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初葉,是歐洲各國政局動盪不安之際,也是浪漫主義興起的時代。在視覺繪畫領域裡,隨著浪漫運動的延伸,許多畫家開始關注自然及「Plein air painting」,Plein air為法文,意指在戶外,在藝術史中延伸為在戶外完成整張的畫,即所謂的外光派、露天派。在19世紀前,畫家會在戶外寫生、速寫、練習,但整張畫並不會完全在室外完成,回畫室後會再修正。19世紀後,他們透過觀察注意到室內室外光線的細微不同,提倡直接帶著輕便油彩在室外作畫,喜愛並提倡走出畫室,在戶外作畫能夠仔細地實地觀察,畫完就將畫板一收,隨身帶回家。
今天要說的是德國畫家弗萊德里克(Caspar David Friedrich,1774~1840),他的畫作呈現出對自然的敬愛與崇畏,他筆下的風景,往往氣象萬千,氣派非凡,頗有風雨欲來山滿樓的氣勢。以1817年左右完成的《霧海上的旅人》一畫為例,可見畫中主角被雲海環繞,看不見腳下深淵,一山後還有一山,彷彿被自然環繞包圍。這幅畫的高山及雲海都是相當壯闊的自然景色,觀者看了都讚賞高山的雄偉,而主角孤單一人在此,更顯得自然的可敬可畏,宛若唐代詩人陳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孤寂。畫中,弗萊德里克將自己在波希米亞地區實際觀察到的各處風景揉雜在一起,是以背景「是真亦是假」,同時將主角背對觀眾,抹去臉孔,觀者更富想像空間,觀者欣賞畫作之時可將己身投射其中,得以徜徉於天地裡。以主角頭頂為尖端,整幅畫呈現出精準的金字塔構圖,觀眾一瞬間就能把視線聚焦到畫面中央,整幅畫的舞台效果非常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