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近2萬人遷村案啟動!與重工業區作鄰居的大林蒲,其實幾十年前只是個純樸臨海村落?

2024/03/15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raw-image


如果你可以選擇自己住家周圍的環境,你會希望是被綠意盎然的公園包圍、還是可能會造成環境汙染的工業區呢?想必大家的答案,應該都非常明顯,畢竟從最現實的房地產市場來看,面對永久公園綠地的案件,在價格上絕對佔有一定的優勢。

但這個美好憧憬,對於高雄市的大林蒲居民來說,可就是個非常難達成的盼望,因為從這裡任一個建築頂樓放眼望去,總能看到附近眾多的工業廠房、煙囪以及排放而出的氣體,但其實早期的大林蒲,只是個單純靠海、擁有大片沙灘的小村落,究竟是甚麼原因,變成現在工廠林立的景象?以及目前正在進行的萬人遷村計畫是什麼?


👉本集YouTube傳送門:https://youtu.be/Y8t9xasbvHU


大林蒲在哪裡?為何要遷村?

高雄市,在這十多年來可說是迎來相當大程度的變化,尤其光是捷運進度,就有輕軌成環營運、紅線岡山路竹延伸段的RK1站,準備在2024年通車,還有黃線部分標案正式動工以及決標等等新消息,其次則是高雄港偏北邊的各種建設,包括駁二藝術特區、流行音樂中心、高雄港旅運中心陸續完工啟用,或者也可以把2013年跟2024年,兩次黃色小鴨登台、在現場拍到的照片相互對比,應該會看出更具體的差別。

raw-image


不過,整個高雄港並不是只有剛剛提到、現在偏觀光取向的上半部區域,在更南邊一點、也就是往林園的方向靠近,這裡存在著跟前面截然不同的風景,也就是一整片的臨海工業區。而進駐於此的公司,大家也十分熟悉,包括了中油、中鋼、台船、台電,其餘部分則是更東邊較小型的工廠,還有靠近海岸的洲際貨櫃中心第一期與第二期、南星計畫區。

raw-image


而在大家看到地圖的時候,有沒有看到一個很奇異的地方,也就是沒有標示出來、被許多區塊包圍起來的長方形區域,是拿來做什麼的?欸,沒錯!這就是本集影片的主角,大林蒲遷村計畫的範圍。

raw-image


從行政區劃分來看,這個區域屬於高雄市小港區,看的更詳細一點,則是大林蒲、邦坑與鳳鼻頭三個聚落,或是由北而南的鳳源里、鳳林里、鳳森里、鳳興里、龍鳳里以及鳳鳴里,因此有些人也把這個區域稱作沿海六里,總人口數依照2019年的調查為19989人,快接近2萬大關。

raw-image


但除了用地圖看出大林蒲遷村計劃的實際範圍外,其實在地圖上,還有一個最令人相當訝異的地方,也就是這個擁有萬名人口的區域,距離剛剛提到的重工業區,基本上就只有一條馬路的距離、中間連個大型綠帶都沒有,因此每當新聞報導到大林蒲遷村消息,一定會出現這種,站在自家頂樓往外看去,就能看到許多工廠、電塔與煙囪的畫面,而891這個數字,是許多新聞媒體報導的煙囪數量,站在馬路上還能經常看到許多重型運輸車輛,行駛而過。

raw-image


並且除了北邊的工業區,西邊還有洲際貨櫃中心、南邊則是有南星計畫,可說是呈現出三面都被包圍的奇特景象。當然,大家的重點還是都放在北邊最大片的工業區上,尤其這片區域坐落煉油廠、發電廠、煉鋼廠等等設施,免不了會帶來相當程度的環境汙染,也是計畫書中多次提到大林蒲遷村的原因。

raw-image


不過在看大林蒲的居民究竟要搬去哪裡、以及整個過程有甚麼爭議之前,既然提到了萬人村落竟然緊鄰工業區的狀況,我們就得先釐清一個根本性的大問題,也就是這片工業區究竟是怎麼出現的?以及為什麼住宅區跟工業區,只隔了一條馬路呢?


誰先來的?誰又該搬家?

