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謬誤與滑坡理論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1月23日,第二十三篇,滑坡理論與謬誤。

這句俗諺應該大多數台灣人都聽過,也不太需要解釋意思,就是強調小時候教育的重要。其中「匏」是葫蘆,英文是calabash, 俗稱bottle gourd, white-flowered gourd, long melon 等等。

不過今天不是要單純談教育,而是要探討一個哲學與法學的概念:滑坡理論與滑坡謬誤。1月9日的時候聊三國的時候有提到想聊這個話題(#mrps20210109),今天總算有機會可以分享。

我們常常聽到人家爭辯時指責對方沒有邏輯,我們可以簡單先將謬誤(fallacy) 理解成「無效推論、推論錯誤、不合邏輯」,而滑波謬誤就是其中一種無效推論,而滑坡理論可以視為我們「相對」可以接受的推論。

維基百科有個滑坡謬誤的例子,也跟今日俗諺有關:
「孩子如果不上好國中,之後就考不上好高中,再來就考不進好大學,接著會找不到好工作,然後會窮困潦倒,一生就毀了!」

很多人會同意上面的論述,特別是接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信念的群體,但仔細推敲,會發現這推論的結論,非常不牢靠,因為每個事件(前提)都不必然導致下一個事件(次前提),最後的結論更是搖搖欲墜。

那什麼時候我們會接受滑坡理論,而不當作滑坡謬誤呢?
通常是政策與法律辯論的時候,只要你能夠指出各個事件之間的合理的因果機率,我們相對願意接受這樣的政策論點。

舉例來說,台灣政府以國家安全、公共利益為由,今年開始審查中國大陸出版物,我們就可以合理質疑政府可能擴權審查其他地方的出版物,影響人民的出版與言論自由。同時,我們也擔心未來一旦政黨輪替,是不是國民黨也以國家安全、公共利益為由,再次擴權審查日本出版物,限縮言論自由。

一方面來說,我們受威脅的權益越大,我們可以接受個別事件之間因果聯繫越弱,而不將他視為滑坡謬誤。相對於一個人因為教育而窮困潦倒,全體國民的言論自由受政策限的利益更大,所以我們比較願意接受這種評論。

當然,我們也要小心政客藉此「販賣恐懼」,凡事訴諸最可怕的結果,放大風險,並忽視人民可能的獲益。

總結來說,一個人有沒有犯滑坡謬誤,取決於他能否說明每個事件的因果強弱,以及最終事件的嚴重性。即使最終事件非常嚴重,我們也要思考對方是不是在恐嚇我們、透過誇大風險來煽動群眾,例如「ECFA是木馬屠城計」、「首都選舉是中華民國保衛戰」。

