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mbnail
「不懂情緒,請站起來離開吧!」 賞識、親和感、自主、地位、角色是人類的五大狀態維度,而這些狀態特別容易引發情緒的產生。 過往,身邊人總會教我們: 「不要生氣」....怎麼可能!! 「直接面對憤怒,直球對決」....談何容易!! 「忽略你的脾氣吧」....屁話!!
Thumbnail
「你要有身分,才能跟別人談。」 「口才不好,別跟別人談判。」 「談判要有霸氣。」   以上是大多數人對於談判的集體共識 卻也是集體迷思 因為這樣的誤解 導致大家常常在職場或商場因為自覺沒有地位與口才而不敢說話 導致自己喪失可以獲得的東西   人們想買的並不是1/4 英吋的鑽孔機,
Thumbnail
「那間廟問事很靈驗,可排解疑難雜症。」 「信我者得永生。」 「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宗教,一個由一群人,擁有共同信念,所組成的團體 看似不同宗教有不同教理 但為了集結更多信眾 祂們卻不約而同的在平日活動與經典中 納入了許多可吸引人性的節點 "先提供信眾想要,再給予
Thumbnail
人資:「你期望的待遇是?」 求職者:「我希望是比我現在年薪多10%以上。」 人資:「我們一般不會給那麼多,那就10%。」 求職者:「….好。」 循序漸進是談判中很重要的原則 因為這樣的方式,讓對方不會被巨大的條件嚇到,而打退堂鼓 以一種舒服不衝突的方式前進 但這樣的方式會有幾個小缺點:
Thumbnail
「有折扣嗎?」 「這是當季商品沒有折扣喔!」 「買多一點可以打折嗎?」 「目前已經有打折了,您再多買??元,我再送您XXX」 「…..好」   過往失敗的談判,都是因為目標出了問題 不是談判前,目標設定錯誤 就是談判時,被對方離了題,導致整場對話都是針對離題的話題討論 或是
Thumbnail
爸爸:「你就是要跟著你堂哥工作,職場自然會一帆風順。」 我:「....。」(無言) 爸爸:「他在公司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我:「....。」(無言) 爸爸:「我都是為了你好。」 我:「....。」(無言) 【要對話,先坐在同一條船再說】 1.沒有立場的聆聽與紀錄 2.不先下判斷不指導
Thumbnail
無求,不代表無欲無求,而是一種將自己放在上帝視角的思維模式上。 無求,意指不求某一特定結果,而是把層次與格局拉高,看待完成結果的每一步。 為何這是上帝視角?因為 祂是富足的,沒有缺乏,所以可以無念的看待一切; 祂重視的是一個面,而非一個點,所以可以通盤的看透事理; 那我們如何將此應用在談判中?
Thumbnail
溝通,是為了某種良善關係,而去做的互動。 談判,是為了某種目的,而去做的溝通。 一個談判專家必須是一個好的溝通者;但一個好的溝通者不一定是個厲害的談判專家。除非,"維持良善關係"是他的談判目的,這時候"溝通"才等於"談判"。 我們再從亞里斯多德溝通三大素來看這些原則:
Thumbnail
共同利益是消除不同立場的工具 在公司,常會遇到跨部門溝通,因為立場不同,導致各說各話,最後往往以互推皮球,沒有結論收場。 最近,公司的管理部經理應老闆要求,請各部門主管提前一周繳交KPI檢討,所以特別找了A/B/C部門進行了一次跨部門會議: A:「不可能,因為我們都要等B部門的數字。」 #會議前:
Thumbnail
要成事,慾望與野心缺一不可。 「為什麼讀了那麼多書,卻還是過不好人生?」 「為什麼減肥了那麼久,卻還是瘦不下來?」 「為什麼學了那麼久英文,卻還是無法跟外國人對談?」 這是我們人生常聽到的感嘆。 我想,這也是世上僅有2%的人能成功的原因吧! 慾望與野心是人類想要一件東西不同程度的表現。
Thumbnail
「不懂情緒,請站起來離開吧!」 賞識、親和感、自主、地位、角色是人類的五大狀態維度,而這些狀態特別容易引發情緒的產生。 過往,身邊人總會教我們: 「不要生氣」....怎麼可能!! 「直接面對憤怒,直球對決」....談何容易!! 「忽略你的脾氣吧」....屁話!!
