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傳聞軼事」之外|試尋希羅多德迷霧中的波希戰爭大歷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希波戰爭在西方經常被比為『大衛與巨人歌利亞』的局面,開啟了歷史上的第一個「東西戰爭」。至於戰爭的起因,則是被解釋為希臘人為了自身的「自由民主」體制對抗「貪婪擴張」的大帝國。
由於詳述這場戰爭的希羅多德後來被稱為西方歷史之父,因此關於這場戰爭的研究多會引述希羅多德的記述。問題是,希羅多德本身敘事的風格,就如同荷馬的史詩一般,充滿了隱晦的暗示和影射,讀者很容易就陷在其中的迷霧當中而不自覺,更有意思的是,他在字裡行間還會不斷對讀者提出警示,試圖將自己與從各種宴會場合所收集的材料保持ㄧ定距離。
「就我所知」、「此事是否為真,不得而知」、「若從已知之事,推想未知之事,我的假設如下⋯⋯」這些都是希羅多德的「歷史」常見的句子。
既然希羅多德似乎是由一種「局外人」的角度來描述發生於波希戰爭之間的衝突,我們不免要關心這位「局外人」觀察局勢的「高度」如何? 這位「局外人」在觀戰時是否有偏愛的一方?關於後者,大多人應該都會同意「希羅多德」對於「雅典」代表的「希臘」是比較偏愛的,關於這點,既然人是情感的動物,每個歷史敘述者因為其情感因素而影響其立場其實是無可苛求的,但人既然也是理性的動物,我們不免也想問,如果能站在更高的高度觀看「波希戰爭」的「大歷史」,那麼,讓希臘世界和波斯帝國不得不戰的結構性因素是什麼?
讓我們還是試著從希羅多德的著作「歷史」(HISTORIAE)看起。
「希羅多德」的「歷史」第一卷開始看起,這一卷一開始就敘述了居魯士大帝對呂底亞的征服。(下面地圖呂底亞的地理位置)
呂底亞的位置在小亞細亞(現今土耳其的亞洲部分),在西元前七世紀左右在亞述人的支援下建國,因為控制了小亞細亞的貿易路線而繁盛起來,也因為開始製造貨幣而富庶繁華起來,英文中至今有「as rich as Croesus」的說法。但呂底亞也是在這位克羅索斯(Croesus)國王當家時,不敵波斯的居魯士大帝而亡國。
如果說,貨幣的鑄造起始於當經濟發展達到一定規模後,呂底亞的繁盛見證的是當時小亞細亞的暢旺貿易,而且既然波希戰爭的導火線是西元前500年的愛奧尼亞(Ionia)暴亂,我們不妨試著探索這兩者之間的關聯。
先了解一下當時的波斯與愛奧尼亞的關係。
波斯的居魯士大帝在西元前547年征服愛奧尼亞後,將這些城邦委任給僭主所統治,而在西元前499年,米利都的僭主在波斯的支持下出海遠征納克索斯島失敗而被解任後,心有不平之餘,鼓動了整個小亞細亞的希臘語地區起來反抗波斯的統治,由此拉開了愛奧尼亞起義的序幕。
( 下圖顯示愛奧尼亞(以黃色顯示)的地理位置,離上述的呂底亞很近)
愛奧尼亞
另外,就語言上而言,呂底亞人和波斯人一樣屬印歐語系,愛奧尼亞諸城邦則是來自愛琴海文化,講的話屬希臘語,與波斯人溝通並不容易。(事實上,有人主張,英語中的「barbarian」(野蠻人)應該是希臘人用來形容波斯人講話時的某些語音)。
除了語言不同外,原本嚮往城邦間「各自努力」的希臘諸城邦,在波斯崛起後也因為自身的生存條件,開始逐漸認識城邦間「必須團結」的重要性。
從經濟發展來說,希臘多山,而且土地貧瘠,所以無法靠務農維生,人口只能擠往海岸,靠打魚、製造業,以及貿易維生,而且這裡的海岸線繞來繞去,數不完的島嶼、半島、港灣以及水道,星羅棋布,很適合各自發展海洋貿易。其次,希臘的土地雖不適合種穀物,倒是可以出產品質很好的紅酒與橄欖油,因此如果有良好的貿易通道,就可以有足夠的收入關心或參與其他事務,包括哲學和政治。雅典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成了希臘諸城邦的代表。
因此,對於雅典而言,當波斯開始崛起,尤其是西元前 512年時,波斯的大流士(Dairus I)橫渡博斯普魯斯海峽時,有些雅典人就開始覺得不妙了。雅典人早期也許生活困苦,勉強可以大麥餬口,但富裕後的他們也開始想要可以多吃小麥做的麵包(比較好吃啊!),在西元前六世紀時,希臘主要是從地中海穀倉的埃及取得小麥,但也開始想要另外發展,找合適的土地,由自己人掌握小麥的來源,最後找到的地點之一就是黑海北岸(現在的烏克蘭附近),怎知,波斯在居魯士大帝以後卻掌控了黑海附近的貿易通道,威脅了雅典的生存與盤算。