話說雖然我們同意這句俗諺重視小孩品德教育的寓意,但是邏輯呢?
畢竟小時候偷小東西而沒有被發現的人所在多有,卻不見得長大就會為奸作惡

現在妳搞懂滑坡理論與謬誤後,你覺得這句俗諺是「滑坡理論」還是「滑坡謬誤」呢?
如果這句耳熟能詳的俗諺是滑坡謬誤,你會不會擔心「從小邏輯教育不好,長大就會理盲又濫情的公民」呢?
今天的邏輯可能有點燒腦,就當作週末的大腦熱身吧!
我們明天見!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5會員
272內容數
2021年,每天精選一句、一個概念、一個心得,連結你與我,連結過去與今天,一起猜人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1月22日,第22篇,金錢是最好的奴僕。 「金錢是糟糕的主人,但是優秀的僕人」 今天這句話淺顯易懂,不是什麼厲害的大道理:不要為了賺錢而賺錢。
1月21日,第二十一篇。離愁。 每次道別都很難,重逢更是情怯。
1月20日,第二十篇:耕耘與收穫。 即將回到美國,很希望回到美國面對挑戰與忙碌的生活,能繼續播種,持續耕耘「每日猜招」。
1月19日,第十九篇,失去的痛苦。
1月18日,第十八篇,痛苦與奉獻。 流血流淚流汗地奉獻,很痛苦吧? 那可不一定,看你奉獻的意義。 願你的痛苦,都有意義。
1月17日,第十七篇,痛苦是你的朋友,他提醒你受傷了,也告訴你:你還沒死!
1月22日,第22篇,金錢是最好的奴僕。 「金錢是糟糕的主人,但是優秀的僕人」 今天這句話淺顯易懂,不是什麼厲害的大道理:不要為了賺錢而賺錢。
1月21日,第二十一篇。離愁。 每次道別都很難,重逢更是情怯。
1月20日,第二十篇:耕耘與收穫。 即將回到美國,很希望回到美國面對挑戰與忙碌的生活,能繼續播種,持續耕耘「每日猜招」。
1月19日,第十九篇,失去的痛苦。
1月18日,第十八篇,痛苦與奉獻。 流血流淚流汗地奉獻,很痛苦吧? 那可不一定,看你奉獻的意義。 願你的痛苦,都有意義。
1月17日,第十七篇,痛苦是你的朋友,他提醒你受傷了,也告訴你:你還沒死!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不可避免的經歷 在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犯錯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經歷。從小學校園中的測驗到成年後的職場挑戰,錯誤總是如影隨形。許多人因害怕犯錯而裹足不前,然而,真正的智慧在於認識到錯誤的價值,並從中學習和成長。 錯誤是學習的催化劑 當我們還是小孩時,跌倒和磕碰是學會走路的必經之路。每一次跌倒
Thumbnail
台灣很好玩,說人講話不切實際就說:「我聽你吹「雞歸」(汽球)、吹喇叭或叭噗!」 不過我的「喇叭理論」跟這個無關,主要指的是你在路上走時,無意間聽到有人在叭叭,你都會不由自主的覺得:「是不是自己那裡走錯了?」 我最早感受到這個理論是在我小時候,父親有時不由分說地生氣,看什麼都不順眼,理所當然我們兄
Thumbnail
  在課堂上我學習到一個觀念,不要用學習筷,學習筷是讓孩子用夾的方式去使用,拿掉學習筷之後反而不會用筷子,而兩歲可練習使用真筷子。剪刀也是兩歲可練習。也學習到可以問孩子對溫度的感覺「很冰嗎?還是一點點冰?」讓孩子回答時能感受自己的感覺,增進語言的表達。以及沙、水、石頭,是孩子不哭的三寶。  
Thumbnail
作者是中國的商業顧問劉潤,他在這本書教大家如何思考世界運作背後不變的「底層邏輯」,讓大家可以運用在不同環境及情境中。 邏輯是大腦的運算路徑,邏輯之間沒有對錯。本書用很多例子去講述「底層邏輯」的觀念👇🏻 1️⃣個人層面的底層邏輯 ➿每個人的心中應有三種對錯觀:法學、經濟學家、商人
Thumbnail
每個人心中都應該要內建三種對錯觀,法學家、商人跟經濟學家。學好經濟學,會發現我們都不可能是完全對的。人生三層智慧:博弈、定力、選擇。人脈的本質是給予價值、平等交換。
Thumbnail
你知道嗎?一個簡單的批評,可能會在孩子心中種下自我懷疑的種子。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探討為什麼不應以孩子偶爾的失敗來定義他們的能力或性格。 從鼓勵的視角出發,了解如何創造一個支持孩子探索潛能和克服困難的環境,讓他們在每一次跌倒後都能更堅強勇敢的站起來。 閱讀全文,了解如何讓你的孩子在挑戰中發現自己
前幾天教小朋友功課,看到了幾個錯字,唸了幾句後順便叫他訂正。回頭想想,為什麼我們會說「錯」字呢?錯有不對的意思嗎? 於是立刻和小朋友一起想「錯」的造詞,有錯誤、錯失、過錯、認錯等等,上述都有不正確的意思。但我又想到交錯、錯身而過、錯落有致,甚至連「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都想出來了,可是這