Thumbnail
「你要有身分,才能跟別人談。」 「口才不好,別跟別人談判。」 「談判要有霸氣。」   以上是大多數人對於談判的集體共識 卻也是集體迷思 因為這樣的誤解 導致大家常常在職場或商場因為自覺沒有地位與口才而不敢說話 導致自己喪失可以獲得的東西   人們想買的並不是1/4 英吋的鑽孔機,
Thumbnail
「那間廟問事很靈驗,可排解疑難雜症。」 「信我者得永生。」 「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宗教,一個由一群人,擁有共同信念,所組成的團體 看似不同宗教有不同教理 但為了集結更多信眾 祂們卻不約而同的在平日活動與經典中 納入了許多可吸引人性的節點 "先提供信眾想要,再給予
Thumbnail
人資:「你期望的待遇是?」 求職者:「我希望是比我現在年薪多10%以上。」 人資:「我們一般不會給那麼多,那就10%。」 求職者:「….好。」 循序漸進是談判中很重要的原則 因為這樣的方式,讓對方不會被巨大的條件嚇到,而打退堂鼓 以一種舒服不衝突的方式前進 但這樣的方式會有幾個小缺點:
Thumbnail
「有折扣嗎?」 「這是當季商品沒有折扣喔!」 「買多一點可以打折嗎?」 「目前已經有打折了,您再多買??元,我再送您XXX」 「…..好」   過往失敗的談判,都是因為目標出了問題 不是談判前,目標設定錯誤 就是談判時,被對方離了題,導致整場對話都是針對離題的話題討論 或是
Thumbnail
爸爸:「你就是要跟著你堂哥工作,職場自然會一帆風順。」 我:「....。」(無言) 爸爸:「他在公司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我:「....。」(無言) 爸爸:「我都是為了你好。」 我:「....。」(無言) 【要對話,先坐在同一條船再說】 1.沒有立場的聆聽與紀錄 2.不先下判斷不指導
Thumbnail
無求,不代表無欲無求,而是一種將自己放在上帝視角的思維模式上。 無求,意指不求某一特定結果,而是把層次與格局拉高,看待完成結果的每一步。 為何這是上帝視角?因為 祂是富足的,沒有缺乏,所以可以無念的看待一切; 祂重視的是一個面,而非一個點,所以可以通盤的看透事理; 那我們如何將此應用在談判中?
Thumbnail
溝通,是為了某種良善關係,而去做的互動。 談判,是為了某種目的,而去做的溝通。 一個談判專家必須是一個好的溝通者;但一個好的溝通者不一定是個厲害的談判專家。除非,"維持良善關係"是他的談判目的,這時候"溝通"才等於"談判"。 我們再從亞里斯多德溝通三大素來看這些原則:
Thumbnail
共同利益是消除不同立場的工具 在公司,常會遇到跨部門溝通,因為立場不同,導致各說各話,最後往往以互推皮球,沒有結論收場。 最近,公司的管理部經理應老闆要求,請各部門主管提前一周繳交KPI檢討,所以特別找了A/B/C部門進行了一次跨部門會議: A:「不可能,因為我們都要等B部門的數字。」 #會議前:
Thumbnail
要成事,慾望與野心缺一不可。 「為什麼讀了那麼多書,卻還是過不好人生?」 「為什麼減肥了那麼久,卻還是瘦不下來?」 「為什麼學了那麼久英文,卻還是無法跟外國人對談?」 這是我們人生常聽到的感嘆。 我想,這也是世上僅有2%的人能成功的原因吧! 慾望與野心是人類想要一件東西不同程度的表現。
Thumbnail
不管遇到什麼,都能活下去的力量 如果管仲沒有鮑叔牙 他只是個跟人合資做生意,貪心多拿利潤的人 如果管仲沒有鮑叔牙 他只是有很多餿主意的創意家 如果管仲沒有鮑叔牙 他只是個三次做官,三次被免職下台的失意者 但最後因為鮑叔牙,成為一人之下的宰相 這就是關鍵人脈的威力!!