波斯與雅典的佈局與較勁同時還延伸到「貨幣」的鑄造上。波斯國王在大流士一世在位期間,開始鑄幣,而有「大流士金幣」,大約同時期,希臘各諸城邦也開始鑄幣,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雅典的「德拉克馬銀幣」。理論上,使用同一種貨幣會有益貿易的進行,在這種「貨幣戰爭」的情況下,雅典會積極支持米利都的叛變也成為很容易理解的計謀。
在這種脈絡下,要將波希戰爭比喻為雅典是為了自身的「民主自由」而戰,可能會有點誤導讀者理解當時雅典的考量。所以雅典貴族出身,後因戰爭失利而被流放的修昔底德(Thucydides,西元前460——公元前400年)才會在自己的著作中反駁希羅多德的說法,表示 ——
反抗波斯的時候,雅典不是為了希臘自由而戰。雅典所希望的,是以雅典帝國取而代之
如果稍微了解一下修昔底德觀察歷史的角度,其實可以發現修昔底德的風格其實和中國的司馬遷較為相近,在分析局勢時多以政治人物或國家思考權力和利益考量,不像希羅多德是以旅行者或街頭巷議報導者的立場出發。所以,如果我們要以修昔底德的現實主義風格分析希羅多德(西元前484-452)寫作的動機,也許我們可猜是他可能持有一定數量的「德拉克馬銀幣」,加以當時的雅典公民正因為伯里克利的改革(西元前433年至前429年)而顯得士氣高昂吧!
回到本文一開始所說的關於「希波歷史」的一般西方觀點:希波戰爭的軍事勝利是因為希臘人為了捍衛自身的民主體制所完成的「不可能的任務」。
關於這點,我們或可順便從軍事發展了解一下古希臘民主體制的起源。
在大約西元前七世紀時,希臘人掌握了一種步兵方陣的技巧,將士兵組成了嚴密的方陣,每個士兵一手持盾、保護左側戰友,另一手則視情況可拿矛、刀或劍。這種方陣讓士兵養成了互信的美德,並允許可以負擔基本裝備的農民、工匠和商人入伍,取代了由少數貴族主導的騎兵防禦。後來,無力負擔軍事裝備的人也被招募入海軍,在訓練和戰鬥中,培養出同仇敵愾的情感。
當然,這種同袍情懷不免因政治競爭與政治哲學家的出現而變質,不過,對古希臘的城邦聯盟而言,大多數人都很熱衷競技活動,所以,當波斯的大流士決定對希臘用兵時,他們並不畏戰,而且很務實地根據其對自身家園地理特性的特性,加以反擊,取得了幾場重要戰鬥(struggle)的勝利,也在長達五十年的戰爭(war) 後,於西元前449年與波斯簽下了卡里卡斯和約,解除了雙方的敵對狀態。
只是,在歷經這長達五十年的戰爭狀態後,並未因此為希臘取得較為長久的和平,希臘諸城邦雖然曾因對抗波斯而團結在一起,但少了「波斯」這共同敵人的希臘城邦聯盟,盟主開始易位頻繁,始終處於動盪之中,要到了馬其頓的菲力二世時,才算為不安的情勢畫下休止符,而由雅典鑄造的「德拉馬克銀幣」則在亞力山大東征後開始流傳到了伊朗附近。
avatar-img
52會員
425內容數
曬書天,好奇地。 文圖連播,播出新識界。 紅柿子在這方小天地不只曬書,也曬心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伊里亞德相傳是古代盲詩人荷馬所做,內容以希臘聯軍統帥阿伽門農與大將阿基里斯的爭吵為開端,集中描寫了敘述希臘聯軍圍攻小亞細亞城市特洛伊的戰爭結束前五十天所發生的事。這首史詩對西方影響深遠,但是解讀總是因人而異,本篇試由戰爭的開始與結束解讀雅典娜的戰爭智慧。
「天方夜譚」(又稱「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有一個非常刺激的開端。這個開端對後代的讀者形成了欲罷不能的吸引力。而從世界史的角度,這個開端又透露了什麼樣的大時代背景呢?
北朝民歌敕勒歌生動地在許多漢人心中刻畫下美麗的塞外風光。只是,歷史總是環環相扣,當北魏皇帝決心從「遊牧帝國」ˊ轉型成「農業帝國」,勢必要解決農業民族和遊牧民族的爭端,北魏是怎麼解決這項歷史難題呢?
