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關係的重要性。 一句話、一個念想,從街頭遊蕩的無業遊民,變成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會的嘉賓。
|序
3月25五日,上午10點50分左右,我在那棟淡漠的含羞草黃(Mimosa)建築的騎樓下等著。外頭零星幾個或幾組同樣在等人的人。
不久,他們進門。陸續有幾輛計程車停靠,都是受邀參加開幕會的人。我試著打量他們,不知為何竟感到無趣,於是決定將注意力轉移至E出場的方式及行頭。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 and Images)入口
約莫三週前,在老媽的安排下,我第一次見到E。看我一直找不到工作,老媽開始翻找她的名片,發現在德商做公共藝術的E。也不管多年未見一問候便有求於人,逕自播打上頭的號碼,敲定了一場下午茶會。
E早離開那家公司了。
・・・
怎麼分秒間拉得那樣長?來發個限動好了,結果一抬眼就迎上E的目光。我跟在她旁邊,不知道講些什麼,話語斷斷續續。
簽到表上我以友人的名目受邀,享受跟其他賓客一樣的禮遇。進場後,E先後和一些人打招呼、敘舊,我跟著,無法參與任何談話——我是最近才出現在她生命裡的人。E大概察覺到了,於是請我去幫她點飲料。
我愉悅地在排隊的人群中消磨時間。身處這種令人不知所措的場合,即便肩負最微不足道的使命都具安定心神的作用。
・・・
我在排隊的人群中度過主持人開場、重要嘉賓致詞、散會等等程序,結束後我還在人群中等待。潔淨的白色檯面擺了一排電子秤,上面放滿燒杯,我看著——神情因專注而嚴肅的咖啡師依循層次、不疾不徐地沖泡,條理分明,不像在履行某種標種作業程序。
我將咖啡遞給E時她正和一位友人及張雍老師聊天。那是我一週內第三次見到張雍老師。
・・・
E和我面對面喝著燕麥拿鐵。那天有限額地開放觀展,我不曉得自己是否在名單內。好樣VVG集團的執行長Grace走過,順帶語調明快地招呼我們上去逛逛。
|未來市二店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一樓是未來市二店,分成「光束、光域、光年」三個場域。開幕會於結合咖啡廳與文創市集的「光束」舉行,窗明几淨是它整體帶給我的感受。
穿過「光束」即達「光域」,是間小而雅緻的攝影書室。不僅空間上和「光束」連貫,質感上也差不多。只是「光束」在空間上有所收斂,多了隱秘的感覺;有別於「光束」的硬質木椅,「光域」選用單人沙發,營造安適的閱覽體驗。
「光域」將提供室藏之大師作品、稀少專書與獨立攝影集等書籍雜誌的閱覽、購書服務(引自新聞稿)
特別喜歡空間裡的綠色元素——吊掛於天花板的植栽、翠綠色的燈飾——光與綠本是相應而生。
與「光束」和「光域」分離,多功能室「光年」在廊道的另一側。除了展出攝影作品,也會是舉行展演及講座的地方。
「光年」於3月25日至6月30日間,將展出沈昭良老師〈STAGE〉作品與旅人攝影家張雍〈兩顆星星之間的虛線/PIECES〉作品
三個帶有「光」字的場域、光於攝影之必要,我想到了命名與空間的關係。新聞稿並未著墨「光束」與「光年」的命名,卻特別闡述「光域」的來由:
「當陽光灑落窗檯書櫃,光線流經萬幅圖文,每一瞬在快門下定格為永久的畫面都得以於包容一切色彩的白色光域中一一舒張飛揚」
光束通過三稜鏡色散的原理我是考慮過的,卻忘倒著回去思量。我想像那畫面——經萬千次折射的無數道光,縱橫交錯的繽紛自由徜徉,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