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11/14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讀後感的感想

    根據香港教育局的定義,閱讀報告是指在閱讀完文章或者書籍 以後,把個人對作品的體會、感想、分析、評價等記錄下來的文書。
    可是,在現實操作中又有多少人能在教育制度中達到這個標準?
    以下是我自己的經驗。在教育制度下被要求寫的閱讀報告不但沒有令我喜愛閱讀,反而令我厭惡閱讀。

    我的讀後感不是讀後感
    印象中的小學閱讀報告示意圖
    印象中的小學閱讀報告示意圖
    當年小學與它初遇,以為真的是填寫閱書後的感受,於是忽略作業本中明晃晃寫著的指引,認真地寫出自己對該書的真實感想。最後,所得分數很低,我感到很挫敗。特別是你發現其他同學的的得分都比你高時,這種努力但得不到回報挫敗感,更打擊我的自信心
    “到底是問題出在那裏?”
    我當時不斷問自己。直到我借了高分同學的閱讀報告來看,才知道問題所在。我的閱讀報告的得分所以低,與我寫得好不好無關,而是因為我沒有按著指引來寫。當我按著指引來寫後,我的閱讀報告得分低的問題就消失了。
    只是我的真實讀後感變成一條條關於書中應有感想的問題,而我的角色從讀者變成答題者而已。

    從答題變成創作的讀後感
    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學時期創作的《白髮魔女傳》讀後感,因為這是我第一次創作讀後感。由於臨近作業繳交期限,而我還未開始看書,只好到圖書館,根據我所在年級的推薦書目那邊,隨便借一本書。只閱讀書本封底那大概不足100字的簡介,看看書本目錄,再上網找尋它的賞析,然後根據小學所學的閱讀報告指引去填寫。最後,一份過千字的閱讀報告就創作而成了。整個過程只是花了半天不到。
    “既然不看完整本書也能寫出閱讀報告,我幹嘛要閱讀?”
    此後,對於要做閱讀報告的書籍,我一概參考網上對於書本的賞析來去創作。所以,對於書本的內容,甚至名字,我是一點印象都沒有的。填寫讀後感就變成是根據書本賞析而創作出來的文章。

    閱讀報告的終結

    從學校畢業後,終於不用再寫閱讀報告了。不需要再為要創作閱讀報告而煩惱,沒有人再會管著我要看什麼書。但我卻失去了理解書本的想法
    雖然也會有閱讀行為,但閱讀就真的僅限閱讀,是不思考的閱讀。只追求即時的歡樂及對於相同價值觀的滿足,並沒有想過這些東西背後的意義
    “警察警惡懲奸好棒棒。”
    done.
    沒有想過若警察作奸犯科會怎樣,現有機制足夠去處理這個問題嗎?為什麼我們總是假定警察是好的?

    重新出發

    這種只閱讀不思考的閱讀方式,直到反修例運動後,出現改變。 當我看到媒體上的一個個名詞,一個個觀點,我感到自己對知識的渴求
    這次的閱讀不再是強逼的,是自發的。
    是我自發想去尋找書本來解惑,要看什麼類型的書本,什麼時候看完,完全由我決定。看完以後對書本有什麼評論或感想,也是我自己的事情,不需要被什麼人打分
    慢慢的,我重拾對閱讀的熱情,因為閱讀從此不再為了功課,也不再需要被評分。閱讀,是因為我對社會、世界有好奇心疑問,而書本則是為我解惑的導師。不選擇看節目是因為影視的形式不太適合一些比較邏輯、哲理的內容,而文本形式書本則容許我去翻頁、做筆記。
    至於再寫閱後感的想法,則是在閱讀《一九八四》後而冒出來的。在《一九八四》的世界中,個人記錄是不被允許的。當權者會透過竄改歷史和記錄去鞏固自己政權和改變人民的記憶,若人們擁有個人記錄,則會揭穿當權者的謊話。
    而《一九八四》的這個情節,在中國已經發生了。當香港被中國完全吞併後,我們還能作紀錄嗎?我要好好珍惜仍能作個人紀錄的時光。
    2020年1月18日,官媒環球時報以武漢肺炎來稱covid19/ 圖源:眾新聞
    同一篇文章,但wuhan pneumoniam 一詞已被更改。但在文章的下面並沒有提及曾有字眼的更改/ 圖源: 眾新聞
    這也是我選擇開始寫文章、讀後感的其中原因。我想讓自己留下曾閱讀此書,對書中內容感受的紀錄
    寫著寫著,我發現自己對書中內容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填寫讀後感就是把一大堆零散的概念集合在一起,加以分析整合。在這期間,你會發現許多以前沒想過的東西或一些謬誤。
    這本書是想表達什麼?
    這就是我寫讀後感另一目的。我想向別人分享我對這本書的感受和這本書如何解答了我的疑問。即使我所使用的文字很笨拙,寫不出什麼很大的道理或很深層次的感受,但這仍然是我在閱讀書本後的真實感受,不是根據指引或被逼而抒發的感受。
    即使是東周刊(八卦雜誌),我也覺得有做閱讀報告的價值。世界上有這麼多種類的書籍,為什麼你要選擇東周刊? 這一定是因為東周刊比其他文章有更值得你拿來分享的原因。我覺得寫閱讀報告時,應重視的是讀者對該書本理解及感受,而不是書本的類型或素質。
    即使是看同一篇文章,大家也可以有不同的感受,沒有必要逼大家一定要看那些書籍。強行閱讀一些超越自己理解能力的文章書籍,並對該文章書籍強行抒發感想,除了會令人對閱讀產生反感,亦是一個不尊重作者的表現。作者寫書也不容易,但就被讀者以交功課、答題的形式,把心血作品當作是路邊廣告一樣,草草讀完。只有一邊閱讀,一邊就書本中覺得疑問地方逐一查找,理解書中內容,才能寫出一份閱讀報告。
    但現實的問題是,我們的教育制度容許我們有這麼多時間去理解書本嗎?
    延伸閱讀及參考:
    1)香港教育局對於報告的定義
    2)香港考評局對於中文科校本評核有關閱讀報告的評分標準https://www.hkeaa.edu.hk/DocLibrary/SBA/HKDSE/SBAhandbook-2017-CHI.pdf
    3)其中一所香港小學的閱讀報告作業
    4)中國政府竄改病毒名稱 (眾新聞)
    5)環球時報有關新聞刪去「武漢肺炎」字眼的新聞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