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不讀讀社會學|《在一起孤獨》閱讀心得(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參、工具化走向人性化?
(一)科技中立不中立
作者強調過去創造機器的重點是擺在有無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但不知哪一天開始,人類更加在意的不再是機器的智力,而是機器的感覺。其實,當你開啟了掃地機器人,也賦予了它所有的權力,是你命令這部機器代替自己,忠實且無情地進行清除工作,不論灰塵還是螞蟻,它無法分別也並不會產生罪惡感。或許吸入一隻螞蟻無關緊要,但換成自動駕駛的汽車時,也同樣要面臨複雜的道德情況,若換在人類身上面臨相同的場景,恐怕也沒有標準答案。
過去我們以為科技是中性的,無感情及無自由意識的,當然,隱含的意義也包括是價值中立的工具。隨著人工智慧快速的發展,許多技術原本僅是單一的功能與指令,筆者認為未來將會朝向多功能發展,多個指令可能衝突,必定面臨更複雜的選擇。科技不再是冷冰冰的機器,它裝載著特定的人所帶來的特定價值,每個指令代表一種價值判斷,每個科技發明其實都是社會、創造者與技術等因素融合的產物。
然而,人不是萬能的神,我們對大自然的認識是有限的,在改造和利用自然時經常遭到反撲,科技的規模越來越大,用途已不再限於日常所需,只要一個決定錯誤,將可能導致毀滅性的後果。同時我們也受到固有的文化價值觀影響,無論技術再進步,科技主體是誰擁有的?誰能使用?服務目的是甚麼?永遠都是影響發明最重要的因素。而資本主義仍是大企業遵循的商業模式,從核武器的發明、貧富差距到環境惡化,一旦科技的設計脫離人群,不僅容易促使人們為謀求眼前利益濫用或誤用科技,越來越多設計都是為了使人上癮,鼓勵使用者沉迷產品增加消費,例如蘋果手機每年都會更新並產出新的商品,但每一代手機之間少有重大的創新,功能差異性非常小,卻不斷以花俏的行銷方式吸引全世界的蘋果迷買單。這樣的商業模式,嚴重地忽視了科技的其他社會功能,特別是對人類文明的重大意義,若再一次陷入資本主義的新花樣,缺乏精神文化的進步,根本不是科技造成人類孤獨,而是人類自願孤獨。
(二)脫離科技成癮:科技、公民與政府扮演的角色
愛因斯坦說,科學究竟是帶給人類幸福還是災難,完全是取決人類自己而不是工具。首先,人的需求有很多面向,其中還包括社會、文化、生態等等,科技的未來不只是滿足物質生活的工具。而發展的過程由各種不同利益構成,必須要找出共同的益處,使得科技的發展有更多人參與、瞭解及對話,建立科技與民眾之間良善的溝通管道,並創造出有效的監督機制,對科技發展什麼,如何發展,發展的程度等盡量達成共識,追求多元主體間都能和諧發展、共同進步。
具體而言,科技不只是作者所描述的客體,而是未來主體的其中之一,科技主體包含了科學家、發明家及企業家,其可能的目標主要是加強道德素質、提高對社會的責任和回饋精神。其次,對公民主體來說,不須將科技視為高難度的專業黑盒子,被動接受發明結果,養成既依賴卻又恐懼的習慣,形成甘心被綁架的矛盾心理,應該積極主動關注現代科技發展的現狀,進而參與到科技的成果評價,唯有破除科學迷信,才能脫離成癮,將之駕馭。還有,最重要是政府主體的角色,它不該只是使用者、倡導者,國家的決策應從政策、經費、人力等方面提高科技研發的深度與廣度,進一步加強引導、監督和管理,形成高效並合情理的機制,以及建立公平友善的對話管道,讓發展在一定的規範下進行。(待續...)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你想像的身心障礙者或腦性麻痺患者是什麼樣子呢?其實身心障礙者在臺灣已超過百萬人次,每個類型不只面臨生活、學習、升學、健康、行動、面對家人親友及環境挑戰,更多時候像常人一樣,長大後還加上工作、升遷、各種人際社交、理財、貸款、人權、愛情及婚姻等課題,且無處不伴隨刻板印象和歧視以及健康一天不如一天,又該如何自處與自救 ?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我們接受網路為大眾所帶來的便利性的同時,卻也模糊了真實及虛擬的界線,當作者雪莉‧特克在本書不斷用故事強調很多「真實」的人類對「虛擬」的科技產物和機器狗投入真感情可能是一場悲劇,但我卻認為,書裡的焦慮是源自我們對過去世界的理解,遠遠跟不上現代科技的快速變化,甚至超出掌控之外
每個人小時候都有一個鄉下的親戚,暑假時總有青山綠水的回憶。我的外婆家在新竹峨眉,是一個產東方美人茶、峨眉湖繞景的好地方,但那時的我並不懂得欣賞,每每和表哥表姊在那裏度過時光,都是整日蚊蟲多、廁所有土味、整晚蛙鳴蟬鳴叫不停的嘈雜聲的三寶印象。
疫情需要醫療人員與民眾共同努力,但是在疫情之外,卻還有無數疾病,醫學仍然無法解開,而我們這些像溺了水的孩子,還在等待醫療進步丟下一個救生圈來救援。
在一個凡事都講求隱私權的時代裡,作為一個身心障礙者,在群體裏都盡可能的隱藏自己和他人的差異,佯裝成和其他人一樣,但只要走在街上、吃飯時、做出任何行動時,最先引人注目的永遠是我,肢體障礙的朋友們(簡稱愛友),是不是連隱私的權利都沒有?