要釐清聚落跟工業區先來後到的問題,其實十分簡單,從當時的航照影像就能看的一清二楚。這是目前大林蒲以及部分高雄港的地圖,紅色區域是大林蒲遷村計畫的範圍。

raw-image


接下來我們回到1944年的高雄,可以發現紅色區域內的聚落,雖然範圍變小,但位置幾乎沒有太大改變,反倒是鄰近的重工業區,變成了範圍廣闊的農田魚塭,而面海一側還有一長串的沙灘,而剛剛提到的貨櫃中心、南星計畫區通通不存在,可說是很標準的臨海小村落。因此問題解答,導致大林蒲需要遷村的重工業區,是後來才出現在這裡的。而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大林蒲周邊區域,變成現在工廠與煙囪林立的景象呢?

raw-image


我們時間繼續往下走,來到1960年的高雄,從當時的航照影像來看,其實整個高雄港的發展範圍並沒有這麼大,甚至把地圖放大一點來看,還能看到早已存在的大林蒲聚落街道,像是鳳林路、中心路等。

raw-image


不過後續的情況就不一樣了,首先是1960年後,包括現在的台電大林火力發電廠、中油大林煉油廠、中國鋼鐵公司、台灣國際造船廠,陸續在大林蒲附近設廠,並且我們可以從1973年的航照影像看到具體的改變,也就是大林蒲西北方出現的多個大型圓筒狀設施,以及附近原本1960年還存在的農田魚塭,部分區塊出現正在施工的情況。

raw-image


甚至在1970年代,政府徵收附近農地後成立臨海工業區,範圍從大林蒲以北,一直到現在高雄餐旅大學附近,而根據官網的數據,整個臨海工業區在1983年開發完成,目前總面積來到1560公頃,總共有501家廠商進駐,而進駐公司的產業雖然有點細,不過可以看到幾個關鍵字,包括金屬製品、化學製品、運輸工具製造、電力設備等等,成為當時台灣頗為重要且產值相當高的工業區。

raw-image


而在臨海工業區成立後,附近的開發並沒有停下腳步,1990年南星計畫啟動,這次瞄準了大林蒲靠近海岸的地區,也就是把原本為了解決沿岸地區海水侵蝕問題,而出現的約80公頃海埔新生地再度擴張,並且以工業物品為材料、開始填海造陸,讓大林蒲原本的濱海村落樣貌變成內陸村。

raw-image


以及後續進行的高雄港洲際貨櫃中心,讓位於大林蒲西北邊的鄰居紅毛港,開始進行遷村計畫,並且變成新式貨櫃碼頭,以及石化油品儲運中心用地。

raw-image


因此從上面的內容就能知道,這片區域從1960年代到現在,整片土地可說是歷經非常劇烈的變動,而如果先暫時撇開填海造陸的工程不說,光是1960年代開發的工業區,就為更早在這定居的大林蒲居民,帶來環境上的衝擊,包括空氣汙染、噪音與眾多車輛穿梭於此,更導致現在進行遷村計畫的時候,部分拒絕搬遷的居民抱持著「明明是我的祖先先住在這裡,重工業區是後來才搬進來的,而這幾十年來,我們不僅被迫承受汙染的威脅,後續為甚麼又是我們得搬走,而不是要求這些工廠減少污染、遷走、甚至關廠?究竟這個工業區計畫是誰規劃的?當時有沒有考慮到有人住在旁邊?誰來補償我們的損失?」等等眾多不滿。

raw-image


而這種不滿的聲浪,其實早在1990年代就陸續爆發,甚至造成激烈的流血衝突。


汙染、爆炸與抗爭

其實工業區在進駐後,就發生多起因為污染與事故所爆發的抗爭,其中又以1992年的抗爭最引人注目。1992年5月2日,中油大林煉油廠在晚間發生巨響,同時伴隨不明氣體排出、導致當地多位居民身體不適就醫治療,隨後上百位居民發起圍廠抗爭行動、要求中油公司提出說明解釋,並且搭起棚架決定進行長期抗爭,但卻在幾天後,警方開始拆除棚架時,情況突然升級成嚴重的警民流血衝突,最後更有39人遭到起訴,是當時類似事件中起訴人數相對多的案件。

