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1/2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後見之明:讀林秉鴻醫師的《和平醫院SARS隔離日記》

  2003年,我還在高雄讀國中(just屁孩),所以對北部疫情的嚴峻一無所悉,也不怎麼關心。十多年過去,再次面臨新的疫情時,即便體會到的可能只是萬分之一,才真正感受到當下是多麼可怕的情況。林秉鴻醫師的《和平醫院SARS隔離日記》讀來讓人難受,就如關魚的推文所述,真的是臺灣人必讀。 
「我想到了危機總動員裡頭的達斯汀霍夫曼,一個超越政治運作,對疾病有充分的瞭解而心裡頭只有人民生命的疫情控制專家,這樣子做事才能搶在病毒擴散的前面。台灣的達斯汀霍夫曼,你在哪裡?」──〈第四日(2003年4月27日)〉
  林醫師的日記文字平實,極有條理,由於是做為呈現事實的用途,裡面沒有過多情感渲染的語句,只有關於情況的描述和他個人的想法,也因此我們能從文字間感覺到當下的氛圍,以及醫師本人的心境。
  我讀完日記,將時間點拉回武漢肺炎疫情已延燒一年多的現在,覺得要深深感謝當時所有的第一線醫護人員,無論是犧牲、受害,或是倖存下來的人,因為有他們,我們才能在武漢肺炎進犯時有所倚仗,真正應了「你的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這句話。   而經歷SARS倖存下來的醫護、後進者和整個醫療體系,以及在不同領域堅守前線的人們,十七年後再次扛起了這份重量,能夠妥善控制疫情,直到現在本土感染者和死亡率還遠低於其他國家,前人功不可沒,仍在前線的醫護亦是如此。
  因為有他們,日記裡因為疫情而低迷、壓抑的情景,終於可以被人們天天送食水物資感謝醫護的新聞所取代,基層醫護人員終於可以不再被夾在政治與人們的指責之間孤立無援,甚至在飽受內心煎熬的狀況下離開人世。   然而,這份功勳是建立在死亡、後遺症與多年創傷之上的,無論對個人、家庭、社會,都造成了撕裂般的痛楚與難以癒合的傷痕。本來可以避免感染的,本來可以活下去的,本來可以健健康康地生活的,都因為錯誤的決策而失去了機會,這當中必然有些人對不起他們,這群人卻將封院的命令視作一種必要之惡,迄今也無反省。   即便是當年身處風暴外的我,也都在讀完林醫生的日記以後,不由得地對他們深感抱歉──當時的決策者現在竟敢對CDC指手畫腳、大言不慚*──明明必須將他們的經歷的一切做為養分才得以安逸生活,曾經因為無知而放縱那些人大放厥詞的羞愧令人無地自容。
  此外,無法不感謝那些將傷痕烙印在心底、堅持不懈,十七年間時刻謹記當初,認真準備下一場可能的流行疫病,充滿遠見的人們,雖說這只是極為科學、理性的未雨綢繆之舉,實際上面對武漢肺炎疫情時也起了作用,但若要用一個浪漫的說法來形容,那就像是為SARS的逝者護燈一樣,以醫學知識、軟硬體設備、醫療法規……等,延續著不讓火苗斷絕(無論那是希望之火,還是夜后之火),安靜無聲地燃燒十七年,在Covid-19足以遮蔽所有人的黑暗裡帶來了光,彷彿守住了我們也就能接住當初的他們,告訴他們:不會再和那個時候一樣了。
  希望在武漢肺炎的疫情之下,大家都能團結起來遵守規定(現在還是有很多相信魔法和拒絕科學的人),讓所有前線人員的努力不致白費,只要我們每個人都願意成為更好的人,社會當然也會變得更好。

  喜歡這篇文章的話,請幫我登入並按❤,或是按底下的拍手符號按鈕下,就可以免費贊助我!感謝你,我們下次見~(*ˇωˇ*人)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