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救世會服務婦女、家庭時,打破性別框架,提升兩性平權的努力,除了宣導外,更主張要從成人的身教做起。
根據聯合國婦女署於近年發布的報告得知,全球每天共160億小時的無償工作中,女性大約需要承擔四分之三的時間。
「每天像陀螺一樣轉個不停,家事永遠做不完,小孩什麼都要找媽媽!那我能找誰?」阿玉以充滿無奈的語氣對社工訴說著自己的辛勞。
「我老公在家都不做家事、不幫忙照顧小孩耶!我上班這麼累,回家還要做那些沒人要做的事。每天忙到晚上十二點還忙不完,全家人都睡了我還不能睡!」美美同樣語氣酸澀。
然而,這些只是家庭生活中常見問題裡的冰山一角。
社會上,普遍的刻板印象為「男主外,女主內」。在台灣,仍有許多女性在結婚生子後,選擇退出勞動市場,一肩扛下照顧孩子、打理家務的責任。甚至許多職業婦女,白天在職場工作,晚上還得照顧小孩、處理家務,分身乏術,所有的時間分配都受到壓縮,身心負荷常在極限的邊緣。男性則被要求擔起全家生計,這不只阻礙男、女性的自我發展、探索,對於社會整體勞動力也是一大損失。同時,社會上供給弱勢女性的援助也較多,女性也較男性願意對外尋求協助。顯然,臺灣的性別文化不但壓抑女性追求個人成就,也使男性背負過重的社會期待。
除了看得見的家事勞動外;還有常被忽略,卻又加諸在單一人身上的「情緒勞動」。
家事勞動上可見的性別差異現象為,當夫妻雙方都是全職工作者,行使親職時,有一方可能必須承擔更多的家務量,而其中一方在這些承擔的家務裡,大多是與孩子互動這類相對「有趣」的任務,例如陪孩子玩。除了相對無趣的家事(像是煮飯洗碗洗衣、清潔打掃居家環境、幫孩子換尿布洗澡等被視為傳統女性的工作),以及相對有趣的家事(例如陪小孩玩、遛狗、洗車、修繕、倒垃圾等)這些看得見的家事勞動外;還有常被忽略卻又加諸在單一人身上的情緒勞動。比如,記得家人什麼東西放在哪、誰需要什麼物品、日用品購物清單、家庭開銷、家人的行程等。這些「看不見」的情緒勞動,是那麼瑣碎又不經意,但這些小事綜合起來就會變成生活中讓人身心俱疲的大事。
因此,在救世會服務婦女、家庭時,打破性別框架,提升兩性平權的努力,除了宣導外,更主張要從成人的身教做起。如果小孩在家裡總是看到媽媽或爸爸其中一方在做家事,忙裡忙外,另一方卻在沙發上休息、看電視、滑手機,久而久之,小孩會認為,這就是爸爸、媽媽的形象,長大後,自然就對家務分工產生了刻板印象。
推動性別平權期望達到的目標,是每個人都能保有自己的特質,做自己想做的事,過自己想過的生活,不需要顧忌他人的眼光,更不需要迎合他人的期待。要走到這個境地並不容易,無論是男性或女性,都應該尊重彼此間的差異,雙方都能改變觀念,互相尊重,願意傾聽與溝通,才能逐漸落實兩性平權。
基督徒救世會深耕台灣將近40年,已服務超過2,000個家庭,以在地化的社區服務陪伴脆弱家庭,在最艱難的日子守護孩子安穩長大!若您願意支持我們的服務,歡迎在方格子贊助我們,或是親至官網捐款,收入將用於「2022急難婦幼家庭救援計劃」(衛部救字第1101364856號)。基督徒救世會 官網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