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27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為了誰的石化產業?—從利澤到台西的六輕建造史(下)

      從1986年宣佈以來,台塑六輕的建造計畫便頻頻碰上困難。先是在宜蘭利澤的計畫預定區遭到居民抗議,並連帶影響了縣政府因對都市願景的規劃而拒絕開發案,爾後欲轉往桃園,卻也同樣受到當地居民的拒絕。正當台塑集團當時的六輕負責人王永在,正為了廠區選址苦惱不已時,時任經濟部長蕭萬長撥了一通電話給他。
      蕭萬長在電話中告訴王永在要介紹一個人給他,而那個人正是雲林縣長廖泉裕。廖泉裕一接起電話便開門見山地說他在雲林麥寮準備了一塊五百公頃的地,隨時歡迎台塑六輕的進駐。王永在見事情似乎出現轉機,便二話不說立刻和廖泉裕相約在麥寮見面。
      只不過王永在沒想到的是,一到當地映入眼簾的,竟然只有一片汪洋大海。他向廖泉裕詢問地在哪裡,卻見廖泉裕回答他,只要把濁水溪的沙子抽過來填在海上,那「眼前這一片,未來都會是台塑的土地」。
      為何雲林縣府會在看過宜蘭及桃園的抗爭後,仍舊選擇接下——甚至是主動邀請——六輕到自家去?
      當時廖泉裕曾接受新聞採訪,談到為何要把六輕帶入麥寮時,其中最大的理由,是為了六輕所能帶來的龐大經濟效益。作為當時臺灣最大的石化業開發案之一,六輕能提供的就業機會以及帶動的產業轉型,是當時縣政府認為扭轉雲林縣貧窮印象的最好機會。
      位於臺灣西部海岸的雲林縣,因為一年中有泰半時間受強勁的東北季風吹拂,而又地處濁水溪出海口,使得濱海的四個鄉:麥寮、台西、口湖及四湖鄉,有著「風頭水尾」的稱呼。這個稱呼不僅僅是地理特徵上的形容而已,每年十月到翌年三月間強勁的東北季風,不僅讓濱海地區漫天揚沙,其中自海邊吹來,挾帶的大量鹽分更是造成土地鹽化的問題,導致無法栽種經濟作物。因此「風頭水尾」這詞,也隱含著對濱海地區環境惡劣、難以生存的意思。
      對作物嚴苛的生長條件再加上位於河海交界的位置,雲林縣的濱海地去過去除了農業之外,最大宗的土地利用便是以養殖漁業的漁塭為主。然而長期超抽地下水卻也導致地區內面臨嚴重的地層下陷問題,更是每逢豪雨及颱風就容易淹水的地區。
      如此曾經是農業第一大縣的雲林縣,在十大建設開發帶動了其他縣市經濟轉型時,卻沒能跟上工業化的進程。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的統計,雲林縣從1983年開始,連續八年人口增加率為負值,並且負向成長的幅度一年比一年劇烈,以1988年時為高峰,人口增加率為-13.1%。大量的人口外移讓區域內的主要勞動人口不足,當時甚至曾經有新聞報導在台西鄉加油站旁,有一處人工洗車店,因人力實在過於短缺,不得已只好請當地年約七、八十歲的老婦人到店裡擔任洗車工,人口外流的嚴重程度可見一斑。除了人口外移的問題,以農漁業為主的雲林縣,也因為當時政府對於農用土地買賣的免稅政策,使得即使縣內有再多土地交易發生,縣政府都無法獲得足夠發展地方的稅收。因此,尋找新的稅收來源、將居民留在縣內,就成了雲林縣政府最迫切想解決的課題。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六輕的建設計畫出現在媒體版面上。
