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2|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滑坡謬誤與滑坡理論

1月23日,第二十三篇,滑坡理論與謬誤。 這句俗諺應該大多數台灣人都聽過,也不太需要解釋意思,就是強調小時候教育的重要。其中「匏」是葫蘆,英文是calabash, 俗稱bottle gourd, white-flowered gourd, long melon 等等。 不過今天不是要單純談教育,而是要探討一個哲學與法學的概念:滑坡理論與滑坡謬誤。1月9日的時候聊三國的時候有提到想聊這個話題(#mrps20210109),今天總算有機會可以分享。 我們常常聽到人家爭辯時指責對方沒有邏輯,我們可以簡單先將謬誤(fallacy) 理解成「無效推論、推論錯誤、不合邏輯」,而滑波謬誤就是其中一種無效推論,而滑坡理論可以視為我們「相對」可以接受的推論。 維基百科有個滑坡謬誤的例子,也跟今日俗諺有關: 「孩子如果不上好國中,之後就考不上好高中,再來就考不進好大學,接著會找不到好工作,然後會窮困潦倒,一生就毀了!」 很多人會同意上面的論述,特別是接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信念的群體,但仔細推敲,會發現這推論的結論,非常不牢靠,因為每個事件(前提)都不必然導致下一個事件(次前提),最後的結論更是搖搖欲墜。 那什麼時候我們會接受滑坡理論,而不當作滑坡謬誤呢? 通常是政策與法律辯論的時候,只要你能夠指出各個事件之間的合理的因果機率,我們相對願意接受這樣的政策論點。 舉例來說,台灣政府以國家安全、公共利益為由,今年開始審查中國大陸出版物,我們就可以合理質疑政府可能擴權審查其他地方的出版物,影響人民的出版與言論自由。同時,我們也擔心未來一旦政黨輪替,是不是國民黨也以國家安全、公共利益為由,再次擴權審查日本出版物,限縮言論自由。 一方面來說,我們受威脅的權益越大,我們可以接受個別事件之間因果聯繫越弱,而不將他視為滑坡謬誤。相對於一個人因為教育而窮困潦倒,全體國民的言論自由受政策限的利益更大,所以我們比較願意接受這種評論。 當然,我們也要小心政客藉此「販賣恐懼」,凡事訴諸最可怕的結果,放大風險,並忽視人民可能的獲益。 總結來說,一個人有沒有犯滑坡謬誤,取決於他能否說明每個事件的因果強弱,以及最終事件的嚴重性。即使最終事件非常嚴重,我們也要思考對方是不是在恐嚇我們、透過誇大風險來煽動群眾,例如「ECFA是木馬屠城計」、「首都選舉是中華民國保衛戰」。 話說雖然我們同意這句俗諺重視小孩品德教育的寓意,但是邏輯呢? 畢竟小時候偷小東西而沒有被發現的人所在多有,卻不見得長大就會為奸作惡 現在妳搞懂滑坡理論與謬誤後,你覺得這句俗諺是「滑坡理論」還是「滑坡謬誤」呢? 如果這句耳熟能詳的俗諺是滑坡謬誤,你會不會擔心「從小邏輯教育不好,長大就會理盲又濫情的公民」呢?
今天的邏輯可能有點燒腦,就當作週末的大腦熱身吧!
我們明天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2021年,每天精選一句、一個概念、一個心得,連結你與我,連結過去與今天,一起猜人生。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