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2/02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墜入深淵 | 讀《吸毒少女的自白:動物園火車站的孩子們》

《吸毒少女的自白:動物園火車站的孩子們》是我近年來讀過的最震撼的一本書。一九七八年,兩位德國記者凱·赫爾曼和霍斯特·利克採訪了當時只有十五歲的少女克里斯蒂安妮。克里斯蒂安妮從十三歲開始吸毒、賣淫,多次被警察逮捕。這本書是根據採訪寫成的傳記,記述了克里斯蒂安妮的成長經歷。此書出版後迅速引起轟動,僅在德國就賣出了五百萬本,後來還改編成電影。時過境遷,四十年後還記得這本書的讀者恐怕有限,我是受了朋友的強烈推薦才讀的這本書。不可否認,我剛開始讀時確實抱有一些獵奇心態,不過很快就被坦率直接的敘述所打動。讀完全書,我深深地同情克里斯蒂安妮,不由得陷入沉思:社會到底出了什麼錯,居然造成這樣的人間悲劇?
青少年走上錯誤的道路,往往是因為沒有健康的成長環境,缺少成年人的正確引導。克里斯蒂安妮出生在鄉村,跟隨父母來到柏林。在高樓聳立的大城市裡,兒童沒有玩耍的空間。這裡沒有樹林、小溪,只有瀝青和混凝土。她感到壓抑,與環境格格不入。她的父親是個好高騖遠、喜歡誇誇其談的人,總想著做出一番「大事業」,實際上好吃懶做,什麼事都沒做成,靠著妻子養活自己。他是家中的暴君,動不動就打罵妻子和兩個女兒。直到遭受一次兇殘的家庭暴力後,克里斯蒂安妮的母親離家出走,提出離婚。父母離婚後,克里斯蒂安妮和母親、妹妹一起生活。儘管逃離了父親的暴力,她的生活並沒有變得更幸福。她的母親忙於工作,沒有時間陪她們姐妹倆,只能儘量在物質上彌補,省下錢來給她們買些小禮物。她母親交了新的男朋友,是個不懂得與孩子相處的年輕人,克里斯蒂安妮總和他吵架。家裡的氣氛越來越讓人難受,她的妹妹最後搬去父親家住。失去了妹妹後她更加孤獨,在家裡呆著感到憋氣,只有十二歲的她每晚都在街上閒逛到十點鐘才回家。
克里斯蒂安妮的家庭環境很糟糕,沒有得到父母的關愛。如果學校能發揮應有的教育作用,或許能挽回她的悲劇。可惜學校比家裡更糟糕。她在一所典型的公立學校裡上學,教育資源不足,每個老師在不同的班級和課程裡有好幾百個學生,不能照顧到每個學生。一旦學習掉隊了,只能自己用功或是靠父母幫助,而克里斯蒂安妮根本做不到這些。她不適應學校的新環境,覺得自己孤零零的,得不到老師的承認。我對這種學校很瞭解,我當初讀的那所初中就很糟糕,班上總是吵吵鬧鬧,學生不把老師當成一回事,老師們也徹底放棄班裡的差生。最後克里斯蒂安妮乾脆破罐子破摔,頂撞老師、曠課,不把學校當回事。
自然而然地,克里斯蒂安妮投向了同齡的小團體。她的朋友們都有類似的經歷,家庭不幸福,討厭學校。這是一群幼稚的虛無主義者,沒有理想,沒有方向。他們覺得社會主流的那一套虛偽無聊,他們不知道也沒思考過應該怎樣生活,總之活一天算一天。他們模仿搖滾歌星的穿著打扮,聚集在迪斯科舞廳,一起吸毒、聽搖滾樂。克里斯蒂安妮的墮落之路就從這裡開始了。
對她來說,能得到這個團體的接納比什麼都重要。她覺得這些人無憂無慮,生活方式酷極了,是她的榜樣,這些人說的話就是真理。她假扮老成,有樣學樣地跟著吸大麻,明明是第一次吸大麻卻裝成吸毒老手;當她被團體裡的男孩性騷擾,她選擇逆來順受,把這當成是融入團體的代價。
大麻是軟性毒品,經常有人鼓吹大麻無害。學壞容易學好難,惡習總是愈演愈烈。大麻本身或許沒有那麼大的危害,但它會讓人對吸毒習以為常,最終墮入毒品的深淵。克里斯蒂安妮一開始只是吸大麻,隨後嘗試了迷幻藥,後來又開始服用麻黃鹼和安定,毫無顧忌地服用大量藥片。小團體的成員互相影響,一個拽著一個往火坑裡跳。當團體中開始有人吸海洛因、變成了不折不扣的癮君子時,她注定了會走上同樣的道路。
