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大家觀看的《The Social Dilemma》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剛看完 Netflix 上的《The Social Dilemma》(智能社會:進退兩難)。大家可以看一下。
不是說你想也知道片中會談哪些議題就不需要看,而是就算你都知道,但真實狀況其實比你想的更嚴重。更何況,其實你可能不如你自以為的那麼知道。
其中有位專家講的我覺得可以當結論:
我相信那些科技公司的人都不是壞人,有問題的是商業模式」。
當「你」就是商品、「你」成為廣告中的唯一主角、他們靠「你」來賺錢時,除了你會逐漸被他們掌控外,還會影響你身邊的人,甚至社會、國家,以及生存。到最後,科技已經不是來自於人性,而是人心。不是豪洨,我相信這幾年世界的變化,大家都看到了。在這樣下去,肯定只會更糟。
而且,我們科技業的人,更不能自瞞,反而更要多告訴大家,科技的初衷是什麼、科技之外還有什麼。
電腦科技最早被人類是為可以輔助生活、激發創造力,甚至促進自由、民主、人權的工具,隨著嬉皮年代的社會革命而改變了世界。關於這些古早年代的傳說,我推薦兩本書:《尋找新樂園》(From Counterculture to Cyberculture)、《黑客列傳 - 電腦革命俠客誌》( Hackers: Heroes of the Computer Revolution)。
看過書後,多少能明白些電腦科技與人類文明演進相輔相成的那段過往。譬如本片有帶到 Steve Jobs 談到電腦時那眼中閃耀光芒的歷史鏡頭,就會知道,曾經,電腦科技在人類的心目中,有多明燦的想像。
但現在卻變成了負面、黑暗、破壞世界、妨礙人類發展的代名詞。
所以,現代文明發展真能不倚靠電腦科技?AI 就都不重要?該反對機器學習?
當然不是。可真要問我該怎麼拿捏,我一時也沒有定論,就連片中多位專家都只能搔頭。不過,他們倒是在片尾提供了一些建議,譬如,就算你要看 youtube,好歹自己搜尋、發掘,而不要都看推薦,因為這樣你就等於在反饋他們演算法成果,何必呢?
使用者不是商品
使用科技,不代表要讓自己被科技掌控
最後最最重要的,不要再講我小咖個資不重要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9會員
238內容數
2015 年夏末,台灣最知名的披頭四達人馬世芳連續第三年帶團去英國,走訪披頭四相關景點,可謂道道地地難得的搖滾樂進香團。我看了兩年,也盼了兩年,終於在這年初下定決心去報名,圓我身為披頭四粉絲的一個大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小白的窩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做為電影,《飛越杜鵑窩》經典程度固然不在話下,「杜鵑窩」甚至從此成為家喻戶曉的精神病院代名詞。我把握住 2018 年金馬影展重映機會,至今依然回味無窮。 不過其原著 - 肯・凱西 (Ken Kesey) 的同名小說 - 可能就不是那麼多人知道了。書是 1962 年出版,而電影是 1975 年才上映
年輕時溫馴 (膽小) 又良善 (無知),甚麼荒唐沒碰過 (真的都沒碰過),頂多書唸太爛被當掉。於是只好臨老來假掰,多找些荒唐歪冊來讀,沒吃過豬肉也要看過豬走路,然後腦補自己也走歪。
今年讀了 85 本書,跟去年差不多。其中我最愛的小說類有 30 本,音樂相關 20 本,兩者加起來就超過一半。最後選出今年最愛 Top 10 如下,不分排名,以閱讀完成日為序。
《失戀排行榜》中的 Jack Black 什麼東西都要有 Top 5,那就來看 Apple Music 統計我今年最常聽的專輯 Top 5。 冠軍當然是曾雅君啦,雖然這是去年出的唱片,但今年中才開始聽,然後一發不可收拾,今年最愛實至名歸。
《Soul / 靈魂急轉彎》以爵士樂為主題,這太屌了,才剛開場就秒嗨。只是隨著劇情進入主軸,始明白音樂只是用來包裝背後精神的素材,於是似乎漸漸懂了什麼,活著才是重點,生命需要時時刻刻去體驗。
R.I.P. Leslie West (1945 - 2020),Mountain 的吉他手。 〈For Yasgur's Farm〉是我的愛歌,每次聽到就會腦補那個 Woodstock 的時代精神,那個相信愛與和平能改變世界的還有夢的六〇年代。今天肯定要無限重播這首歌了。
