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讀書人選書】威權政治下的意外產物 台灣搖滾樂的源起—《我們的搖滾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要談論的不是一種音樂類型,而是一種與音樂結合的精神,是臺灣青年的啟蒙與行動,是一場持續至今的文化運動,它最初的三十年。講得漂亮一點,就是「搖滾樂」如何從一團曖昧不明的東西,演變成臺灣社會今天認知的「搖滾樂」概念。說起搖滾會聯想到的好印象、壞印象,我要說的是這些東西從何而來。
「熱音社」、「民謠吉他社」,就算沒有參加過,也必定會在學生時期聽過這些社團的「威名」,然而它們是如何誕生?又為什麼要被稱為「熱門音樂社」?在這個沒有人不知道五月天的年代,或許難以想像搖滾樂,曾經被認為是一種見不得人的文化,卻又奇蹟似地在威權政府下發展。透過追溯這段歷史,也會讓人更加了解「音樂歸音樂,政治歸政治」,只是一種否認現實的癡心妄想。
1950年代國民政府遷台後不久,國際局勢不斷變遷,在韓戰、越戰時期興起的搖滾樂,透過廣播與美軍來到台灣,撫慰外省年輕世代不安於現狀的心靈。《我們的搖滾樂》起源於此,並且以說故事的方式,讓讀者搖滾樂,如何成為「我們的搖滾樂」,而「我們」又是如何在一連串歷史事件與反覆辯證中逐漸被定義。
就像美國的戰後嬰兒潮世代最受不了保守、沈悶的大人,臺灣的外省青年也受不了這個無聊的小島。有一部分的外省青年,他們在戰爭中渡過童年,在繁榮的北京、上海租界見識過強盛國家的豐富文化,到了西式文化尚未風行的臺灣,便將這裡視為落後的文化沙漠,只好努力翻出記憶中的美好事物。
根源於對西方文化的崇尚,搖滾樂成為外省青年在國民黨政府高壓統治下,抒發壓力的出口,也因為他們的「外省」身份,讓具有反抗精神的搖滾樂,得以在威權台灣奇蹟似的萌芽。然而也是因為同樣的政權,搖滾樂被認為是叛逆、不良少年的娛樂,甚至衍伸成為「教育問題」。不過當面臨與美斷交的國際危機,搖滾樂卻又搖身一變,成為國民政府「維持道統」、「復興中華民族」的工具,但隨後兩者間卻又無可避免產生衝突。
除了時代背景,作者熊一蘋也藉由介紹搖滾樂在台灣的發展史,讓讀者得以了解「為什麼是『熱音社』?」以及「為什麼綠洲(Oasis)等團體明明就是樂團,卻被稱為『合唱團』?」雖然或許我們不曾想過這些問題,卻還是會在閱讀完之後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以後的人要嫌棄這本書觀點偏頗、考據錯誤也無所謂,有個底本在,拿在手上參照總是效率高一點。成果不可能完美,但至少能讓後來者的起跑點往前一點,我想這就是文科研究生該有的氣魄。
或許是因為書中缺乏相關文獻出處紀錄,以及推薦序中直接指出本書在歷史的詮釋上與他人不同,讓人在閱讀時難免對於作者的公正性有所保留;另外,雖然書中描述了客家搖滾的產生,卻對台語搖滾鮮少琢磨,也不免讓人覺得奇怪。但就如同作者在後記中所說,或許偏頗,但《我們的搖滾樂》的真正價值其實在於踏出了第一步,讓後人得以接續前行。
不論是長青樂團五月天,或是近期竄起的滅火器、茄子蛋,如同數十年前一般,搖滾樂深深影響台灣流行音樂的發展,甚至竄起成為主流。而或許也就是在這個時代,我們才更應該回頭了解這一切是如何開始的。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每週介紹一本書 (國定假日不定期加碼) 主成分:臺灣文化、社會科學、歷史、文學 ⚠️不含投資、雞湯書籍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糖—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食品與調味品,除了甜味外,有時也被用來提升口感或其他味覺效果,它涉入人類活動如此之深,讓人難以想像沒有糖的生活。不過更令人驚訝的,或許是這些「因為糖而帶來的改變」,其實只佔了人類歷史的一小部分。
為了擺脫貧窮,移工們遠渡重洋來到台灣,面對未知的命運,有人衣錦還鄉、有人卻厄運連連甚至就此殘缺,但不變的卻是回到故土後,仍必須努力活下去的現實。
東南亞地區的排華運動,就算是21世紀也未曾停歇,但對於華僑在當地的「罪狀」,卻經常只聚焦在權力與財富不對等。以華僑後裔的身份揭露這祖先拓荒的黑歷史,出生婆羅洲砂拉越並入籍台灣的張貴興,透過文字重現了華僑在當地開墾的種種惡行。