比較呂后、李夫人、王昭君、蔡文姬四位漢朝女子的傳奇故事,我們或許可以跳脫純漢族思維,理解冒頓單于對呂后「曉以大義」的盤算吧!
雖然因為格列佛的大小人國遊記被改編後,廣受小讀者們歡迎,而常常被歸類為兒童讀物,但這可能是因為許多(非英語世界的)小讀者們即使長大後,也沒有機會讀到格列佛遊記的全文之故。到底,格列佛除了大小人國之外,還去了哪些地方呢?       
「木蘭詩」的流傳見證的其實是中華文化在漢帝國瓦解後,另一個胡漢混血帝國興起的過程。誰是胡?誰是漢?答案其實撲朔迷離。
伊里亞德相傳是古代盲詩人荷馬所做,內容以希臘聯軍統帥阿伽門農與大將阿基里斯的爭吵為開端,集中描寫了敘述希臘聯軍圍攻小亞細亞城市特洛伊的戰爭結束前五十天所發生的事。這首史詩對西方影響深遠,但是解讀總是因人而異,本篇試由戰爭的開始與結束解讀雅典娜的戰爭智慧。
「天方夜譚」(又稱「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有一個非常刺激的開端。這個開端對後代的讀者形成了欲罷不能的吸引力。而從世界史的角度,這個開端又透露了什麼樣的大時代背景呢?
北朝民歌敕勒歌生動地在許多漢人心中刻畫下美麗的塞外風光。只是,歷史總是環環相扣,當北魏皇帝決心從「遊牧帝國」ˊ轉型成「農業帝國」,勢必要解決農業民族和遊牧民族的爭端,北魏是怎麼解決這項歷史難題呢?
比較呂后、李夫人、王昭君、蔡文姬四位漢朝女子的傳奇故事,我們或許可以跳脫純漢族思維,理解冒頓單于對呂后「曉以大義」的盤算吧!
雖然因為格列佛的大小人國遊記被改編後,廣受小讀者們歡迎,而常常被歸類為兒童讀物,但這可能是因為許多(非英語世界的)小讀者們即使長大後,也沒有機會讀到格列佛遊記的全文之故。到底,格列佛除了大小人國之外,還去了哪些地方呢?       
「木蘭詩」的流傳見證的其實是中華文化在漢帝國瓦解後,另一個胡漢混血帝國興起的過程。誰是胡?誰是漢?答案其實撲朔迷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從後世眼光來看,羅馬與迦太基在公元前264年命定要發生一場改變世界史的大戰,但二者並不是天生的宿敵。 長期以來,作為義大利中部陸權力量的羅馬、與海上力量的迦太基並無利益衝突,二者的勢力範圍,還隔著好大一群在義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島的希臘城邦。 但隨著義大利與西西里的希臘城邦逐漸衰微,本來是陸
Thumbnail
上回我們談到,君士坦丁是如何的固若金湯、難攻不落,而且對波斯來說千里迢迢,要攻陷它根本是有如登天一般的志業。那麼波斯的戰略地理位置又是如何呢? 古代波斯帝國的首都,位於美索不達米亞的河岸城市,泰西封(Ctesiphon),離巴格達不遠,彼此之間就像是大秦咸陽、大漢長安間的繼承關係。往東南走,就是農
Thumbnail
在三世紀到七世紀初,歐亞大陸上只有兩個世界霸權長期存在。一個當然是地中海的羅馬帝國,另一個就是他們永遠的宿敵,波斯薩珊帝國,又稱為波斯第二帝國。 薩珊帝國幅員廣大,影響力輻射至整個中亞、中東。軍事上多次擊敗羅馬帝國,甚至一度把東羅馬逼到亡國的絕境。政治、文化都十分精緻,連對未來伊斯蘭世界的形成都有
Thumbnail
巴爾幹半島是三世紀到五世紀間,羅馬帝國重要的兵源。最重要的是今日亞得里亞海沿岸附近的達爾馬提亞及其內陸(古名伊里利亞,Illyria,約當今日的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波士尼亞等國)以及色雷斯。 大家可能知道,在這段時間,羅馬帝國遭遇數不盡的內亂與外患。軍人的聲量自然提高,士卒也更想推戴自己效忠
Thumbnail
作為領土廣袤的大帝國,「希臘化」的拜占庭帝國,其兵源組成時常相當複雜。 除了主體希臘人外,東方邊境的亞美尼亞人,也常是帝國軍隊的骨幹。 在這之外,帝國還常常雇用大批的外族傭兵。帝國國庫和宮廷頭銜,足夠誘惑許多外族為帝國出生入死。 例如,當查士丁尼一世最著名的大將,貝利薩留,在東方邊境堡壘達拉(
Thumbnail
公元532年,在四年的血戰後,兩大世界霸權,東羅馬帝國和波斯的薩珊王朝,決定握手言和,結束爭奪今日高加索山脈南部的「伊比利雅戰爭」。 戰爭結束的原因很多。比如說東羅馬最著名的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決定把重心放在恢復羅馬帝國的舊土義大利和北非。以及波斯皇帝霍斯老一世對國內政局不穩的擔憂。總之既然不分
Thumbnail
