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3|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愛在》三部曲 | 不懂愛情的人也會喜歡的經典之作

最近《Before》三部曲重映,終於趁上週補完了這部許多人心目中的經典,雖然愛情電影可能是一種我最不熟悉的類型,但還是嘗試寫了一些心得紀錄,如果喜歡這種比較個人的觀影筆記,也歡迎來我的IG看看:@wanghunn

《愛在黎明破曉時》(1995)
Now, let's say goodbye. : Bye. Goodbye. : Au revoir. Later.
我本身不是很容易被愛情片感動的人,但整部電影Céline和Jesse透過不斷對話相互認識的過程,就如Céline說的一樣,像是一場奇蹟。
如果世上真的有奇蹟的話,必定是存在於人們嘗試彼此理解、分享的過程當中,儘管知道那幾乎不可能會成功,但誰在乎?答案必定是存在不斷地嘗試之中。
觸及靈魂的傾吐與傾聽好像已經成了某種漸漸珍稀的能力。也許因為今日的人們每天都要接受太多叨叨絮絮的資訊,發表太多社會想要我們表達的意見,當彼此溝通和聯繫的成本降低,珍重以待的成本則隨之增高。
生命的珍貴是因為終有盡頭,而Jesse和Céline的這一晚美好如此刻骨,也是因為它短暫有限。
當我不再因為道別而哭泣,逐漸習慣了一種無畏失聯的錯覺,卻忘記所謂的失聯儘管不是由於空間的隔閡,卻依然會因為心的隔閡而產生。與人相伴的美好儘管不是因為時間短暫而有限,也會因為彼此耐心的逐漸耗損而有限。
短暫的一夜可以永恆鐫刻,永恆的承諾自然也可能輕如鴻毛。

《愛在日落巴黎時》(2004)
Baby, you are gonna miss that plane. : I know.
個人覺得是三部曲中本質上最浪漫的一集,雖然說在《Before sunrise》他們對彼此的探索像是一場奇蹟,但那仍是屬於年輕佳偶的瞬間永恆,談不上浪漫,頂多是極其幸運。
至於到了32歲的年紀,總算成就了一部分的人生、搞砸了更大的另一部分之後,還敢再瘋一次,用墜入愛情的方式去修正那偏離得一團糟的人生軌跡,需要有多少勇氣?
Céline選擇出現在書店,幾乎是某種類似於英雄主義的浪漫。
但她就是這樣的人,一個將「把世界變好」作為人生志業的女性主義者,她既憤怒又溫柔,獨立且脆弱,時而情感豐沛,時而冷靜尖銳。她當然會選擇去書店,哪怕九年的時光也許已經替那晚的回憶套上某種失真的濾鏡,哪怕知道Jesse已婚、有小孩,可能過得很好也可能過得不好、不曉得究竟哪一種可能更難以面對。
她去書店,忠於自己的心。
很喜歡這部裡面許多關於世界、關於社會、關於成長與變老的談話。也喜歡Céline的小玩笑:「Say stop.」,這麼可愛的女人,大概所有人終究會在某一刻像Jesse一樣深深地愛上她。

《愛在午夜希臘時》(2013)
I've realised what it is. I've just stopped loving you. That's it.
初見是衝動躍下火車,重逢是勇敢向前靠近,而要維繫這段關係,大概就像是每天都從即將分崩離析的懸崖邊上後退一小步。
電影剩下十分鐘左右時,Céline憤怒離去,剩下Jesse獨坐在旅館裡。我以為這就是他們故事的終結,以為用了三部曲、18年時間描繪的愛情,終究也逃不過現實耗損磨毀。但Jesse做到了,他能夠因為愛著Céline而積極主動,也能夠因為愛著所以take one step backwards,雖然我的眼淚也因此縮了回去,但仍是覺得溫馨。
如果說隨著三部曲的進行,我們越來越具體瞭解Céline、越來越迷上她,那麼Jesse這個角色則反而有種漸漸淡出的感覺,第一集中還能看出他的天真、活力、某些時候偏向實用主義、熱衷活在當下。然而後續的二、三集,總感覺他漸漸聽得更多,說得更少。
他成為某種類似水或空氣的存在,鮮明地勾勒出了摯愛之人的輪廓,他像是車上音響播放的背景音樂、像一雙專注凝視畫作的深情眼眸。
觀影過程我常常覺得自己完全能懂得Céline,卻不是那麼懂得Jesse。
但我想,能夠懂他的人肯定也很懂得該怎麼去愛一個人。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電影是人生的解藥, 而身為藥學生的基本素養: 藥即是毒。 以上可證電影也是我人生中的毒。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