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16|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博物館如何製作標本?讓噬肉甲蟲告訴你

很多人問小編說,歐美博物館閉館了,是不是就代表館員沒事了,只要每天上上社群網站或開直播跟大家聊天就好
修但幾勒!!!
如果你真的這樣想,那就代表你把博物館的工作想得太簡單了!
本篇要帶大家來看一個有點不舒服,但非常專業和特殊的博物館工作,那就是「製作動物骨骼標本」,特別是過程中使用了「白腹皮蠹」,又稱噬肉甲蟲的一種昆蟲。
圖片截自 Atlas Obscura@YouTube
圖片截自 Atlas Obscura@YouTube
小編認識的外國朋友就有提過他們家的博物館很喜歡用這種環保的方式來處理動物標本,雖然大部分的人可能覺得要跟昆蟲一起工作,實在是有點難受兼可怖XD
➤能夠幫忙處理動物標本的噬肉甲蟲—「白腹皮蠹」 閉館期間,許多自然歷史博物館也沒有閒著,因為他們通常都有滿滿的製作標本工作要進行,尤其是動物骨骼標本。
各種動物標本的製作方法有所不同,不過一般來說,製作動物骨骼標本時,動物的屍體需要先請動物學家或是動物標本剝製師等專業人員進行解剖,剝除毛皮和內臟器官的部分後,再去除大塊的肉和結締組織。但是碰到小型動物(例如:哺乳類、鳥、魚等)或是骨架較複雜(例如:蛇)時,由於牠們的骨骼很小、複雜和脆弱,因此,如果要單靠使用手術刀清除所有的肉屑,那將會是非常困難、也很費時費力的工作。
這時候,就會出動大量的的噬肉甲蟲—「白腹皮蠹」(Dermestes maculatus)—來幫忙擔任清潔人員。這種小蟲只吃死亡動物的肉(不會吃人請大家放心),能夠保留動物骨骼的完整性,且能完美解決工作人員無法一一仔細清潔骨骼上的肉屑問題,被視為是自然歷史博物館內的好幫手。
正在工作中的噬肉甲蟲,圖片來源:Wikipedia
➤博物館從什麼時候開始使用這種方法? 使用甲蟲其實是個古老的方法,大約自1920年代開始,不少自然歷史博物館就一直使用這種甲蟲來協助清潔動物標本,例如:倫敦自然史博物館、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密西根大學動物學博物館和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等。
通常會將已去除大塊肉、結締組織和內臟的動物骨骼放在裝有大量噬肉甲蟲的金屬盒或是堅固的容器內,墊上濕紙巾(蟲還是需要水),並維持通風和恆溫,甲蟲們就會開始工作。
有的博物館平均兩三天看一次,也有的是一週看一次確認狀況,當所有的肉都差不多被甲蟲吃完時,就可以將骨骼取出。為了防止有遺漏的小隻甲蟲在骨骼上面,造成牠們脫逃成為博物館其他藏品的災難,拿出來的動物骨骼也需要再進行薰蒸法,或是其他的殺蟲方式,來確保不會為博物館帶來另類蟲害,才會再接續後面的專業步驟,以完成標本的製作。
➤一定要用甲蟲嗎?很噁心捏~ 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要用這些甲蟲,難道沒有其他的方法嗎?
當然有其他的方法,像是:浸製標本—泡在水中透過細菌數個月後讓肉剝落,但是濕度和細菌決定骨頭的品質,而且動物牙齒可能會脫落、部分骨頭也可能會裂開,有得標本還會發臭,因此也需要視博物館的需求決定是否使用這個方式;此外,也能使用刺激性的化學藥劑,像是:過氧化氫、四氯化碳等,不過,由於化學藥劑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因此也有可能會傷害到標本的骨骼,此外對於處理人員的健康來說也有疑慮。
所以,不會吃人、平均每週可吃下4公斤生肉、繁殖速度快,又不會破壞到動物骨骼,還可以大概幾天巡視一次就好的甲蟲便成為了博物館環保又方便的首選。
製作動物標本和使用噬肉甲蟲(白腹皮蠹)是項極富專業的工作,也有許多需要注意的事項,但因為篇幅關係僅在這裡簡單的介紹。
重點是在閉館期間,不同類型的博物館仍有屬於他們自己的專業工作需要繼續進行,這些都是博物館幕後不為人知,卻又十分重要的一環。希望本篇不會讓大家下次看到動物骨骼標本時,有密集恐懼症的心理陰影,也希望這篇的介紹可以讓大家對博物館的不同面向有新的認識😄
參考資料: 《Chicago Suntimes》https://reurl.cc/L35pGL 《Carnegie Museums of Pittsburgh》https://reurl.cc/b53kpo 《University of Michigan Museum of Zoology》https://reurl.cc/O15pWy 《Mental Floss》https://reurl.cc/R4LjMx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博物館吧The Museum Bar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