      當時六輕的總投資金額推估為兩千多億元,廠區包括麥寮及海豐鄉外海的離島工業區,考量到六輕廠區本身是進行石化原料的製造,而生產出原料後還有後續的加工流程,因此廖泉裕估計光是下游廠商就能吸引約需一千公頃面積的廠區。況且在廠區興建、員工進駐之後,週邊的服務業、旅宿等都能被帶動發展。在六輕正式設廠前的報導採訪中,廖泉裕曾稱「六輕就像一塊大磁鐵」,不僅能吸引企業設廠投資,更能「吸住」持續外流的人口。
      與此同時,六輕為了取得雲林人的信任也率先提出許多承諾。其中第一點,便是承諾六輕在建廠後能提供12萬5千個工作機會,讓雲林子弟不再需要為了找工作而離鄉背井。另外,六輕也提出將設置500公尺的隔離水道,確保廠區內的工業污染不會影響到當地居民。除此之外,為了回饋當地居民對設置工業區的支持,六輕更承諾興建許多設施,包括500多床,位於麥寮的長庚醫院、醫護社區、護理專科、轉運中心以及購物中心等等。其中麥寮長庚醫院更因應當地人對於醫療的重視以及偏高的年齡結構,而修正為擁有2千張病床的醫學中心,同時成立以老人醫學為發展重點的醫學研究中心。
      種種美好的承諾,再加上雲林縣長大力推崇,讓雲林人相信,六輕真的是一個能讓在地翻轉,並且願意回饋地方、造福鄉梓的機會。時任麥寮鄉長林松村與鄉民代表會主席林定壹在當時也都表示樂觀其成。消息一出後,台西、麥寮鄉在台十七縣週邊的土地,更飆漲到每公頃一千兩百萬元以上,足見無論官方或民間,都對六輕設廠抱有相當高的期盼。
      只不過,在當時熱烈歡迎的氣氛中,仍舊有部份人士抱持著相對謹慎的態度。臺灣環保聯盟雲林分會,便在當時指出六輕帶來的污染將是不可逆的,而台塑集團與雲林縣府之間勢必有著利益交換,才會讓縣政府將這樣一個石化巨獸引進地方。
      自雲林縣對六輕釋出邀請的那天開始,媒體上對雲林和六輕動向的報導就一天沒少過。廖泉裕和林松村等人雖然多次在媒體上宣稱對開發案落在麥寮有信心。但直到台塑集團真正宣佈建設計畫前誰都無法確定會不會又突然生變。為了順利取得這張工業化的門票,廖泉裕決定在台塑宣佈六輕廠區落腳處的前夕,向台塑公司、向全臺灣展現雲林人對六輕的竭誠歡迎。
      1991年7月15日,天才剛亮雲林縣麥寮鄉內的鞭炮聲便此起彼落,不絕於耳。數以萬計的人們列隊站在馬路上,每個人臉上都閃耀著期待的光芒。兩旁的舞龍舞獅隨著樂隊的鑼鼓聲起舞,帶起群眾們又一波的歡呼。四周的鞭炮聲未曾止歇,這堪比媽祖繞境,甚至在更之上的熱鬧,正是雲林縣政府舉辦的,「萬人迎六輕」活動。
      地方開發派的支持,加上政府公權力的動員,活動持續到夜晚都仍持續有各式表演與民眾參與。「萬人迎六輕」順利在隔天的媒體奪得注目,傳達出雲林人殷殷期盼六輕到來的印象。一個月後,台塑宣佈在雲林麥寮設置第六輕油裂解廠的結果。
      對當時的雲林人而言,他們苦苦盼望的翻轉機會總算到來,不只如此,台塑還承諾了許多地方回饋,多到足以彌補他們對工業可能帶來的污染的不安。而台塑集團也為拖沓五年之久的建廠地址總算找到著落鬆一口氣。
      這對官方、支持六輕的民間和縣政府三方而言,都是堪稱勝利的結局,7月15日遊行時喧鬧的鑼鼓聲,彷彿還迴盪在麥寮鄉的角落,滿是鄉民們對美好未來的想望。但在那之後過了十年,甚至直到現在,雲林人才總算理解,當時他們鑼鼓喧天,滿心希望盼來的,竟是一隻石化巨獸。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