Thumbnail
這一篇文章探討了人生的基本判斷原則,包括認識個人與他人的課題、面對損失的態度,以及生活中的道德與法律規範。同時,也談到了人生智慧的三個層次:選擇、前行、與世界博弈。透過深入的思考和學習,希望能夠提供讀者新的視角和啟發。
Thumbnail
重點摘要: 課題分離要解決人際的煩惱,要區分什麼是你的課題,什麼是我的課題。 對錯觀-誰的損失大就是誰的錯法學家的對錯觀-依據證據進行判斷經濟學家的對錯觀-看誰付出的成本高商人的對錯觀-個人利益最大化
Thumbnail
懂這麼多道理,為什麼卻過不好這一生? 這是一個大哉問! 在台灣,小時候讀書就是為了考試,希望透過考一個好學校,改變命運。 這對於60年代出生的長輩或許是,但對於80後的我,好像沒有什麼感覺,就算我已經讀到了台灣第一學府。 這是思維的錯誤,讓學歷變成待罪羔羊 但事實是
Thumbnail
不可避免的經歷 在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犯錯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經歷。從小學校園中的測驗到成年後的職場挑戰,錯誤總是如影隨形。許多人因害怕犯錯而裹足不前,然而,真正的智慧在於認識到錯誤的價值,並從中學習和成長。 錯誤是學習的催化劑 當我們還是小孩時,跌倒和磕碰是學會走路的必經之路。每一次跌倒
Thumbnail
台灣很好玩,說人講話不切實際就說:「我聽你吹「雞歸」(汽球)、吹喇叭或叭噗!」 不過我的「喇叭理論」跟這個無關,主要指的是你在路上走時,無意間聽到有人在叭叭,你都會不由自主的覺得:「是不是自己那裡走錯了?」 我最早感受到這個理論是在我小時候,父親有時不由分說地生氣,看什麼都不順眼,理所當然我們兄
Thumbnail
  在課堂上我學習到一個觀念,不要用學習筷,學習筷是讓孩子用夾的方式去使用,拿掉學習筷之後反而不會用筷子,而兩歲可練習使用真筷子。剪刀也是兩歲可練習。也學習到可以問孩子對溫度的感覺「很冰嗎?還是一點點冰?」讓孩子回答時能感受自己的感覺,增進語言的表達。以及沙、水、石頭,是孩子不哭的三寶。  
Thumbnail
作者是中國的商業顧問劉潤,他在這本書教大家如何思考世界運作背後不變的「底層邏輯」,讓大家可以運用在不同環境及情境中。 邏輯是大腦的運算路徑,邏輯之間沒有對錯。本書用很多例子去講述「底層邏輯」的觀念👇🏻 1️⃣個人層面的底層邏輯 ➿每個人的心中應有三種對錯觀:法學、經濟學家、商人
Thumbnail
每個人心中都應該要內建三種對錯觀,法學家、商人跟經濟學家。學好經濟學,會發現我們都不可能是完全對的。人生三層智慧:博弈、定力、選擇。人脈的本質是給予價值、平等交換。
Thumbnail
你知道嗎?一個簡單的批評,可能會在孩子心中種下自我懷疑的種子。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探討為什麼不應以孩子偶爾的失敗來定義他們的能力或性格。 從鼓勵的視角出發,了解如何創造一個支持孩子探索潛能和克服困難的環境,讓他們在每一次跌倒後都能更堅強勇敢的站起來。 閱讀全文,了解如何讓你的孩子在挑戰中發現自己
前幾天教小朋友功課,看到了幾個錯字,唸了幾句後順便叫他訂正。回頭想想,為什麼我們會說「錯」字呢?錯有不對的意思嗎? 於是立刻和小朋友一起想「錯」的造詞,有錯誤、錯失、過錯、認錯等等,上述都有不正確的意思。但我又想到交錯、錯身而過、錯落有致,甚至連「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都想出來了,可是這
Thumbnail
這一篇文章探討了人生的基本判斷原則,包括認識個人與他人的課題、面對損失的態度,以及生活中的道德與法律規範。同時,也談到了人生智慧的三個層次:選擇、前行、與世界博弈。透過深入的思考和學習,希望能夠提供讀者新的視角和啟發。
Thumbnail
重點摘要: 課題分離要解決人際的煩惱,要區分什麼是你的課題,什麼是我的課題。 對錯觀-誰的損失大就是誰的錯法學家的對錯觀-依據證據進行判斷經濟學家的對錯觀-看誰付出的成本高商人的對錯觀-個人利益最大化
Thumbnail
懂這麼多道理,為什麼卻過不好這一生? 這是一個大哉問! 在台灣,小時候讀書就是為了考試,希望透過考一個好學校,改變命運。 這對於60年代出生的長輩或許是,但對於80後的我,好像沒有什麼感覺,就算我已經讀到了台灣第一學府。 這是思維的錯誤,讓學歷變成待罪羔羊 但事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