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男人與他的海》,溫柔、詩意、壯觀、動人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因為很喜歡黑糖導演的《一首搖滾上月球》,所以當聽說他的新計畫《男人與他的海》正在募資時,我立刻就贊助下去,等將來片子上映時可以直接持兌換卷去戲院看。後來募資順利、片子殺青、檔期排定,卻不巧因為疫情而延宕整年,終得在今年四月上映。想想這一年過得也蠻快的,所以我把握清明假期趕緊觀賞。
黑糖導演很會用影像說故事,在本片開頭及結尾就能感受到這種風格的力量。
片子肇始於鯨魚在海面上翻滾嬉戲、以鰭拍水,彷彿在跟久違的觀眾打招呼。這是從空中取景的鏡頭,不過本片一大看點是劇中主角金磊所拍攝的水下畫面。他甚至曾因為太靠近鯨魚而不慎遭鰭橫掃雙腿,受傷休養了兩個多禮拜,仍忘情不了鯨與海而在尚未完全康復時回歸工作,繼續下水拍攝。
結尾則是從另一位主角,海洋文學家廖鴻基,閒憩於森林中開始,畫面緩緩向右移動,直至海岸、淺灘、近海,及至深藍海上,然後收場。就像他說過「若是習慣背對著海,海岸線就成為島嶼的終點和疆界;若是轉過身面對海 ,海岸線將轉而為島國社會向海延伸及發展的起點」,黑糖用鏡頭闡述了這個意象,帶著觀眾面對海洋,無聲勝過有聲的感動時刻。
其實也不是全然無聲,趁著詩意般鏡頭移動時於背景浮現的是林生祥做的歌曲〈漂島〉。生祥因此片配樂入圍了去年金馬獎,所以這也是我看片重點。他這片配樂會讓我想起《野蓮出庄》專輯中的〈對面烏〉,有種能勾懸思緒的淡淡愁意。
除了對海洋的愛戀與關懷,本片的主旋律其實是「親情」。兩位主角的孩子都不太能理解父親頻頻流連海上而忘卻返家的動機,因此男人在夢想熱情和家庭親情之間的拉扯取捨,就是黑糖欲營造的戲劇化部分。這又讓我們想到《一首搖滾上月球》中男性在家庭身份上的矛盾與溫柔,這類主題我想黑糖應該會有興趣繼續探討,畢竟他現在才成為一個小女孩的父親不很久。
前陣子台北新光三越有舉辦一場國際攝影展「影像記憶體」(此刻應該到了台中),我去參觀過,其中有包含數幅金磊的鯨豚巨照,也有因攝影集《風起臺灣》而受人喜愛的日本知名攝影師小林賢伍的作品。小林賢伍曾先受邀看過《男人與他的海》,看完更大力推薦:「請一定要看台灣之光!」
之前讀過另一本廖鴻基的書,《十六歲的海洋課》。當時我曾寫了一首詩:
四面環海婆娑之島,是我們的家鄉
選擇以陸地邊緣當起點,出外的路是無界無疆
把海岸線目為終點,格局就是封閉內向
邊陲或門面,只待轉身望
莫讓消波塊僵固了軟界,把自己鎖閉於人造之牆
黑潮暖暖生命繁繁,海洋文化只剩海鮮文化怎這樣
鯨豚百態嬌媚靈狎,如今卻在餐桌上論斤兩
是翻車是曼波,名字再美也遮不住商業醜狀
漁業海運觀光業,該保護的要保育,該發展的要發想
換個念頭,情義待海,那片蔚藍終會回報我們以富強
在陸上想像海洋,不如在海上近身徜徉
東西南北四通八達,何必只做西邊想
陸地思維已過去,海洋思維待發光
四面環海婆娑之島,是我們的家鄉
今日看完《男人與他的海》,再引我海洋遐想。找個機會跟隨廖大哥去賞鯨吧,順便拿書給他簽名 XD
PS. 因為有贊助,所以片尾字幕有我的小名出現唷,虛榮的咧!喔對了,今天去看的場次加我只有四人,很可惜。這片真的很好看,出場時會讓你有心靈被洗滌的療癒感。希望大家多多捧場!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9會員
237內容數