瀏覽各種網路新聞及影音視聽,多半是從醫生角度介紹的醫學知識、親友的醫療照護,從老師眼裡的特殊教育,政府大大的支票和社福單位的小小對抗,還有電影利用拍攝的題材賺取同情,那麼身障者自己的聲音在哪裡 ?可不可以有一天不用在書中鼓勵別人獲取掌聲,而現實中每天都過的如此悲傷 ?
在我們接受網路為大眾所帶來的便利性的同時,卻也模糊了真實及虛擬的界線,當作者雪莉‧特克在本書不斷用故事強調很多「真實」的人類對「虛擬」的科技產物和機器狗投入真感情可能是一場悲劇,但我卻認為,書裡的焦慮是源自我們對過去世界的理解,遠遠跟不上現代科技的快速變化,甚至超出掌控之外
每個人小時候都有一個鄉下的親戚,暑假時總有青山綠水的回憶。我的外婆家在新竹峨眉,是一個產東方美人茶、峨眉湖繞景的好地方,但那時的我並不懂得欣賞,每每和表哥表姊在那裏度過時光,都是整日蚊蟲多、廁所有土味、整晚蛙鳴蟬鳴叫不停的嘈雜聲的三寶印象。
疫情需要醫療人員與民眾共同努力,但是在疫情之外,卻還有無數疾病,醫學仍然無法解開,而我們這些像溺了水的孩子,還在等待醫療進步丟下一個救生圈來救援。
在一個凡事都講求隱私權的時代裡,作為一個身心障礙者,在群體裏都盡可能的隱藏自己和他人的差異,佯裝成和其他人一樣,但只要走在街上、吃飯時、做出任何行動時,最先引人注目的永遠是我,肢體障礙的朋友們(簡稱愛友),是不是連隱私的權利都沒有?
瀏覽各種網路新聞及影音視聽,多半是從醫生角度介紹的醫學知識、親友的醫療照護,從老師眼裡的特殊教育,政府大大的支票和社福單位的小小對抗,還有電影利用拍攝的題材賺取同情,那麼身障者自己的聲音在哪裡 ?可不可以有一天不用在書中鼓勵別人獲取掌聲,而現實中每天都過的如此悲傷 ?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最前沿的科技經常背負著更高效率的目標,然而,這是與人的創造與遊戲的本性背道而馳的。我們之所以需要那些工具去幫助我們更有效率地去完成某些事,是為了讓我們能更無效率地去沉浸地體會生命與我們真正熱愛的活動。自動戰鬥與自動巡路的網遊和手遊之荒謬就在於:它明白地展示了自己非遊戲的本性,它是一份痛苦的勞動。
Thumbnail
蘋果商品策略背後的商業價值是本文的關鍵,透過對 AI 裝置端執行、不同於其他競爭對手的佈局和對自身生成式 AI 架構的深度整合。鼓勵讀者不僅要知道怎麼做(know-how),還要了解為什麼這樣做(know-why),不斷挑戰現況。
Thumbnail
現在的人們對於AI的發展都有著很大的期待。文章提到了蘋果放棄汽車產業,而大陸又衝向電動車產業的情況。除了探討對消費者端的貢獻外,作者也提到了對AI的觀察和看法,以及對蘋果作為提供平臺者的期望。文章以蘋果和AI的關係為主軸,介紹了AI在消費者端的潛在收益和貢獻。
Thumbnail
人工智慧系統正在慢慢影響我們的生活,並在不同的產業和產品中得到應用。目前使用的系統大多是基於狹義人工智慧。狹義人工智慧與通用人工智慧有很大不同。 狹義人工智慧的創建是為了專注於特定任務,一個例子就是聊天機器人。
Thumbnail
隨著科技不斷進步,未來的世界將會有很多新玩意兒。你想像過自己駕駛無人汽車嗎?或是用手機就能治癒疾病?這些可能性都不是夢想,而是我們未來生活的一部分。
Thumbnail
科技是進步的動力,而非毀滅的元兇。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擔心科技對後代的影響。有人認為,手機、社交媒體等科技產品讓人沉迷其中,導致人際關係疏離,學習能力下降,甚至影響身心健康。然而,這種觀點過於片面,忽略了科技為人類帶來的巨大進步和便利。我堅信,科技並非洪水猛獸,而是推動
Thumbnail
說蘋果手機是經典的獨角獸代表一點也不為過,當年的iPhone可是手機市場裡劃時代的產物,當大家都在追求外在硬體的小巧輕,iPhone直接打破框架,設計出一款軟體為主硬體為輔的智慧型手機。 但是當獨角獸是孤獨的,不僅找不到同類,在被大眾認識擁戴前,其實也不能百分之百聲稱自己是獨角獸,有可能你只是一個尚
Thumbnail
從去年開始,AI 成為了顯學,無論是投資市場、工作習慣、生活環境,強 AI 已然成為無法分割的一環,我們不難預見,這樣的存在必然會如智慧型手機那般,普及全球,甚至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Thumbnail