如同美學本身的多變與博大精深,「美學」兩個字,似乎也時常讓人感覺有距離,甚至誤以為所謂美感,只存在於特定的場域與設計當中。然而,《街屋台灣:100間街屋,100種看見台灣的方式!》卻讓讀者了解,我們的生活處處皆有美學。
書寫家人的關係,或許是世界上最難的文學。既無法透過「虛構」規避道德壓力,同時必須面對自己心靈最深處的脆弱,將最私密的一切攤在陌生人眼前,但或許也因為如此,這類文學更容易引發共鳴、觸動讀者。而《滌這個不正常的人》正是最佳的範例。
除了休閒娛樂與生命教育外,動物園與動物在國家體制中扮演的角色與意涵,遠比一般人想像的更加複雜,不只被視為進步的象徵、民族認同的暗示,甚至是戰時營造愛國思想的工具。
糖—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食品與調味品,除了甜味外,有時也被用來提升口感或其他味覺效果,它涉入人類活動如此之深,讓人難以想像沒有糖的生活。不過更令人驚訝的,或許是這些「因為糖而帶來的改變」,其實只佔了人類歷史的一小部分。
為了擺脫貧窮,移工們遠渡重洋來到台灣,面對未知的命運,有人衣錦還鄉、有人卻厄運連連甚至就此殘缺,但不變的卻是回到故土後,仍必須努力活下去的現實。
東南亞地區的排華運動,就算是21世紀也未曾停歇,但對於華僑在當地的「罪狀」,卻經常只聚焦在權力與財富不對等。以華僑後裔的身份揭露這祖先拓荒的黑歷史,出生婆羅洲砂拉越並入籍台灣的張貴興,透過文字重現了華僑在當地開墾的種種惡行。
如同美學本身的多變與博大精深,「美學」兩個字,似乎也時常讓人感覺有距離,甚至誤以為所謂美感,只存在於特定的場域與設計當中。然而,《街屋台灣:100間街屋,100種看見台灣的方式!》卻讓讀者了解,我們的生活處處皆有美學。
書寫家人的關係,或許是世界上最難的文學。既無法透過「虛構」規避道德壓力,同時必須面對自己心靈最深處的脆弱,將最私密的一切攤在陌生人眼前,但或許也因為如此,這類文學更容易引發共鳴、觸動讀者。而《滌這個不正常的人》正是最佳的範例。
除了休閒娛樂與生命教育外,動物園與動物在國家體制中扮演的角色與意涵,遠比一般人想像的更加複雜,不只被視為進步的象徵、民族認同的暗示,甚至是戰時營造愛國思想的工具。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下篇)介紹六個在90年代推出過錄音室專輯的台灣樂團,包括:五月天、旺福、四分衛、董事長、閃靈、濁水溪公社等樂團。文章內容包括:樂團成員介紹、樂曲風格、成團過程、樂團及團員後續發展,及其二十一首經典歌曲賞析。
Thumbnail
在各式樂團發展蓬勃、創作風氣自由的現在,身為台灣獨立音樂或樂團的聽眾來看這部作品,其實會蠻感動於那些音樂人的勇敢和碰撞,結局帶點無力和淡淡的哀傷,意外有被觸動。整個故事講的殺人事件,正是當時的時代和整個社會結構,以搖滾樂為藉口,將槍口抵向所有的「不同」。在那個時代,反抗也許注定是悲劇的開始。
Thumbnail
本篇文章討論了中國對臺的認知作戰,包括輿論戰、法律戰及心理戰,並探討了中國認知作戰對音樂產業的發展不利的影響。文章也聚焦在臺灣音樂產業、網紅及娛樂圈面對中國威脅的因應策略。
Thumbnail
90年代,吉他樂團如海嘯般湧現,這股浪潮席捲而來,永遠地改變了文化的面貌,儘管Grunge、Britpop 和 Shoegaze 運動是其中媒體爭相報導的主力軍,但由於這些浪潮的集中爆發以及聽眾口味的改變,一些樂團也因此被忽視了,Hum 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Thumbnail
總會有那麼幾首歌,訴說著不變的、純粹的、晶瑩剔透的真心,蘊藏著某種很堅毅的核心與強大的靈魂。每每覺得在這個亂糟糟的世界走投無路的時候,就會回到這些歌裡躲一下。
Thumbnail
從廣義上講,後搖滾是實驗搖滾的一種形式,後龐克出現在龐克之後,但搖滾並不是一個定義明確的運動,相反,後搖滾意味著對經典吉他搖滾樂的一種現代處理方式,而樂手也會在作品中大量使用電子音效。樂迷們則傾向於將重點放在柔和低沈的音調上,並融入爵士樂和古典音樂的影響,最後在漸進中達到高潮。
Thumbnail
台灣人不分世代,總能對幾段日文歌旋律朗朗上口。即便韓流強勢席捲全球,JPOP依舊在台灣擁有無法撼動的鐵粉群,到底為什麼台灣人這麼哈日? 今天,我們來細數JPOP在台灣發展的歷程,小編也分享自己心中的幾首經典😎 一、爸媽年代的偷偷來哈日潮? 談論JPOP在台發展,就不得不先從哈
Thumbnail
