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4/1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琴瑟對語(四):坐忘自我(ego)的「外遇」

    草露系朝冥之間、生活於指尖窺影、reset忽驟無底線、個體跳脫規範制度之咒、人性行雨行雲無羈等等「入泥入水」任”性”之狀態...
    文本
    究以理性和科學知識用以度量社會價值觀之「現代主義」(modernism)時代,其發展歷程在60、70年代漸次被解構(deconstruction),取而代之的是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運動,後現代主義排斥對傳統文化價值之追求,批判個人之理性思維,推翻系統知識,強調多元文化之意識型態,建構由語言、慾望、情感視為人類本質之主體論,此種「去理性為中心」之後現代文化是呈現「反抗」、「顛覆」、「反文本」之敘事特性,此般思維風潮匯流於今之液態現代性(Liquid Modernity)社會,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質變,彰顯之創生進程為反同質之「多元化」、反普遍之「歧異化」、反集體之「個體化」、反傳統定性之「虛擬化」,正如法國哲學家Loytard認為社會文化歷程發展可以真確顯示人類獨特生存型態之時代,亦標誌著「人之性質」之一種驅變。
    草露系朝冥之間、生活於指尖窺影、reset忽驟無底線、個體跳脫規範制度之咒、人性行雨行雲無羈等等「入泥入水」任”性”之狀態,暴露出當下液態社會初始性之人性張力,表之於外之的行為規矩與藏之於心之強韌原性未必能不失衡,因此社會學大師鮑曼(Zygmunt Bauman)才有「液態之愛」(liquid love)之論說,主張人性之輕靈風韻,不再受限於一株繁花結子之婚姻文本,婚姻忠誠與性忠誠驅化為個體人性之試煉,情愛與性之解碼不再是學者專家所長,而是當代人性自我凝視生命歷程後最佳之學習觀察能指(signifier),是以Garrett(1982)即指出「外遇存在的時間可能和婚姻制度一樣久」,「外遇」意符因此有了另一番詮釋...
    「外遇」俗謂婚外情,百科用affair符號,其義源起是拉丁文adulterium,解之有損名譽之意,在社會學辭典中,有性關係之外遇謂之通姦。社會建構論(Social Construction)主張在進入液化現代之意義浮動的多元場景後,環伺生活方式與兩性互動之異質化,個體極易放棄對婚姻忠誠之合法渴望,遵從固有法規之道德儀軌已然式微匿跡,與這種道德消亡相對應的是一種對生存情慾之原性追求,個體之生物本能慾望蓄積了強烈的心理量能,當「外遇」 被本我(id)視為是某種原慾之「過程」或「進程」,而沒有任何道德約束之,此時自我(ego)把「外遇」當作是一種滿足力量得到快感,超我(superego)則在力量的褶皺(pli)中舔嗜歡愉,產生取悅人性之驅力(drive) 。因此,外遇遭逢人格(id 、ego 、superego)交互作用產生「Libido」之情慾能量,伴隨著激情快樂於糾結螺旋中昇華,是以發生”正常性混亂”是人與人間原慾交流之媒介,隨意的一次邂逅,可以不斷在生活經驗之場景中坐忘自我(ego),一如馬賽克(mosaique)般之堆砌激情之組合,建模成為一種無法窮盡之兩性互滲網絡,「外遇」之隨身性正在展現以擬態和滌情釋放生命渴望之情慾,並以一種明顯適應之作用,透過社會文化可以認同之方式,在人際關係中開放與遊離,勢必贏得情愛”純粹關係”之妒人語彙。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