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永遠不夠用,好想要一天擁有48小時」
「為什麼家事總是我在做?」
「要工作又要照顧小孩,奔波的日子好辛苦」
這也是你的心聲嗎?
如果「家事」常常讓人煩心,甚至因此起衝突,問題常常來自分配不夠恰當、有人「覺得不公平」。其實,家事分配的恰不恰當,並不只是在「時間上」或「項目上」平分這種表面的公平,更重要的是需要深入依照彼此的時間和需求來做安排,才能照顧到彼此的「感受」!
如果家事能夠依照每個人的時間、長處來妥善分配,「家事」也能成為家庭快樂的泉源!當全家總動員,爸媽、孩子一起做家事,不僅事半功倍,更能享受一段美好的親子時光。
看看《月薪嬌妻》特別篇中,他們如何做彼此的接力棒,和諧進行家務分工合作,透過以下三個步驟一同檢視、調整家事分工吧!
步驟一:畫出彼此的作息時間表
每一個人的時間都可以區分成以下三個部分:
・生存必要的時間:如吃飯、睡覺、盥洗、如廁......等
・受約束的工作時間:如上班、家務、接送小孩......等
・自由安排的時間:如看電影、休閒活動、出遊......等
家長可以將一週的時間攤開來,看看彼此的時間在三個區塊各佔了多少比例,以及三個區塊在一週中的位置,藉此找出彼此有哪些時間是可以用來做家事的。
步驟二:寫下目前的家務育兒分工表
接著,可以共同討論,列出目前家中有哪些家事需要處理,並將這些家事依照出現的頻率分類,可分為「例行性家事」、「常務性家事」以及「一次性家事」。
・例行性家事:洗衣、掃地、洗碗......等一至三日就需做一次的家務
・常務性家事:洗車、幫寵物洗澡......等一週或一週以上需要做一次的家務
・一次性家事:換燈泡、修水管......等不定期出現的家務
將不同的家事列出來並分類完成後,再將這些家事依照「都是媽媽做/媽媽做比較多」、「都是爸爸做/爸爸做比較多」、「爸媽共同完成/爸媽差不多」、「沒有人做/給其他人做」重新分類一次,檢視現在的家事分工狀態。
操作時,可以使用不同顏色的便利貼將家事分為例行性、常務性、一次性,接著在紙上畫出四個框框(分別代表媽媽做、爸爸做、共同做、沒有人或他人做),並將便利貼放入不同的框框中,即可一目瞭然地知道現在的家事分工狀態。
步驟三:共同討論、重新調配家事分工
最後,可以透過剛剛列出來的家務分工表,重新檢視現在的家事分工是否讓彼此都感覺到公平、是否適合彼此、有哪些地方需要調整。如果孩子年紀允許討論的話,建議也能邀請孩子加入,共同討論家裡的家事分工,也讓孩子可以認領家事(
延伸閱讀:如何帶孩子一起做家事)。
在進行家事分配時,可以依據「時間」、「擅長與否」來調配:
・時間:
依照彼此可以配合的時間來分配(可以參考作息時間表),例如:「洗車」這項家務較適合在白天進行,兩人平日白天都要上班沒有辦法洗車,則可以找出假日的白天有誰是有時間可以做這件事情的。
・擅長與否:
依照彼此擅長的家事來分配,可以讓做家事的效率更高,也避免做完後另一伴不滿意的狀況。例如:爸爸不擅長掃地,但可以將碗洗得很乾淨,那就可以讓爸爸負責洗碗,其他人負責掃地。
全家一起做家事,讓家事變成幸福的事
進行家事重新分配時,別忘了也將孩子算進去哦!可以依照孩子的年齡、擅長做的工作來分配,讓孩子也一同參與。其實,當孩子能走路時就可以參與做家事哦,像是爸爸負責收衣服、孩子負責把衣服拿給媽媽、媽媽負責折衣服,把一件簡單的家事進行拆解,也創造了一段共同做家事的時光,成為屬於家人間幸福的記憶!
台灣學者研究發現,安排家事時,盡量讓孩子做「符合偏好或擅長」、「能學習生活技能」的家事,會使孩子提高自主性與成就感,則孩子較能在做家事時樂在其中。另外,當一起做家事能分擔家人辛勞,就能提升家庭生活品質,進而促使家人之間有更多互動,也使親子之間有更多的快樂感受。
「家事」是「我們家」的事,每個家中的一份子都需要參與,沒有所謂的「幫忙做家事」。家中的大人、小孩都一起動起來,透過行動來愛我們的家。就如《月薪嬌妻》中所言,因為美栗和平匡都把自己負責的家務做好了,也不吝給予彼此肯定和讚美,彼此也因而更有動力繼續煮飯......完成各種家務。因為共同參與在這個愛的行動中,家事不再只是有壓力的事,而是讓我們感到幸福快樂的事。
文/雞湯來了張芸慈
校稿/雞湯來了陳世芃、張芷晴
製圖/雞湯來了黃珮甄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參考資料
唐先梅(2012)。孩子眼中家務參與的快樂感。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5(3), 419-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