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3/26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媒體的顏色vs.民主的退化

    風傳媒2020-12-06
    不論是大中小學教科書當中的介紹,還是新聞與傳播領域的專書與評論,基本上都主張媒體屬於「公器」,應該「客觀公正的平衡報導」,而記者也因此享有「無冕王」、不臣服於任何勢力的美譽。然而,這個主張反映出來的是一個烏托邦的理想世界,並不是足以存活在人類世界的現實…特別強調,這是「理想與現實的落差」,而不是「理論與實務的落差」。
    很不幸的,這種理想被綠營政客與官員濫用,藉以消滅有線電視新聞台當中唯一堅定反綠的中天新聞。實際上,我們有許多理由相信,媒體通常會比較支持特定的政治立場,而且讓許多不同的媒體分別支持不同的立場,對國家社會而言利多於弊。因此,台灣即將消失的「天時聯」對抗「三民自」,其實未必有利於台灣社會。
    組織文化觀點
    首先就組織文化而言,至少有兩個彼此相關的機制,會導致媒體支持特定的政治立場,如下圖。其一是老闆和其他媒體高層對組織文化的影響,其二則是組織文化的篩選淘汰作用。就前者而言,包括媒體本身可能具有的黨政色彩,高層有意無意展現出來的政治立場,高層在各種場合公開展示的各種言行,以及高層對內部人員直接與間接的工作指示,都足以為媒體染上特定色彩。
    為媒體染色的文化機制
    為媒體染色的文化機制
    中天最大的罪狀無疑是高層介入衍生的「內控與自律失靈」,NCC疑似在取得蔡衍明可能干預的截圖後修改遊戲規則,將過去營運計畫當中的內控比重從總分8分提高到20分…再加上未來營運計畫中的內控也佔15分,起點只有65分的中天不死才怪!但其他媒體的高層真的不介入嗎?當然會介入,而且如上圖左側所示的那樣無時無刻不在介入!
    上圖右側則是一位美國學者提出的組織文化篩選機制。直接用範例說明:除非想當內應,否則一個藍營支持者不會想到要去綠媒當記者,即使不明就理而去應徵,面談時只要談到政治理念,就必然會立刻被淘汰,而即使蒙混過關,實際工作時和同事說不上話,報導內容老是被上司海K,結果當然是很快的離職。因此,能夠久待的記者(至少以政治記者而言)都是「政治理念相同的人」,不斷的彼此強化既有的政治立場!
    這個模式因為過於淺顯直白而受到批評,但即使不採納這個理論,改用個人與組織配適觀點,或環境心理學的PAD模式(愉悅,激動,支配),結論都是最後應該會掛冠求去。另外,原先政治中立者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其態度可能逐步從單純的服從轉移到認同與內化,於是也染上相同的色彩。因此,媒體的顏色決定了員工的顏色,而員工的顏色也強化了媒體的顏色。
    市場區隔觀點
    另一方面,大部分媒體並未獲得黨政方面的資助,必須確保發行量與收視率等績效,否則難以存活,因此必須從企業的角度來觀察。首先,任何企業都必須能夠賣出其商品或服務,因此「顧客至上」堪稱是至高無上的準則,而每位顧客所偏好的商品或服務特性未必相同,因此企業必須「投其所好」,於是衍生了市場區隔與定位的觀念。
    如下圖所示,近年國內民眾的政治立場逐漸演變成辣台派獨大,選擇這個市場區隔而成為綠媒自然是合理的抉擇,但因為前有「三民自」,搶進的新綠媒未必可以獲利。另一方面,友中派的陣營日漸縮小,而且前有「天時聯」,新的藍媒更是步履維艱。但無論如何,創辦人會基於自己的政治理念、創辦動機、市場競爭、與資金狀況等因素,選擇一個最適合自己的市場區隔而成為目標市場。
    獨立媒體的區隔與定位
    正如同馬英九想要成為「全民總統」卻被罵到臭頭,選擇沒有政治立場、想要藍綠通吃的媒體,未必能夠成為市場贏家。原因很簡單,綠營覺得你不夠綠,還經常為中共代言,藍營覺得你不夠藍,還經常為獨派幫腔,兩面不討好。至於那些自稱中立的民眾,當中有不少其實政治立場明確,只是不願透露。區隔與定位能夠收效的主因,用簡單的人性來說就是:我花時間甚至金錢來看來聽新聞與評論,幹嘛自找罪受去看去聽討厭的東西?