先說,在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征服巴爾幹以前,巴爾幹半島長期在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的全方面影響下,希臘語本來就很興盛了。 當土耳其人到來時,我們可能會想像波斯語、土耳其語或是阿拉伯語會取而代之。然而並沒有。 因為鄂圖曼帝國相比起直接統治,省心省力的間接統治更符合其心意。 而與這個理念相輔相成的,則是鄂
Thumbnail
目前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的所做所為有先例:古代斯巴達人把鄰邦淪為“黑勞士”;英國長期以來把愛爾蘭當作臥榻旁的敵體,猶如“加薩走廊”,值西歐宰制全世界,日益富裕時,愛爾蘭人卻淪為歐洲的癟三;在大英帝國極盛的維多利亞時代,甚至釀成大災荒,使愛爾蘭人口喪失四分之一。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從後世眼光來看,羅馬與迦太基在公元前264年命定要發生一場改變世界史的大戰,但二者並不是天生的宿敵。 長期以來,作為義大利中部陸權力量的羅馬、與海上力量的迦太基並無利益衝突,二者的勢力範圍,還隔著好大一群在義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島的希臘城邦。 但隨著義大利與西西里的希臘城邦逐漸衰微,本來是陸
Thumbnail
上回我們談到,君士坦丁是如何的固若金湯、難攻不落,而且對波斯來說千里迢迢,要攻陷它根本是有如登天一般的志業。那麼波斯的戰略地理位置又是如何呢? 古代波斯帝國的首都,位於美索不達米亞的河岸城市,泰西封(Ctesiphon),離巴格達不遠,彼此之間就像是大秦咸陽、大漢長安間的繼承關係。往東南走,就是農
Thumbnail
在三世紀到七世紀初,歐亞大陸上只有兩個世界霸權長期存在。一個當然是地中海的羅馬帝國,另一個就是他們永遠的宿敵,波斯薩珊帝國,又稱為波斯第二帝國。 薩珊帝國幅員廣大,影響力輻射至整個中亞、中東。軍事上多次擊敗羅馬帝國,甚至一度把東羅馬逼到亡國的絕境。政治、文化都十分精緻,連對未來伊斯蘭世界的形成都有
Thumbnail
巴爾幹半島是三世紀到五世紀間,羅馬帝國重要的兵源。最重要的是今日亞得里亞海沿岸附近的達爾馬提亞及其內陸(古名伊里利亞,Illyria,約當今日的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波士尼亞等國)以及色雷斯。 大家可能知道,在這段時間,羅馬帝國遭遇數不盡的內亂與外患。軍人的聲量自然提高,士卒也更想推戴自己效忠
Thumbnail
作為領土廣袤的大帝國,「希臘化」的拜占庭帝國,其兵源組成時常相當複雜。 除了主體希臘人外,東方邊境的亞美尼亞人,也常是帝國軍隊的骨幹。 在這之外,帝國還常常雇用大批的外族傭兵。帝國國庫和宮廷頭銜,足夠誘惑許多外族為帝國出生入死。 例如,當查士丁尼一世最著名的大將,貝利薩留,在東方邊境堡壘達拉(
Thumbnail
公元532年,在四年的血戰後,兩大世界霸權,東羅馬帝國和波斯的薩珊王朝,決定握手言和,結束爭奪今日高加索山脈南部的「伊比利雅戰爭」。 戰爭結束的原因很多。比如說東羅馬最著名的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決定把重心放在恢復羅馬帝國的舊土義大利和北非。以及波斯皇帝霍斯老一世對國內政局不穩的擔憂。總之既然不分
Thumbnail
先說,在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征服巴爾幹以前,巴爾幹半島長期在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的全方面影響下,希臘語本來就很興盛了。 當土耳其人到來時,我們可能會想像波斯語、土耳其語或是阿拉伯語會取而代之。然而並沒有。 因為鄂圖曼帝國相比起直接統治,省心省力的間接統治更符合其心意。 而與這個理念相輔相成的,則是鄂
Thumbnail
目前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的所做所為有先例:古代斯巴達人把鄰邦淪為“黑勞士”;英國長期以來把愛爾蘭當作臥榻旁的敵體,猶如“加薩走廊”,值西歐宰制全世界,日益富裕時,愛爾蘭人卻淪為歐洲的癟三;在大英帝國極盛的維多利亞時代,甚至釀成大災荒,使愛爾蘭人口喪失四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