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給予的那一方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台北的天氣在這週突然變涼了,已經是需要穿上薄外套的日子。
又濕又冷的夜晚,走在路上總會引發許多愁思:
開始反思自己在每段關係當中所扮演的角色,我有意識地將自己擺在一個付出的位置,替他人著想、擔憂,與他們分享我喜歡的事物,這是我的天性。但有時候竟會在內心暗暗埋怨對方並不如我待他們那樣的方式待我,這樣的想法真是有些罪惡,我期待付出後得到什麼呢?原來…我是因為為了得到而付出的嗎?
後來,我又思索了一下,或許我從未搞清楚別人真正需要什麼,總是自以為的用自己認為好的方式加諸在別人的身上,造成別人無形的壓力,我的言語、行為,在無形之中都悄然傷害了我愛的那些人,我以為我做得多,別人就會對我產生依賴,不會離我而去,但事實上是,我才是依賴著別人的那方,被包容的。
當他漸漸離去,我沒有任何情緒,只是,在今天的風雨裡,突然、有意地想念起,那些瑣碎的回憶,難加以拼湊,東一塊、西一塊,散落滿地,卻也不想拾起,就讓他散落在地吧,我們只得一直向前走。
我喜歡這樣的天氣,因為風似乎加速我腦海中釐清紛亂思緒的速度,也帶走那些稍嫌負面的無庸自擾的煩惱,其實根本也稱不上什麼煩惱,只不過是自己非得要在這樣的夜晚思考些什麼,讓這個夜多了一點點價值。
我還是會繼續給予,但我還須學習如何做到不求回報的給予,至少是心甘情願的,希望別人能因為我的給予,而感到快樂。
糟了,我好像又掉進一個想要別人反饋的泥淖裡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會員
29內容數
一些我想說的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給予行為使人富有 預期即將降臨的快樂能激勵人們更努力工作,從而提升工作技巧和效能,並使他們設定更高的目標。 快樂的人收入較高,工作績效更好,決策和談判能力也更強。 一個人給予越多,感覺就越好,感覺越好就更樂意給予。 能量網絡 給予者會為身邊的人注入能量,並為同事創造貢獻的機會。 他們不會
Thumbnail
所有的求,都是等待給人給予,包括請求與要求。 人是群居的動物,與人相處必然會出現請求或要求別人給予的狀況,而我們只是接受別人給予,還是我也做了等同的付出? 很多人會說我付了錢之類的話語,當然,這沒有錯,這是有形的給予,但對方給我們的,只有這樣嗎? 當對方給予我們服務,當下只有這些動作嗎?若是如
Thumbnail
人可分成三種:給予者(Giver)、互利者(Mathcer)、索取者(Taker),如果將這三種人的社會成就用金字塔層級來呈現,你猜上中下層分別是哪種人?沒想到,給予者要不然是最成功的人,要不就是最失敗的人。而索取者和互利者則分佈在中間階層。
Thumbnail
有沒有那麼一個人,很會照顧別人,很會顧及別人感受,很細心的觀察周遭是否有需要幫助的人事物,然後慷慨大方的給予協助也不求回報。有人說冷漠可以省掉很多不必要的麻煩,我贊成這論點但也不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的,有人天生是太陽、光芒或是寂靜的月。 有沒有那麼一個人,付出全部但一點回報也沒有,雖然不貪圖回報,但因
Thumbnail
你是否覺得自己總是在人際關係中不斷付出,將別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前面,逐漸覺得內心枯乾,最後仍然在人際關係中受傷,得不到期待的回報呢?瞭解自我犧牲的真相,誠實面對內在動機,才能建立真實與有安全感的人際關係。在人際交流中,用真實的愛和付出,進入穩定連結的關係。
善於提供他人好意,或者說會照顧他人的想法,是一種成熟的展現嗎? 我的經驗觀察到有些人會: 1.聚會時帶東西來給大家吃 2.探班時帶飲料、點心來慰問同事 3.交際場合主動關心那些比較內向的人 而我通常是後者,屬於接受別人好意的,我也不會拒絕 只是我也在想,這是不是跟會"做人"是有關係的
Thumbnail
“You need a giver, not a taker.” 你需要的是一個給予者,而不是索取者。
太冷的心別暖,太遠的人別愛,愛對的人,你所有的付出才會有意義。
Thumbnail
不論是求助還是幫助別人,最終還是要回歸初心,認清自己的狀態與意圖。 祝福你我,在人生這條路上獨行之餘,有時也能互相幫扶。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給予行為使人富有 預期即將降臨的快樂能激勵人們更努力工作,從而提升工作技巧和效能,並使他們設定更高的目標。 快樂的人收入較高,工作績效更好,決策和談判能力也更強。 一個人給予越多,感覺就越好,感覺越好就更樂意給予。 能量網絡 給予者會為身邊的人注入能量,並為同事創造貢獻的機會。 他們不會
Thumbnail
所有的求,都是等待給人給予,包括請求與要求。 人是群居的動物,與人相處必然會出現請求或要求別人給予的狀況,而我們只是接受別人給予,還是我也做了等同的付出? 很多人會說我付了錢之類的話語,當然,這沒有錯,這是有形的給予,但對方給我們的,只有這樣嗎? 當對方給予我們服務,當下只有這些動作嗎?若是如
Thumbnail
人可分成三種:給予者(Giver)、互利者(Mathcer)、索取者(Taker),如果將這三種人的社會成就用金字塔層級來呈現,你猜上中下層分別是哪種人?沒想到,給予者要不然是最成功的人,要不就是最失敗的人。而索取者和互利者則分佈在中間階層。
Thumbnail
有沒有那麼一個人,很會照顧別人,很會顧及別人感受,很細心的觀察周遭是否有需要幫助的人事物,然後慷慨大方的給予協助也不求回報。有人說冷漠可以省掉很多不必要的麻煩,我贊成這論點但也不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的,有人天生是太陽、光芒或是寂靜的月。 有沒有那麼一個人,付出全部但一點回報也沒有,雖然不貪圖回報,但因
Thumbnail
你是否覺得自己總是在人際關係中不斷付出,將別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前面,逐漸覺得內心枯乾,最後仍然在人際關係中受傷,得不到期待的回報呢?瞭解自我犧牲的真相,誠實面對內在動機,才能建立真實與有安全感的人際關係。在人際交流中,用真實的愛和付出,進入穩定連結的關係。
善於提供他人好意,或者說會照顧他人的想法,是一種成熟的展現嗎? 我的經驗觀察到有些人會: 1.聚會時帶東西來給大家吃 2.探班時帶飲料、點心來慰問同事 3.交際場合主動關心那些比較內向的人 而我通常是後者,屬於接受別人好意的,我也不會拒絕 只是我也在想,這是不是跟會"做人"是有關係的
Thumbnail
“You need a giver, not a taker.” 你需要的是一個給予者,而不是索取者。
太冷的心別暖,太遠的人別愛,愛對的人,你所有的付出才會有意義。
Thumbnail
不論是求助還是幫助別人,最終還是要回歸初心,認清自己的狀態與意圖。 祝福你我,在人生這條路上獨行之餘,有時也能互相幫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