前陣子蘋果傳出不造車了要專注投入AI領域掀起了很多的討論,有人拍手叫好認為早該如此有人認為小米都可以做到蘋果太遜啦… 個人認為蘋果放棄造車是好事,雖然說現在電動車的供應鏈已經滿完整的,我認為大多數供應鏈很難像蘋果的其他產品一樣任蘋果完全掌握,之前科技工作講有採訪前蘋果採購,採訪中大家可以很清楚知道
在接受科技過程一定要考慮人性, 如果不考慮人性的科技會被拋棄, 科技和人性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不斷地演化和變化。 科技和人性可以相互學習和改進, 以適應新的挑戰和機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最前沿的科技經常背負著更高效率的目標,然而,這是與人的創造與遊戲的本性背道而馳的。我們之所以需要那些工具去幫助我們更有效率地去完成某些事,是為了讓我們能更無效率地去沉浸地體會生命與我們真正熱愛的活動。自動戰鬥與自動巡路的網遊和手遊之荒謬就在於:它明白地展示了自己非遊戲的本性,它是一份痛苦的勞動。
Thumbnail
蘋果商品策略背後的商業價值是本文的關鍵,透過對 AI 裝置端執行、不同於其他競爭對手的佈局和對自身生成式 AI 架構的深度整合。鼓勵讀者不僅要知道怎麼做(know-how),還要了解為什麼這樣做(know-why),不斷挑戰現況。
Thumbnail
現在的人們對於AI的發展都有著很大的期待。文章提到了蘋果放棄汽車產業,而大陸又衝向電動車產業的情況。除了探討對消費者端的貢獻外,作者也提到了對AI的觀察和看法,以及對蘋果作為提供平臺者的期望。文章以蘋果和AI的關係為主軸,介紹了AI在消費者端的潛在收益和貢獻。
Thumbnail
人工智慧系統正在慢慢影響我們的生活,並在不同的產業和產品中得到應用。目前使用的系統大多是基於狹義人工智慧。狹義人工智慧與通用人工智慧有很大不同。 狹義人工智慧的創建是為了專注於特定任務,一個例子就是聊天機器人。
Thumbnail
隨著科技不斷進步,未來的世界將會有很多新玩意兒。你想像過自己駕駛無人汽車嗎?或是用手機就能治癒疾病?這些可能性都不是夢想,而是我們未來生活的一部分。
Thumbnail
科技是進步的動力,而非毀滅的元兇。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擔心科技對後代的影響。有人認為,手機、社交媒體等科技產品讓人沉迷其中,導致人際關係疏離,學習能力下降,甚至影響身心健康。然而,這種觀點過於片面,忽略了科技為人類帶來的巨大進步和便利。我堅信,科技並非洪水猛獸,而是推動
Thumbnail
說蘋果手機是經典的獨角獸代表一點也不為過,當年的iPhone可是手機市場裡劃時代的產物,當大家都在追求外在硬體的小巧輕,iPhone直接打破框架,設計出一款軟體為主硬體為輔的智慧型手機。 但是當獨角獸是孤獨的,不僅找不到同類,在被大眾認識擁戴前,其實也不能百分之百聲稱自己是獨角獸,有可能你只是一個尚
Thumbnail
從去年開始,AI 成為了顯學,無論是投資市場、工作習慣、生活環境,強 AI 已然成為無法分割的一環,我們不難預見,這樣的存在必然會如智慧型手機那般,普及全球,甚至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Thumbnail
前陣子蘋果傳出不造車了要專注投入AI領域掀起了很多的討論,有人拍手叫好認為早該如此有人認為小米都可以做到蘋果太遜啦… 個人認為蘋果放棄造車是好事,雖然說現在電動車的供應鏈已經滿完整的,我認為大多數供應鏈很難像蘋果的其他產品一樣任蘋果完全掌握,之前科技工作講有採訪前蘋果採購,採訪中大家可以很清楚知道
在接受科技過程一定要考慮人性, 如果不考慮人性的科技會被拋棄, 科技和人性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不斷地演化和變化。 科技和人性可以相互學習和改進, 以適應新的挑戰和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