Thumbnail
懂這麼多道理,為什麼卻過不好這一生? 這是一個大哉問! 在台灣,小時候讀書就是為了考試,希望透過考一個好學校,改變命運。 這對於60年代出生的長輩或許是,但對於80後的我,好像沒有什麼感覺,就算我已經讀到了台灣第一學府。 這是思維的錯誤,讓學歷變成待罪羔羊 但事實是
Thumbnail
人生的幸福=95%的接納現況+5%的要求改變 人生如戲,所以人生常會有不同的戲碼會讓你開心難過,甚至是痛苦。開心很好,但面對困頓戲碼時,我們往往會因此生氣、焦慮,甚至是失去勇氣。想要直接說:「我不錄了。」這不僅出現在90年代乃哥節目的口頭嚵,也出現在你我的身邊而那些被爸媽壓著頭讀書
Thumbnail
「我還要多準備一下才行。」 「投資好像有點危險。」 「最近市場狀況好像不行。」   一般人躊躇不前時,都會這樣說 看似很保險,很安全 卻也導致人生停滯,甚至是逐步退步   因為生命,沒有什麼是可以完全做好準備,就一帆風順 這是生命之道,一種積極的成長之道 就像優秀的父母,都不會是
Thumbnail
若只能有一個厲害的人叫查理,那絕對是查理蒙格。 他是巴菲特能獲得卓越成就的關鍵,巴菲特曾說:「如果沒有查理的啟發、智慧和參與,波克夏不可能發展到今天的地位。」 我與蒙格第一次相遇是在2011年初春的敦南誠品,我看到了一本當時很反三觀的書,因為他用「窮」與「普通」當名字,這是還在自賣自
Thumbnail
人資:「因為XXX,公司必須請你離開」 員工:「….」 人資:「我們要資遣你,今天就會通報,你的時間是到XXX,」 求職者:「….好XD。」   這是許多人在職場會遇到的狀況 也是許多人不希望遇到的狀況 遇到這樣狀況時,你可能會想: 「為什麼是我?」「我已經那麼努力的,最後為何落到這
Thumbnail
去年年底,我辦完婚禮,從雙方家庭互動、自己長輩溝通、拍婚紗、找婚攝、找新娘密書、找宴會廳、通知親朋好友,都很順利,最後連疫情在宴客前就趨緩下來。但,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宴客時,餐廳安排的婚禮企劃(兼主持人)沒有好好的執行事前我們雙方認同的規劃。舉其中一個例子: 以下列舉一些一次體驗的例子:
Thumbnail
H.P.Lovecraft在<文學中的超自然恐怖>中寫道:「最古老最強大的情緒就是恐懼,而恐懼之中最古老最強大的一種,就是對未知的恐懼。」 恐懼,是我們人類皆有的心理,因為人類早期常會遇到一些突發狀況,這時需要有恐懼促進行動,所以經年累月的基因延續,我們就養成遇事時,心中自然生起害怕與不確定感。
Thumbnail
「你最常接觸的五個人平均起來就是你。」這是美國商業哲學領袖Jim Rohn,曾提出"五人平均值理論",這樣的道理,從邏輯上相當合理。 那從科學角度怎麼看呢? 那從行為心理學的角度看? 那我們應該如何做,讓自己利用"五人平均值理論"的力量: 1.定期審視近期最常接觸的五人
Thumbnail
背景故事 我來自於一個普通家庭,小時候爸媽是美髮行業的設計師,跟過老闆,也自己當過老闆,曾在西門町開業,也曾在家中擺了三張椅子做家庭美髮,但最後仍以關店收場。之後,就轉做餐飲攤販,賣廣東粥,把我們三個小孩拉拔大。 我最希望,就是讓父母親早日退休,早日安養晚年。 旅程與衝突 新機會 架構的優化
Thumbnail
不管遇到什麼,都能活下去的力量 如果管仲沒有鮑叔牙 他只是個跟人合資做生意,貪心多拿利潤的人 如果管仲沒有鮑叔牙 他只是有很多餿主意的創意家 如果管仲沒有鮑叔牙 他只是個三次做官,三次被免職下台的失意者 但最後因為鮑叔牙,成為一人之下的宰相 這就是關鍵人脈的威力!!