灣聲樂團是臺灣唯一以臺灣音樂文化為價值的專業樂團。聽他們的音樂會很特別,會有主持人用幽默的方式介紹每首樂曲的故事,深化民眾對古典音樂的認識。樂團年度總演出超過八十場,平均票房達九成。他們未來的演出包括不同主題和地點。此外,你可在他們的官方YouTube上觀看24小時音樂會直播。
Thumbnail
作者分享了她以前在香港是如何接觸到流行音樂。那時還未有互聯網,廣東歌剛開始發展,電台還是播放不少英文歌曲,作者就介紹了兩位啟蒙她聽英文流行曲和爵士音樂的電台DJ,及後幫助她認識廣東歌的方法,也分享了現在音樂串流平台已經取代了電台,成為她聽音樂的主要渠道。這篇文章就像描畫了聽音樂在昔日香港至今的轉變。
Thumbnail
1996 秋天出現了「Queen’s」, Queen’s 的出現造成一股不可逆的電音狂潮,首先是路上89的汽車喇叭開始出現電音節奏,他們通常是想吸引目光,然後某個朋友的弟弟不知道從哪時候開始也在家裡放電音被阿嬤說太吵又沒人唱歌,最後是有個「電音三太子」上了國際媒體,從那時開始聽電子音樂的人越來越多。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下篇)介紹六個在90年代推出過錄音室專輯的台灣樂團,包括:五月天、旺福、四分衛、董事長、閃靈、濁水溪公社等樂團。文章內容包括:樂團成員介紹、樂曲風格、成團過程、樂團及團員後續發展,及其二十一首經典歌曲賞析。
Thumbnail
在各式樂團發展蓬勃、創作風氣自由的現在,身為台灣獨立音樂或樂團的聽眾來看這部作品,其實會蠻感動於那些音樂人的勇敢和碰撞,結局帶點無力和淡淡的哀傷,意外有被觸動。整個故事講的殺人事件,正是當時的時代和整個社會結構,以搖滾樂為藉口,將槍口抵向所有的「不同」。在那個時代,反抗也許注定是悲劇的開始。
Thumbnail
本篇文章討論了中國對臺的認知作戰,包括輿論戰、法律戰及心理戰,並探討了中國認知作戰對音樂產業的發展不利的影響。文章也聚焦在臺灣音樂產業、網紅及娛樂圈面對中國威脅的因應策略。
Thumbnail
90年代,吉他樂團如海嘯般湧現,這股浪潮席捲而來,永遠地改變了文化的面貌,儘管Grunge、Britpop 和 Shoegaze 運動是其中媒體爭相報導的主力軍,但由於這些浪潮的集中爆發以及聽眾口味的改變,一些樂團也因此被忽視了,Hum 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Thumbnail
總會有那麼幾首歌,訴說著不變的、純粹的、晶瑩剔透的真心,蘊藏著某種很堅毅的核心與強大的靈魂。每每覺得在這個亂糟糟的世界走投無路的時候,就會回到這些歌裡躲一下。
Thumbnail
從廣義上講,後搖滾是實驗搖滾的一種形式,後龐克出現在龐克之後,但搖滾並不是一個定義明確的運動,相反,後搖滾意味著對經典吉他搖滾樂的一種現代處理方式,而樂手也會在作品中大量使用電子音效。樂迷們則傾向於將重點放在柔和低沈的音調上,並融入爵士樂和古典音樂的影響,最後在漸進中達到高潮。
Thumbnail
台灣人不分世代,總能對幾段日文歌旋律朗朗上口。即便韓流強勢席捲全球,JPOP依舊在台灣擁有無法撼動的鐵粉群,到底為什麼台灣人這麼哈日? 今天,我們來細數JPOP在台灣發展的歷程,小編也分享自己心中的幾首經典😎 一、爸媽年代的偷偷來哈日潮? 談論JPOP在台發展,就不得不先從哈
Thumbnail
灣聲樂團是臺灣唯一以臺灣音樂文化為價值的專業樂團。聽他們的音樂會很特別,會有主持人用幽默的方式介紹每首樂曲的故事,深化民眾對古典音樂的認識。樂團年度總演出超過八十場,平均票房達九成。他們未來的演出包括不同主題和地點。此外,你可在他們的官方YouTube上觀看24小時音樂會直播。
Thumbnail
作者分享了她以前在香港是如何接觸到流行音樂。那時還未有互聯網,廣東歌剛開始發展,電台還是播放不少英文歌曲,作者就介紹了兩位啟蒙她聽英文流行曲和爵士音樂的電台DJ,及後幫助她認識廣東歌的方法,也分享了現在音樂串流平台已經取代了電台,成為她聽音樂的主要渠道。這篇文章就像描畫了聽音樂在昔日香港至今的轉變。
Thumbnail
1996 秋天出現了「Queen’s」, Queen’s 的出現造成一股不可逆的電音狂潮,首先是路上89的汽車喇叭開始出現電音節奏,他們通常是想吸引目光,然後某個朋友的弟弟不知道從哪時候開始也在家裡放電音被阿嬤說太吵又沒人唱歌,最後是有個「電音三太子」上了國際媒體,從那時開始聽電子音樂的人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