做為電影,《飛越杜鵑窩》經典程度固然不在話下,「杜鵑窩」甚至從此成為家喻戶曉的精神病院代名詞。我把握住 2018 年金馬影展重映機會,至今依然回味無窮。 不過其原著 - 肯・凱西 (Ken Kesey) 的同名小說 - 可能就不是那麼多人知道了。書是 1962 年出版,而電影是 1975 年才上映
年輕時溫馴 (膽小) 又良善 (無知),甚麼荒唐沒碰過 (真的都沒碰過),頂多書唸太爛被當掉。於是只好臨老來假掰,多找些荒唐歪冊來讀,沒吃過豬肉也要看過豬走路,然後腦補自己也走歪。
今年讀了 85 本書,跟去年差不多。其中我最愛的小說類有 30 本,音樂相關 20 本,兩者加起來就超過一半。最後選出今年最愛 Top 10 如下,不分排名,以閱讀完成日為序。
《失戀排行榜》中的 Jack Black 什麼東西都要有 Top 5,那就來看 Apple Music 統計我今年最常聽的專輯 Top 5。 冠軍當然是曾雅君啦,雖然這是去年出的唱片,但今年中才開始聽,然後一發不可收拾,今年最愛實至名歸。
《Soul / 靈魂急轉彎》以爵士樂為主題,這太屌了,才剛開場就秒嗨。只是隨著劇情進入主軸,始明白音樂只是用來包裝背後精神的素材,於是似乎漸漸懂了什麼,活著才是重點,生命需要時時刻刻去體驗。
R.I.P. Leslie West (1945 - 2020),Mountain 的吉他手。 〈For Yasgur's Farm〉是我的愛歌,每次聽到就會腦補那個 Woodstock 的時代精神,那個相信愛與和平能改變世界的還有夢的六〇年代。今天肯定要無限重播這首歌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最前沿的科技經常背負著更高效率的目標,然而,這是與人的創造與遊戲的本性背道而馳的。我們之所以需要那些工具去幫助我們更有效率地去完成某些事,是為了讓我們能更無效率地去沉浸地體會生命與我們真正熱愛的活動。自動戰鬥與自動巡路的網遊和手遊之荒謬就在於:它明白地展示了自己非遊戲的本性,它是一份痛苦的勞動。
  我們並非商品的使用者,我們才是商品。社群軟體將我們提供的資料與源源不斷的注意力整理販售給想精準投放廣告的業主、金融app則將我們送出去的每一筆訂單賣給做市商,他們從中賺取差額並掌握散戶動向。我們不僅成了科技工具的零件、還成了被打造的對象。企業用他們帶有魔法般科技之手,將我們變成對其有價值的東西。
Thumbnail
科技是進步的動力,而非毀滅的元兇。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擔心科技對後代的影響。有人認為,手機、社交媒體等科技產品讓人沉迷其中,導致人際關係疏離,學習能力下降,甚至影響身心健康。然而,這種觀點過於片面,忽略了科技為人類帶來的巨大進步和便利。我堅信,科技並非洪水猛獸,而是推動
Thumbnail
在《科技大歷史(上):不想超級焦慮和迷惘,就要懂科技趨勢的底層邏輯》中,我們深入探討了科技進程對人類社會的深遠影響。了解科技的底層邏輯是降低個人焦慮的關鍵,透過回顧人類與科技的共同歷程,我們得以結合科技與人文思維,洞悉科技如何形塑我們的生活和文明。掌握溝通和人文素養成為在AI時代保持人性的關鍵。
人們總是期盼科技帶來的創新,說到底是人在心理上對於現行做法想要改變,或是挑戰既有威權的心理投射。 千萬別忘了,在ChatGPT與AI的年代,人要能不被取代,創造資料庫中找尋不到觀點以及同理心,凌駕AI產生新價值。
Thumbnail
從去年開始,AI 成為了顯學,無論是投資市場、工作習慣、生活環境,強 AI 已然成為無法分割的一環,我們不難預見,這樣的存在必然會如智慧型手機那般,普及全球,甚至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Thumbnail
社群媒體對人們的負面影響與操縱已成為矽谷巨頭公司前骨幹成員討論的焦點。透過這些平臺,使用者的時間與個人資料被轉化成商品販售給廠商,因此社群媒體平臺為了獲取更多商業利益,不惜一切手段搶佔使用者的注意力。此外,社群媒體的出現導致了青少年的自殺率上升,讓人更脆弱、焦慮、憂鬱。同時,社群媒體還無形中建立同溫層,讓人無法接受外面的世界,更容易被操縱。這些市場行為和效應不僅對個人,甚至可能對國家和世界產生深遠的影響。
Thumbnail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差的時代。狄更斯在雙城記中這麼說。 這句話完全符合現在的經濟狀況,對人工智慧來說經濟最好,對傳統產業來說經濟最差,在資本的催化下,只要是做尖端科技,都會受到資本的吹捧與追逐,似乎未來已經來到,而過去呢?是不是該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中呢? 資本是如此殘酷,每年都會淘汰不