取自聯合報

取自聯合報


而整個事件的關係人,每個都抱持著不同的立場,像是中油廠方表示當天排出的氣體是鍋爐白色水蒸氣,並非有毒氣體,而握有監測資料的環保署也認為,當天晚上的監測資料,顯示中油並無造成汙染,但居民對這個說法無法接受,並表示類似的事故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只要每發生一次事故,巨大聲響與火光都讓人擔心受怕,並且還得長期忍受受到汙染的環境,因此提出了回饋金、每戶賠償金與油電半價優待等要求,但也因為這樣,導致中油與當地民眾雙方難以達成協議。

raw-image
raw-image


而在後來爆發的警民衝突中,警方則是指出有人在抗爭過程丟擲石塊、鐵椅與汽油彈,也導致新聞報導中使用「暴民」來稱呼抗議群眾,而居民則是反控警察強行使用暴力驅離,甚至追到民宅內抓人、毆打不相關地民眾,更認為後續的起訴與判刑,導致部分居民之後再也不敢表達意見、參與抗爭。

raw-image


而這起事件只是多年來的其中一件而已,之後還有1993年大林廠第六硫磺工場二氧化硫氣體外洩、1996年台電大林發電廠變壓器爆炸、1997年中油大林廠液化石油儲氣槽爆炸等等事件,都同樣爆發大大小小的抗爭。而在這些抗爭行動中,就讓「遷村」的這個想法,慢慢成為一個大家開始思考討論的選項。


畢竟對於附近的工廠來說,不管在怎麼進行汙染物管控與減量,一定多多少少還是會產生汙染,並且根本不可能保證不會再次出現事故。但對於當時的政府來說,如果讓大林蒲地區的居民遷村,得考慮到會不會讓其他、同樣也是鄰近工業區的居民,提出一模一樣的遷村計畫與條件,因此遷村計畫並沒有在一開始提出就馬上啟動,而是等到幾十年後,位於大林蒲西北邊的鄰居紅毛港,在2007年完成遷村後才逐漸明朗化,並且高雄市政府先後在2011年跟2016年,先後進行各一次的意見調查。

raw-image


但是,將近2萬人的遷村計畫,一定有不少問題需要克服。


萬人遷村計畫啟動

大林蒲遷村計畫,主要就是把地圖上紅色範圍的大林蒲、邦坑與鳳鼻頭地區,總共快2萬人的當地居民,搬移到高雄國際機場與中安路以北、中山高速公路以東、還有鳳山溪以西一帶。而除了所有的人必須搬遷、建築需要拆除外,包括三間學校、宗教設施與宗祠等等建物,也必須全部搬遷,可見整個計畫有多複雜,光是座談會與協調會,前前後後就開過非常多次。

raw-image


當然,所有計畫要開始執行,最現實的一定是經費問題。針對這個部分,最終是行政院在2019年,核定了新材料循環產業園計畫,那你一定會問這個計畫,跟大林蒲搬遷有甚麼關係,欸當然是有的,因為這個新材料循環產業園區計畫,就是預計設在大林蒲搬遷計畫、以及先前部分南星計畫所填出來的土地上,預計開發面積來到約301公頃,而依照之前核定的內容,大林蒲遷村經費是589.81億元,並且後續在2023年12月,行政院通過修正計畫後,再把大林蒲遷村經費增加到800億元。

raw-image


不過雖然經費來源有著落,但因為整個搬遷計畫,跟新材料循環園區綁在一起,就有居民擔心如果有個萬一、後續計畫停擺,會不會連帶影響整個搬遷計畫。以及這個計畫適用產業創新條例,但條例中有寫到徵收兩個字,讓反對搬遷居民擔心,雖然市政府目前表示不會使用強迫手段,要求居民簽署同意書,但假如之後整個計畫要啟動時,會不會依法徵收不願意搬遷居民的土地?

raw-image


以及就算有意願搬遷,在過程中也得面對許多問題,包括會不會因為搬遷蓋新家而負債、無房無地的居民該怎麼辦、原本擁有漁保或農保的資格,會不會被取消、能不能先建後遷等等疑慮。當然,部分問題市政府是有解答與配套措施,不過這部分就太細了,詳細資訊請洽相關單位詢問。


除了剛剛上面提到的問題外,受到搬遷計畫影響的當地居民,還有個大哉問,也就是「我們搬遷到底有沒有用?」,而會出現這個問題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未來即將進行的新材料循環產業園區,究竟會進駐哪些產業與公司還是未知數,而從環評資料來看,雖然加入資源與廢棄物循環利用的概念,但還是有像是化學材料、橡膠、塑膠、金屬製品等製造業進駐,再加上依舊存在的臨海工業區,其實汙染還是持續存在,只是程度跟以前相比可能會有所下降。

raw-image


二是如果今天風向是由海洋吹向陸地,汙染物還是可能會飄散到鄰近的住宅區。因此部分居民認為,希望能知道未來的新材料循環產業園區,究竟會有哪些公司進駐。當然,受到搬遷計畫影響的居民,還是有一定比例相當贊成這個計畫,畢竟從先前的調查來看,贊成遷村的比例都超過一半,但也因為這樣,有時也會演變成原本住在同社區的好鄰居,因為對於搬遷計畫的不同立場,就此出現隔閡的狀況,以及眾多居民對於計畫內容細節,有許多不同的想法。


