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4|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台灣可可的拓荒者──邱氏咖啡巧克力‧邱銘松

走進「邱氏咖啡巧克力」,穿過一整片可可園,盡頭的小屋前,邱老爹(邱銘松)正忙碌著。地上擺滿一個個塑膠桶,裡面是發酵中的新鮮咖啡豆,他一邊翻攪濕黏的豆子,一邊觀察,用豆子的色澤來判斷發酵程度。他指著接近深褐色的豆子說,像這個就可以曬了,緊接著把整桶豆子提到水管下沖洗、用篩子把水濾掉,然後準備搬到網架上鋪平晾曬。可可農繳來的每一批豆子,他都親自處理,每次大約要處理20幾桶豆子,發酵要5~7天、曬豆又要5~7天。也種咖啡樹的邱老爹說,可可和咖啡正好相反,咖啡豆發酵快,差不多3天就很夠了,但是咖啡果實小、難採收。
曬完豆,他穿起長袖工作服往可可園裡走,拿起剪刀開始剪果,高處的果實就著梯子爬上樹梢,低處的得彎下腰來剪,順便拾起掉落地面的可可果,動作俐落的邱老爹,不消一小時就剪了滿滿兩籃。可可樹全年都會不斷開花結果,從授粉到成熟,大約4個多月可以採收,每棵樹一次可採3、40顆可可果。問他會不會覺得辛苦?他習以為常地說:「小事情啦,輕鬆愉快的工作!要是這個工作是你喜歡的,不會覺得累。」他更幽默地說:「有人來看的時候就努力一點,他們就認為你很認真。」而他就這麼做了近20年,日復一日。
當初抱持著可可和咖啡同屬熱帶果樹、應該在屏東種得起來的想法投入,但他沒想到的是:「做咖啡的最後一道手續,是可可的第一道手續,咖啡烘焙完就可以磨豆喝了,巧克力的好戲還在後頭。」
邱老爹早在2003年左右就開始栽種可可樹,接著測試巧克力製程,直到2010年正式發表產品,這一步走了7年,「邱氏巧克力」成為台灣首家自製品牌,更為「屏東可可、台灣巧克力」跨出最重要的一步!
忙了一整個早上,直到中午,他才終於停下來休息。回到室內,一棟挑高斜屋頂的石牆建築,是對外經營的餐飲空間,邱氏咖啡巧克力大約五年前搬到富豐路現址,他和兒子阿廣(邱育廣)一起經營。阿廣從十幾歲就跟著爸爸做,他笑說:「別人說返鄉青年,我不是,我是離不開鄉村的孩子。」從可可豆烘焙到變成巧克力的後端製程便由他負責。他解釋可可果採下來的價值不高,不像一般水果可以吃果肉,可可吃不到太多果肉,直接吃種子,植物鹼又太重,起碼要經過發酵、日曬、烘焙加工變成乾豆,才有最基本的經濟價值。
從可可豆到巧克力又是另一段摸索過程。巧克力品嘗起來的前中後味要怎麼銜接,他不斷做細緻的分析、拿捏比例調配,曾經他一整個月心思都沉在巧克力製作當中,寫下每支巧克力做出來的風味、熟成幾天之後的味道變化等等,一一記錄下來。「可可的變化之大,我們到現在都還在學習。」阿廣說。
除了經營餐廳,邱氏也批售可可豆的成品、半成品,用薄利多銷的方式向外擴點,減少人事與店面成本壓力。他聊到台灣可可在發展上遇到的最大挑戰便是人工成本太高,除了自己種植、加工到末端銷售,為了增加產量,邱氏也長期與其他可可農契作收果,但要談妥雙方都能接受的收購價又是一個變因,而不管跟農民收多少錢,他都必須把產品販賣出去才有營收,同時得要兼顧生產線與銷售端。要能形成好的地方產業,他點出「錢、地、人」各環節都要足以支應,缺一不可。
近幾年屏東巧克力漸漸做出名聲,他們也在2018年達到上噸的乾豆生產量,並持續穩定增量。他直言只有台灣的市場當然不夠,積極朝國外發展,日本、韓國、香港都有客源。為台灣巧克力打國際戰,邱氏繼續開疆闢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