這些叛逆少年的偶像大衛·鮑伊到柏林開演唱會,克里斯蒂安妮和兩個癮君子一起去聽。演唱會結束後,兩個癮君子毒癮犯了,克里斯蒂安妮幫他們湊錢買海洛因。買來海洛因之後,她想既然花了錢,為什麼不試試呢?就這樣,克里斯蒂安妮在十三歲時吸上了海洛因。吸完海洛因,她的感想居然是從此以後與夥伴們「親如兄妹」了,她說「我們是兄妹,海洛因患難兄妹」。由此可以看出她吸毒的動機很大程度上是融入團體,這是多麼愚蠢又可悲的理由啊。
剛開始吸毒時,她天真地以為自己可以做一個「週末吸毒者」,只是偶爾吸海洛因。事實上只要沾上海洛因就再也沒有回頭路了。她很快就成癮了,每天都要扎針。書中寫到當時一份四分之一克的海洛因要四十馬克,她每天要打兩針海洛因,加上其它開支,每個月的花銷達到四千馬克。我按照通貨膨脹率粗略估算了一下,四千馬克大概相當於現在的八千美元。一個孩子哪來這麼多錢呢?靠賣淫。
當年的柏林動物園火車站是個混亂骯髒的地方,在街上遊蕩的都是毒販子、妓女和嫖客,本書標題就是由此而來。克里斯蒂安妮和他的男朋友戴特列夫都是癮君子,一開始時戴特列夫賣淫賺錢。克里斯蒂安妮甚至有一些驕傲,因為其它吸毒情侶都是女孩子出去賣。但是很快他們錢不夠了,克里斯蒂安妮也開始出去接客。這時她十四歲,距離當初第一次吸海洛因只過了半年多。
令我極為驚訝的是,她的母親居然對此渾然不覺。自己的女兒逃學、夜不歸宿、因為吸毒而骨瘦如柴,但凡有一點點責任心的家長都不可能注意不到吧?直到有一次克里斯蒂安妮在家中浴室裡注射不純淨的海洛因而癱倒,她的母親才終於發現真相。
讀到這裡時我曾以為事情會從此好轉,但這只是另一個更為漫長的噩夢的開始。一旦海洛因成癮,這個人就已經毀了,只有極少數的幸運兒才能戒毒成功。克里斯蒂安妮和戴特列夫第一次戒毒是在家裡,書中詳盡地描述了毒癮發作時的恐怖,戒毒的過程簡直是驅魔。他們花了一個星期熬過毒癮發作,以為自己擺脫了海洛因。可是僅僅離開房間兩個小時候,這兩個人就再次注射了海洛因,還天真地說「偶爾扎一針,只要不上癮,用點海洛因還是蠻好的」。
克里斯蒂安妮接下來去了各類戒毒諮詢所、醫療機構,每次都重蹈覆轍。戒毒所總是床位不足,有些機構乾脆就是騙錢的。一次又一次戒毒失敗,讓克里斯蒂安妮和她的母親都陷入了絶望。克里斯蒂安妮接連由於吸毒致死,或是鋃鐺入獄,她自己也嘗試自殺。極其幸運的是她在一次案件審判時得到兩位記者的注意,接受了長達兩個月的採訪,最終促成了本書的出版。
這之後她成名了,富有了,可是她依舊沒有擺脫毒品。我在網上查了查她之後的經歷,她之後依舊吸毒,曾因吸毒入獄,直到懷孕生子後才戒毒,幾年後又因為吸毒失去兒子的監護權。恐怕終其一生她都難逃毒品的折磨了。
誰才是這場悲劇的罪魁禍首呢?毒販和嫖雛妓的變態自然罪不可恕,家長、學校和社會機構也是失職的,說到底是社會的問題。一個健康的社會,要讓人民有餘裕去照顧子女。當我責備克里斯蒂安妮的母親不盡責時,我也意識到她身為單身母親疲於奔命。與此同出一轍的是,國內許多農村兒童的父母都去城裡打工,這些缺乏關愛的留守兒童同樣出現了吸毒問題。其次,學校的責任絶不僅僅是教課,只看重考試分數,把學生變成考試機器,對社會又有什麼好處呢?幫助孩子健康成長,發展完善的人格,這才是教育最根本的意義。
這本書反映了真實迫切的社會問題,引人深思,是不可多得的好書。這本書用不加修飾的坦率文字生動地刻畫出一位叛逆少女的形象,深刻描繪了自我墮落過程中的心理變化,從文學角度來看也獨具魅力。我後來還看了電影版,忠實地還原了書中的情節,小演員們的表現非常好,還有大衛·鮑伊的客串,同樣值得一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