究竟誰該負責

雖然大林蒲的遷村議題,是近十年來才逐漸明朗的計畫,但如果把時間軸拉長,從1960年代開始到現在,整個大林蒲並包括周邊的紅毛港、鳳鼻頭等等地區,從先前的靠海村落,經過60幾年的時間發展後,成為與重工業區做鄰居的內陸村落,整個景象可說是有了徹頭徹尾、天翻地覆的變化。

raw-image



而換個角度來看,整個大林蒲遷村所要面對的問題,其實也從相對單一的環境汙染,變成要顧及人民財產、人權、居住權等等層面的議題,也讓整個計畫越來越複雜且棘手。

尤其再加上前面提到的、比大林蒲更早面臨遷村命運的紅毛港居民,從一開始計畫推動到真正完成遷村,中間過程歷時快要40年、耗時過久,並且整個計畫內容變動幅度過大,因此造成紅毛港居民在遷村過程中,極大的反彈,像是當初曾經把大林蒲,列為紅毛港的遷村地點,而如果成真的話,那些從紅毛港過來的民眾,現在又得面臨第二次遷村,還有紅毛港遷村後,許多居民四散各處等等負面消息,都成為大林蒲居民,對於搬遷計畫相當不安的原因之一。

raw-image


而回到大林蒲遷村計畫的最根本原因,究竟臨海工業區為什麼會蓋在這裡?以及誰該為了這個計畫負責?我們可以先從幾個不同的視角,稍微了解一下當時的時代背景。首先從歷史來看,高雄港在日本時期,就已經存在不少與重工業相關的生產設施,像是1940年代的獅甲地區有不少工場進駐。

raw-image


而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或許是急於恢復經濟與港口運作,再加上高雄港是台灣南部少有的天然良港下,這裡就逐漸成為重要港口。從經濟層面來看,1950年代的台灣經濟日益發展,正處在大力發展工業的時代,而在工廠上班跟高薪資幾乎是劃上等號下,大家也都以賺更多錢、過更好生活為目標,環境議題相對而言就成為不太重要的項目。

而後續高雄港吞吐量逐年增加、需要更完善的港埠設施,加上重工業的進出口原料,大部分是以海運為主,港口附近就成為良好的設廠與擴廠地點,隨後臨海工業區也隨著政策通過而建立,還有為了支撐產業跟社會發展下,開始在附近興建發電廠,最終形成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

raw-image


但棘手的問題來了,當社會上經濟水準逐漸提高後,大家越來越重視環境議題,曾經帶動台灣經濟發展的工廠,變成令人唾棄的設施,其中又以污染與噪音最難解決。而聚焦到鄰近大林蒲的臨海工業區,除了比較知名的大型公司外,裡面也包括上百家的小型工廠,究竟要怎麼抓某個單一污染源、是哪間公司排放的,成為一個難題。

並且關廠同樣也是個困難題目,畢竟眾多工廠聚集在這裡一段時間,已經形成相關性極高的產業鏈,還得牽涉到搬遷所需的龐大經費、關鍵性物資生產中斷,以及一個最根本的,就是要徹底消除污染,勢必整個臨海工業區的500多家大大小小工廠,都得全部搬家,就衍伸出哪裡可以容納這些工廠、會不會又引來其他抗爭的問題。因此非常無奈的,或許在最一開始、1960年代那批工廠進駐時,沒有把工業區與住宅區做區隔,又或是沒有做好完善的國土規劃下,最終似乎也只剩下,把住在附近的居民搬遷到其他地方這條路可以走了。


最後就來的情境題,假設你是現在的大林蒲當地居民,你贊不贊成遷村呢?贊成的理由是什麼?反對的理由是什麼呢?


👉本集YouTube傳送門:https://youtu.be/Y8t9xasbvHU


2.2K會員
46內容數
目前專注於全台灣各縣市交通建設、重大工程與區域發展的YouTube頻道,這裡是圖片與稿件的存放區,歡迎到YT觀看最新影片!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