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適用於2017~2022賽季(CBA 2017)。新的CBA 2023增添了二輪新秀特例,因此大幅降低了球員拒絕球隊指名的驅力。(update: Aug 2023)
當前規則決定生態演化
2017版本的CBA,因為出現了雙向球員制度,因而催化了經紀公司開始和跟握有二輪中後段選秀權的球隊說不。
經紀公司會在選前透過試訓、傷病報告揭露等操作,設法將首輪新秀送到他們認為比較有發展前景的球隊。不過因為首輪秀的合約受保障、且金額階梯式向下的關係,選秀夜就算有球隊用首輪硬選,經紀公司通常是不會有反對聲音的。
沒有合約保障的二輪球員是另一種情境。31~40順位選入的新秀,經紀公司尚不會介入,因為以當前的默契來說,球隊要給這些新秀至少一張兩年底薪起跳的合約。有能力把這個區間的新秀以雙向合約簽下的球隊不多,且可推測有其他利益交換存在。
一旦進入40~45順位後,便是經紀公司開始與球隊角力的時候了。經紀公司會開始拒絕較無發展機會球隊的指名,而球隊也不會因為一個不確定性較高的新秀,不惜與經紀公司撕破臉。雙向球員制度成為主要催化劑的原因:
- 雙向球員有大量上NBA一軍表現的機會
發展聯盟球員需要等待NBA球隊裁人、或是等到10天短約開放後才能有渺茫的機會展現自己。雙向球員則能在NBA一軍待上一個半月,2020疫情賽季甚至能隨隊整季,機會多上不少。
- 雙向球員會被特定球隊綁定
相較於發展聯盟球員可以自由與其他球隊簽約,雙向球員則是綁定特定球隊。這也是為何經紀公司會更傾向把潛力新秀送到有機會爭取正式合約的球隊、而不是去同位置人滿為患的球隊浪費青春。
至於那些拿不到雙向球員資格的二輪後段球員呢?如同過往的草芥命,以訓練營被裁撤的身份進到發展聯盟領獎金蹲一陣子,之後前往海外討生活是最常見的劇情。
如何判斷該新秀很可能是刻意挑球隊/落選
- 其新秀的天賦與成熟度是否曾具首輪~二輪初聲勢?
這類新秀球員通常具備某些能夠立足於NBA的潛力條件,並有從發展聯盟脫穎而出、進而擠進邊緣輪替的把握。
- 其新秀是否為巨頭經紀公司旗下?
具有足夠談判籌碼的經紀公司,才有跟球隊說不的話語權。以下這六間經紀公司旗下的球員夠多夠強,是有能力去左右球隊選秀夜甚至自由市場決策的:
CAA、Excel Sports Management、Klutch Sports Management、 Priority Sports & Entertainment、BDA Sports Management、Wasserman
- 其順位是否落於40~45順位之後,甚至落選?
約40~45順位後,經紀公司便會開始拒絕球隊指名。更具體一點來說,當你看見有球隊開始跳選一些名不見經傳的歐陸新秀時,就代表垃圾時間開始了。
- 若是落選新秀,是否於選秀會結束的24小時內取得雙向合約?
目前尚未出現球隊明目張膽、直接發合約給落選球員的案例。最快轉正的案例是2019年的Naz Reid,先取得灰狼雙向合約,打完夏季聯賽十來天過後,立刻轉正取得四年合約。而這也是由選秀記者證實過,新秀刻意落選挑球隊的具體案例。
延伸閱讀
Forbes:最具身價的運動經紀公司與經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