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學說有相當多人投入研究,縱整歸納出神話裡的英雄主角們雖有不同的面貌,但他們的冒險患難卻都有著相似的歷程。一直到神話學大師坎伯Joseph Campbell(1904-0987)的經典之作《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1949” 問世,才一統江湖奠定「英雄的旅程」的學說。坎伯追溯全世界各地的神話、英雄歷險和轉化的故事,內容遍及人類學、考古學、生物學、文學、心理學、宗教、藝術、流行文化等不同領域,並從中揭露所有的英雄有著共同的原形:英雄受到歷險的召喚,跨越第一道門檻迎向試煉之路,經歷種種險阻後回歸。從啟程、歷險到重生,英雄們有著千萬種不同的面貌,但英雄的歷程曲線卻是一致的。「英雄的旅程」理論在所有廣為流傳膾炙人口的故事中都可以看到共通性,即三幕劇的結構:啟程、啟蒙(試煉)、回歸。
英雄的旅程理論應用在電影敘事結構的書相當多,好萊塢最負盛名最受電影人推崇的故事顧問導師克里斯多夫佛格勒(Christopher Vogler,1949-)在他的鉅著《作家之路》(The Writer’s Journey:Mythic Structure for Writers.1988)更將英雄的旅程歸納為十二個階段。有興趣可上網,英雄旅程的文章相當多且豐富。
編劇大師席德菲爾德(Syd Field, 1935-2013)在他的《實用編劇技巧》(Screenplay: the formations of screenwriting, 1979)中明確指出電影三幕劇的時間架構:電影三幕劇包含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鋪陳,也就是建立故事的時間、地點、角色人物特質等等,並埋下角色將要面臨的問題,佔全片的1/4。第二個階段是衝突,角色為了達成某一個目標,必須設法突破各種難關和挑戰,這個階段佔全片的一半。最後一個階段是解決,以1/4的篇幅讓戲劇事件最終告一段落,角色重新回到原本的世界展開新生活。
而另一名劇本大師哈爾·亞克曼(Hal Ackerman)在他的著作” Write Screenplay that sell.”裡更是明確標示出三幕劇的時間表,所有劇情發展的關鍵「節點」有它們該有的時序與內涵,讓英雄歷程的軌道更有跡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