    當然,有些媒體或新聞平台跳出上圖的窠臼。例如,雅虎新聞沒有顏色,三民自收其二(原本兼收自由時報,不知何故拆夥),天時聯也收錄其二,堪稱政治中立的代表之一…只不過因為其民調顯示讀者似乎以北部地區居多,因此被不少網友視為藍媒。換言之,嘗試這個路線的媒體通常還是會被貼上標籤,只不過相對而言民眾並沒有高度的共識。
    媒體染色的利弊
    媒體染色必然會帶來無法客觀平衡報導的問題。最常見的是配合目標市場閱聽眾的好惡來選擇性報導,基本抉擇是儘量說目標閱聽眾愛聽的話,也就是「報喜不報憂」。其次則是扭曲性報導,在標題和內容上加以斟酌,藉以取悅或避免觸犯目標閱聽眾,有時候甚至刻意誇大來達成目的。幾年前林義雄怒罵記者的事件,就是因為編輯下標題時強加扭曲,根本不符合那篇報導的實際內容。
    台灣的現狀就是如此。許多較不重要的事件被媒體根據政治立場而排除,而對於相同的事件,藍媒和綠媒經常出現不同的報導重點與解讀方向,於是對於事實真相和因應對策變成各說各話,衝突隨之而起。但這並不表示台灣的媒體應該只有一種聲音…如果真的主張只需要一種聲音,那麼各媒體的政經路線記者都可以裁撤,以中央社發文、各機關的記者會和新聞稿為準,大家玩「複製貼上」的遊戲就行了!台灣媒體的獨立性將成為國際笑話!
    據學界調查,台灣是個高度集體主義的社會,遠高於以集體主義聞名全球的日本(不是因為神風特攻隊衍生的印象,而是對日本民眾的調查結果)。因此,台灣人不習慣聽到爭議見到衝突,但這種傾向會產生「誰大聲誰有理」的後果,異議者基於群體盲思、沉默螺旋、和多數無知等心理機制,壓抑自己的意見而成為順從的羔羊。這也是掌權者通常都會偏愛只有一種聲音的原因,媒體開放前的台灣就是如此,操縱民意堪稱輕而易舉。
    相反的,讓媒體多元化,讓民眾可以接觸不同的事實面向與解讀結果,至少可以讓部分帶有政治色彩的民眾稍作省思,探索自己的認識和觀點是否確定無誤,從而讓不同立場的民眾獲得交流溝通的可能性。當然,這點無法一概而論,許多民眾打死都不會承認自己的看法或主張有問題,因為那樣太丟臉了,而面子的重要性舉世皆然,尤其是在同輩或晚輩前面!
    更重要的是,媒體多元化讓報導與言論不致於變成「一言堂」,從而避免民眾全面性的受到統治階層操控。掌權者或許可以收編某些顏色的媒體,藉以對部分民眾洗腦,但只要不是動用國家機器脅迫,就至少會有一部分媒體扮演監督制衡的角色,從而讓部分民眾獲知真相,進而成為可以用選票實際制衡掌權者的力量。這也是確保民主制度存續,不致於退化成為法西斯式假民主的關鍵,但很遺憾的是台灣似乎正走在這條民主退化的道路上。
    媒體染色的利弊可以寫成一篇「萬言書」,我不想多做討論,只根據代理關係提示媒體多元性對民主國家的重要性,如下圖(各國的公司治理規範基本上也是根據代理關係推演而得),作為本文的總結。
    民主制度配套圖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