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為何會憂傷.. 塵喧的假藉歌兮.. 虛明二景交相轉.. 吾不識吾誰識吾..
文本
據法國思想家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 1929-2007)之論述,由大眾媒介營造的「擬象」再物化,於當代之運作演化是以大規模之類型化和統一化之符號概念進程,將真相與事實經由偽裝與曲解再反射,達陣於脫離真相與事實之目的。此種「擬象」活動無息的增生和拓邊之侵襲,映對快速變動、數量大舉內爆的台灣媒介生態論之,賦予綁架閱聽人之本能並異化新聞之真實存在者,首推「媒介新聞場域」「擬象」(simulation) 之超真實(hyper-reality)操弄。Baudrillard謂之「擬象」 (simulation) 意義之新聞為「假本」(false copy),意即透過對真實新聞的遮蓋或編擬,脫鉤與真實之關聯,成為媒介新聞本身純粹之「擬象」(it is its own pure simulation) ,其成為真實之先導意識,複製之真實凌駕真實還要超真實(hyper-reality) 。
觀察在台之「媒介新聞場域」由於深具包含影像、獨家、戲劇性與收視率之商業競爭力量,經由權力關係/話語鬥爭之傳播、政治、經濟結構這三個層面之威權操控,由知識份子、政治人物、記者和政論節目主持人等共組的「媒介新聞場域」之意識空間,進行建構與設定特定的議題,指涉針對性之新聞「擬象」製造意義,產出假象和膺品之「擬象物」文本更是超真實之真實投影;「擬象」不在新聞之價值顯現,只是符號具(signifier)之傳遞予受眾,讓閱聽人接受其主導性,並產生偏好意義之立場,消失之新聞真實性只是"他者",使社會文化迷思在極度的「窄化環境」當中,社會因而失能真實感性,凸顯「媒介新聞場域」成為一個維持社會文化秩序的巨大組織機構。
麥克魯漢(Herbert Marshall McLuhan)所闡述之「媒介即訊息」 (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正在發生於資訊溢爆的e世代,真實新聞之「擬象物」亦披靡流通於「媒介即訊息」此載體中,當訊息之快感大波湧至當頭,閱聽人將感知的信任倚賴給製造「擬象」之媒介時,閱聽人應如何建置「腦中的圖畫」? 媒介建構了一個似假還真、似真還假之訊息符號社會,閱聽人將如何避免成為被媒介消費的「物」? 當「擬象」(simulation) 之新聞超真實(hyper-reality)蔚為主流後,對社會文化轉而成為深層之控制作用時,閱聽人之理性參考依據將為何 ? 我們正處於一個事實真假差異、新聞詮釋歧異之媒介共生社會,閱聽人又應如何培養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 作為入門之社會學的想像,基本識讀可讓主體先做為一個「人」,只有成為一個「人」,才不會成為被消費的「物」 !
文字為何會憂傷.. 塵喧的假藉歌兮.. 虛明二景交相轉.. 吾不識吾誰識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