀英愛唱歌,接孫女搭計程車時也會點首卡拉 OK 高歌一曲,在自己的壽宴上則改了原本要唱的曲目,竟在生日當天唱了悲傷的〈再會了心愛的無緣的人〉,足見比起自己的七十大壽,丈夫的去世對她更為重要。在《孤味》最後,秀英又在計程車上唱了一次歌,這幕的安排,情緒上的後座力相當強勁,導演巧妙暗示,此刻的秀英已能接受丈夫生命晚期「不三不四」的逍遙打扮,接受他已不是過去的他,也接受兩人早已漸行漸遠。如果已經無心,何苦把對方拖在身邊呢。
在最後,秀英終於將身為「人妻」對丈夫會有的期許與失望都放下,把陳伯昌當成一位老朋友,自在無壓力地相處,一起唱完最後一首歌,就此別過,互不相欠。這比其他哭哭啼啼吵吵鬧鬧一輩子的怨偶,輕鬆多了,即使孤獨,也沒關係。這,就是孤味啊。
全文劇照提供:威視電影

釀電影除了臉書粉絲專頁,最近也設立了 IG 帳號,以及 Line@ 帳號,不同平台會以不同方式經營、露出,並提供不一樣的優惠活動,請大家記得追蹤鎖定!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