Thumbnail
關於這本書,我認為...... 《深度數位大掃除》是一本出乎意料的優質好書。 自從社群媒體、大數據、人工智慧等陸續問世,對於科技如何快速進展,進而滲透人類生活的相關研究已屢見不鮮。原以為這類主題大概是敘述科技對人類生理、心理的負面影響,並提供一些老生常談的方法來杜絕。 但這本書卻提供另一個
在接受科技過程一定要考慮人性, 如果不考慮人性的科技會被拋棄, 科技和人性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不斷地演化和變化。 科技和人性可以相互學習和改進, 以適應新的挑戰和機會。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最前沿的科技經常背負著更高效率的目標,然而,這是與人的創造與遊戲的本性背道而馳的。我們之所以需要那些工具去幫助我們更有效率地去完成某些事,是為了讓我們能更無效率地去沉浸地體會生命與我們真正熱愛的活動。自動戰鬥與自動巡路的網遊和手遊之荒謬就在於:它明白地展示了自己非遊戲的本性,它是一份痛苦的勞動。
  我們並非商品的使用者,我們才是商品。社群軟體將我們提供的資料與源源不斷的注意力整理販售給想精準投放廣告的業主、金融app則將我們送出去的每一筆訂單賣給做市商,他們從中賺取差額並掌握散戶動向。我們不僅成了科技工具的零件、還成了被打造的對象。企業用他們帶有魔法般科技之手,將我們變成對其有價值的東西。
Thumbnail
科技是進步的動力,而非毀滅的元兇。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擔心科技對後代的影響。有人認為,手機、社交媒體等科技產品讓人沉迷其中,導致人際關係疏離,學習能力下降,甚至影響身心健康。然而,這種觀點過於片面,忽略了科技為人類帶來的巨大進步和便利。我堅信,科技並非洪水猛獸,而是推動
Thumbnail
在《科技大歷史(上):不想超級焦慮和迷惘,就要懂科技趨勢的底層邏輯》中,我們深入探討了科技進程對人類社會的深遠影響。了解科技的底層邏輯是降低個人焦慮的關鍵,透過回顧人類與科技的共同歷程,我們得以結合科技與人文思維,洞悉科技如何形塑我們的生活和文明。掌握溝通和人文素養成為在AI時代保持人性的關鍵。
人們總是期盼科技帶來的創新,說到底是人在心理上對於現行做法想要改變,或是挑戰既有威權的心理投射。 千萬別忘了,在ChatGPT與AI的年代,人要能不被取代,創造資料庫中找尋不到觀點以及同理心,凌駕AI產生新價值。
Thumbnail
從去年開始,AI 成為了顯學,無論是投資市場、工作習慣、生活環境,強 AI 已然成為無法分割的一環,我們不難預見,這樣的存在必然會如智慧型手機那般,普及全球,甚至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Thumbnail
社群媒體對人們的負面影響與操縱已成為矽谷巨頭公司前骨幹成員討論的焦點。透過這些平臺,使用者的時間與個人資料被轉化成商品販售給廠商,因此社群媒體平臺為了獲取更多商業利益,不惜一切手段搶佔使用者的注意力。此外,社群媒體的出現導致了青少年的自殺率上升,讓人更脆弱、焦慮、憂鬱。同時,社群媒體還無形中建立同溫層,讓人無法接受外面的世界,更容易被操縱。這些市場行為和效應不僅對個人,甚至可能對國家和世界產生深遠的影響。
Thumbnail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差的時代。狄更斯在雙城記中這麼說。 這句話完全符合現在的經濟狀況,對人工智慧來說經濟最好,對傳統產業來說經濟最差,在資本的催化下,只要是做尖端科技,都會受到資本的吹捧與追逐,似乎未來已經來到,而過去呢?是不是該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中呢? 資本是如此殘酷,每年都會淘汰不
Thumbnail
關於這本書,我認為...... 《深度數位大掃除》是一本出乎意料的優質好書。 自從社群媒體、大數據、人工智慧等陸續問世,對於科技如何快速進展,進而滲透人類生活的相關研究已屢見不鮮。原以為這類主題大概是敘述科技對人類生理、心理的負面影響,並提供一些老生常談的方法來杜絕。 但這本書卻提供另一個
在接受科技過程一定要考慮人性, 如果不考慮人性的科技會被拋棄, 科技和人性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不斷地演化和變化。 科技和人性可以相互學習和改進, 以適應新的挑戰和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