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7/02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散文輯《昨日書》11月3日發行,目錄先看

《地下鄉愁藍調》印行之後,本想隔年再接再厲,出版第二本書,誰知拖拖拉拉,計畫一再遷延。如今新書終於要在11月3日問世,距離前作,竟已整整四年。
《昨日書》收錄2002年迄今的四十餘篇文章,大致依體裁主題分為三輯,合為一冊。四年前合作出版《地下鄉愁藍調》的時報文學線主編葉美瑤,今年自立門戶,創設「新經典文化」,我也跟著她到新家,《昨日書》將是「新經典」的第三本書(前兩本分別是艾米的《山楂樹之戀》和韓寒的《青春》,都是大賣特賣的暢銷書,唉啊壓力好大…)。
先把全書目錄與摘要貼出來:

昨日書 My Back Pages
代序:給未來的自己

輯一:煙花與火焰的種子
一個六年級生的青春歌史
課室外的社會動盪激騰,我則罩著耳機,飢渴若狂地聽著二十年前嬉皮世代的搖滾,渾然不知台灣流行音樂也正邁向史無前例的高潮。
我如何成為一個播音員
對求知若渴的樂迷來說,DJ便是盜火的普羅米修思,每天送來的電波,都埋藏著啟蒙的密碼。
那些慣於寂寞的人
偶爾他們心血來潮,撥電話去叩應,這時候,播音員這頭的寂寞,便和電話線那頭的寂寞串在一起了。而所有聆聽著的寂寞的耳朵,也都聚精會神地靠在一塊兒了。
一九七六年那隻可樂瓶
那是一隻在神話場景中爍爍發光的玻璃瓶。熱血歌手拎著它上台,慷慨陳詞,然後憤然擲之於地,霹靂一響,流光四濺,全新的歷史篇章於焉開啟。
再唱一段思想起
一九七九年深秋某日,恆春老人陳達背著月琴到台北錄音室為雲門舞集《薪傳》錄唱「思想起」。那天他先要了米酒和花生米,然後一口氣唱了三個鐘頭,從唐山過台灣一路唱到蔣經國……
告別,不要告別
有那麼幾首歌,妥妥貼貼藏在心底,卻不大捨得聽,因為它們太完美。靈魂不夠強悍的時候,驟臨那樣磅礡淋漓的美,簡直令人絕望。
就要回家
那天,我實在應該克服自己的怕羞,好好跟馬兆駿說聲謝謝。謝謝他用自己幾番起落的生命史,萃取出那些歌,讓我們青春記憶的畫面更立體、情緒更生動,讓我們在得意時可以高歌,失落時獲得寄託。
煙花與火焰的種子
羅大佑的滄桑尚屬於一個猶然年輕的時代,李宗盛的世故,則是一代人「集體告別青春期」的儀式。
那既遠且近的故鄉
慢慢地,我們重新把「故鄉」端詳清楚:它的美麗與醜惡,它的無奈與憤怒。然後我們才能分辨,回家的路指往哪個方向。

輯二:餘燼猶溫
想起Pink Floyd和一個人
總覺得對Pink Floyd始終聽得不夠深,至少,比起學長W,二十多年了,我應該還是趕不上他的。
點頭示意,若你聽得見
摧枯拉朽的電吉他揚起,狂風掃過所有瑣屑的俗麗的朝生暮死的物事。這C城的夜店倏然籠罩著史詩的光芒,凝止在翻騰的樂符之中。
那一夜,我在日本現場
我喜歡去日本看演唱會,不只因為地利之便,不只因為日本人的龜毛講究總能讓演出聲光細節保證一定水準──我還喜歡看他們的觀眾。你在紐約、倫敦、巴黎、雪梨,都有機會看到同等厲害的演出,卻未必能遇到這樣的樂迷。
親眼見到迪倫那一天
是的,彷彿全世界的重量都壓在他身上。這便是我第一眼看到年近六旬的Dylan,揮之不去的印象。
我那群日本樂迷朋友
拒喫日本料理的資深樂評人、一句英文都講不好卻會唱所有迪倫歌曲的大男孩、一九七八年開始衝迪倫日本巡演的哥們兒、開場前得先吞兩粒鎮靜劑的阿姨、還有我所認識唯一親口吻過巴布迪倫的女子。
迪倫為什麼酷?
「你快樂嗎?」「是的,差不多跟一只菸灰缸一樣快樂。」
記得藍儂
這首簡單的歌竟穿越一切,直直揪住我猶然稚嫩的十六歲的心臟。我忍不住伏案痛哭,眼淚嘩嘩淌在桌上。
重塑雕像的權利──序《我所深愛的約翰藍儂》
偉大的作品不等於偉大的人格。他們往往把生命中提煉出最精采、最動人的那些,都留在作品裡,奉獻給世界,自己孤獨面對劫餘的廢墟和飛灰。我們無需為他搞砸了的事情尋找托辭──人畢竟不可能活成一句口號,一個符號。
胡士托猜想
當年現場那五十萬觀眾之中,可曾有任何一位台灣青年,也換上輕軟寬鬆的衣衫,和成群嬉皮一塊兒擠在大草坪,一面抽著隔鄰遞過來的大麻,一面傾聽遠處一列列七層樓高的音響巨塔噴薄而出的壯麗音場?
初訪坎城唱片展:一則菜鳥報告
所謂「音樂國力」,絕對不是與國民生產毛額成正比。
星巴克唱片公司
連鎖咖啡店如何成為動見觀瞻的新興音樂廠牌?且從星巴克基調清新而不輕佻,內力深厚卻不炫耀的「店內音樂」說起。