Thumbnail
懂這麼多道理,為什麼卻過不好這一生? 這是一個大哉問! 在台灣,小時候讀書就是為了考試,希望透過考一個好學校,改變命運。 這對於60年代出生的長輩或許是,但對於80後的我,好像沒有什麼感覺,就算我已經讀到了台灣第一學府。 這是思維的錯誤,讓學歷變成待罪羔羊 但事實是
Thumbnail
人生的幸福=95%的接納現況+5%的要求改變 人生如戲,所以人生常會有不同的戲碼會讓你開心難過,甚至是痛苦。開心很好,但面對困頓戲碼時,我們往往會因此生氣、焦慮,甚至是失去勇氣。想要直接說:「我不錄了。」這不僅出現在90年代乃哥節目的口頭嚵,也出現在你我的身邊而那些被爸媽壓著頭讀書
Thumbnail
「我還要多準備一下才行。」 「投資好像有點危險。」 「最近市場狀況好像不行。」   一般人躊躇不前時,都會這樣說 看似很保險,很安全 卻也導致人生停滯,甚至是逐步退步   因為生命,沒有什麼是可以完全做好準備,就一帆風順 這是生命之道,一種積極的成長之道 就像優秀的父母,都不會是
Thumbnail
若只能有一個厲害的人叫查理,那絕對是查理蒙格。 他是巴菲特能獲得卓越成就的關鍵,巴菲特曾說:「如果沒有查理的啟發、智慧和參與,波克夏不可能發展到今天的地位。」 我與蒙格第一次相遇是在2011年初春的敦南誠品,我看到了一本當時很反三觀的書,因為他用「窮」與「普通」當名字,這是還在自賣自
Thumbnail
人資:「因為XXX,公司必須請你離開」 員工:「….」 人資:「我們要資遣你,今天就會通報,你的時間是到XXX,」 求職者:「….好XD。」   這是許多人在職場會遇到的狀況 也是許多人不希望遇到的狀況 遇到這樣狀況時,你可能會想: 「為什麼是我?」「我已經那麼努力的,最後為何落到這
Thumbnail
去年年底,我辦完婚禮,從雙方家庭互動、自己長輩溝通、拍婚紗、找婚攝、找新娘密書、找宴會廳、通知親朋好友,都很順利,最後連疫情在宴客前就趨緩下來。但,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宴客時,餐廳安排的婚禮企劃(兼主持人)沒有好好的執行事前我們雙方認同的規劃。舉其中一個例子: 以下列舉一些一次體驗的例子:
Thumbnail
H.P.Lovecraft在<文學中的超自然恐怖>中寫道:「最古老最強大的情緒就是恐懼,而恐懼之中最古老最強大的一種,就是對未知的恐懼。」 恐懼,是我們人類皆有的心理,因為人類早期常會遇到一些突發狀況,這時需要有恐懼促進行動,所以經年累月的基因延續,我們就養成遇事時,心中自然生起害怕與不確定感。
Thumbnail
「你最常接觸的五個人平均起來就是你。」這是美國商業哲學領袖Jim Rohn,曾提出"五人平均值理論",這樣的道理,從邏輯上相當合理。 那從科學角度怎麼看呢? 那從行為心理學的角度看? 那我們應該如何做,讓自己利用"五人平均值理論"的力量: 1.定期審視近期最常接觸的五人
Thumbnail
背景故事 我來自於一個普通家庭,小時候爸媽是美髮行業的設計師,跟過老闆,也自己當過老闆,曾在西門町開業,也曾在家中擺了三張椅子做家庭美髮,但最後仍以關店收場。之後,就轉做餐飲攤販,賣廣東粥,把我們三個小孩拉拔大。 我最希望,就是讓父母親早日退休,早日安養晚年。 旅程與衝突 新機會 架構的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