輯三:驀然回首
我所記得的太平島
既在那樣的年紀,曬過那樣的太陽,看過那樣的海,往後所見的一切,便不免相形斑駁了。
歸鄉,離鄉
我的鄉愁之路,纏繞著記憶中魂縈夢繫的味道。沒有逢年過節千山萬水才能返還的遙遠故鄉,沒有一路顛簸的火車和客運車,沒有窗外變幻的山景海景,只是一段十分鐘的計程車,從和平東路到和平西路。
香菸
何以這樣輕盈美麗的物件卻有這樣不堪的餘味呢。
一代不如一代
其實早在孔子那時候,他老人家就感嘆過一代不如一代了。
恨意
曾經豪壯地說,願自己永遠不要變成二十歲的時候痛恨的那種人。如今仔細回想,實在記不得二十歲的時候到底痛恨過什麼人了。
眉批
我在書頁上看到了以前的自己,扠腰瞪眼擋在路中央,跟現在的自己過不去。
時代氣味
七○年代三廳式瓊瑤電影,咖啡廳桌上必有一只雕紋瘦腰白色小花瓶,必插一朵紅玫瑰,「不正經男配角」與「嚴厲的中年企業家父親」皆戴漸層色橢圓形墨鏡。馬路空曠,計程車尚有紅白藍黑各色塗裝……。
影印機與我
一部好的影印機,總令我心喜悅。
不可無尺
我向來不是自律嚴謹的人,卻對尺有莫名的依戀。
透明的版型
好的音響應該是「透明」的,讓你只聽得到音樂,忘了音響的存在。好的書寫應該是「透明」的,一路讀進去,氣都喘不過來,哪裡有空理會聲韻節奏意象佈局。好的版型也應該是「透明」的,不擋眼,讓你一腦袋栽到書裡。
字體的脾氣
明體最馴良,黑體脾氣很大,瘦下去變成線體就講起廣東話。楷體貌似溫吞實則不甚合群,圓體缺乏靈性,人緣也差。
不一定要銅版紙
銅版紙密度高,小小一本就沈得不得了。印出來的精裝書好幾斤重,要是豎在肚皮上躺著看,怕要壓出腸胃炎。
版型不等於內容
當文字內容變成僅僅是「視覺元素之一」的時候,讀者就得準備「欣賞平面藝術」而不是「讀一本書」了。編輯得意,讀者受罪,不該有這種道理。
所謂出去玩
「混pub」需要體力和興致,兩者我都不再擁有。首先菸味就已經無法忍受,其次在外面只要超過一定的時間沒回家就會累──倒不是睏,累比睏還更狼狽些。
三十年以後
我們皆已泛生白髮。當那個年輕人來找我們,你我翻看這陣拍攝的相片,將會微笑嘆息,並且憶起世紀初一些古老的往事。
髮色
某甲與妻妾同住,妻年長而髮白,妾年少而髮黑。某甲本人黑裡雜白,一半一半。每共寢,妻輒拔其黑髮而留白髮,妾則反之,越數月,而某甲頂禿矣。
躲避球
我從小討厭躲避球。在暴力高張的對決之中,我既沒有鬥志,也沒有閃躲的能力。但那個不被老師喜歡的同學正好相反,他是球場上的英雄烈士。
在乎不在乎
藍儂說︰「我又想當叛逆青年,又需要別人愛我,於是我變成了藝術家──不過就像他們常說的︰讚美永遠都不夠,小小的批評卻總能擊中你的要害……。」
驀然回首
時移事往,當我的文字終於刊載在十七歲那年只敢遙遙仰望的版面上,世界和我都已經改變。
附錄:地下鄉愁來信
作者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