2015 年夏末,台灣最知名的披頭四達人馬世芳連續第三年帶團去英國,走訪披頭四相關景點,可謂道道地地難得的搖滾樂進香團。我看了兩年,也盼了兩年,終於在這年初下定決心去報名,圓我身為披頭四粉絲的一個大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小白的窩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如果楊導確有意讓魔幻 > 現實,那若用歷史或貼近原著的角度去評判此劇,就顯得有點無謂。
她心裡在納悶,他們是不是一生下來就帶著毀滅的種籽,他們可以靠哄靠騙逃過一時,卻絕對無法迴避毀滅的下場。酒精、毒品和監獄。爵士樂手並非英年早逝,而只是衰老得比較快。在她唱過的歌裡,她已經活了一千年,歌中唱的是飽經滄桑的女人和她們愛的男人。
曾有評者論此書:「極富詩意,可媲美《尤利西斯》。」 我原本就計劃今年來挑戰《尤利西斯》,但沒打算要讓這本《火山下》暖身欸。事實上,我之前根本不識此書,緣起於年初看了另一本書《文豪們的私房酒單》,其中就用了數頁篇幅介紹 Malcolm Lowry 的《火山下》,是本鎮日泡在梅斯卡爾酒 ...
剛看完 Netflix 上的《The Social Dilemma》(智能社會:進退兩難)。大家可以看一下。 不是說你想也知道片中會談哪些議題就不需要看,而是就算你都知道,但真實狀況其實比你想的更嚴重。更何況,其實你可能不如你自以為的那麼知道。
做為電影,《飛越杜鵑窩》經典程度固然不在話下,「杜鵑窩」甚至從此成為家喻戶曉的精神病院代名詞。我把握住 2018 年金馬影展重映機會,至今依然回味無窮。 不過其原著 - 肯・凱西 (Ken Kesey) 的同名小說 - 可能就不是那麼多人知道了。書是 1962 年出版,而電影是 1975 年才上映
年輕時溫馴 (膽小) 又良善 (無知),甚麼荒唐沒碰過 (真的都沒碰過),頂多書唸太爛被當掉。於是只好臨老來假掰,多找些荒唐歪冊來讀,沒吃過豬肉也要看過豬走路,然後腦補自己也走歪。
如果楊導確有意讓魔幻 > 現實,那若用歷史或貼近原著的角度去評判此劇,就顯得有點無謂。
她心裡在納悶,他們是不是一生下來就帶著毀滅的種籽,他們可以靠哄靠騙逃過一時,卻絕對無法迴避毀滅的下場。酒精、毒品和監獄。爵士樂手並非英年早逝,而只是衰老得比較快。在她唱過的歌裡,她已經活了一千年,歌中唱的是飽經滄桑的女人和她們愛的男人。
曾有評者論此書:「極富詩意,可媲美《尤利西斯》。」 我原本就計劃今年來挑戰《尤利西斯》,但沒打算要讓這本《火山下》暖身欸。事實上,我之前根本不識此書,緣起於年初看了另一本書《文豪們的私房酒單》,其中就用了數頁篇幅介紹 Malcolm Lowry 的《火山下》,是本鎮日泡在梅斯卡爾酒 ...
剛看完 Netflix 上的《The Social Dilemma》(智能社會:進退兩難)。大家可以看一下。 不是說你想也知道片中會談哪些議題就不需要看,而是就算你都知道,但真實狀況其實比你想的更嚴重。更何況,其實你可能不如你自以為的那麼知道。
做為電影,《飛越杜鵑窩》經典程度固然不在話下,「杜鵑窩」甚至從此成為家喻戶曉的精神病院代名詞。我把握住 2018 年金馬影展重映機會,至今依然回味無窮。 不過其原著 - 肯・凱西 (Ken Kesey) 的同名小說 - 可能就不是那麼多人知道了。書是 1962 年出版,而電影是 1975 年才上映
年輕時溫馴 (膽小) 又良善 (無知),甚麼荒唐沒碰過 (真的都沒碰過),頂多書唸太爛被當掉。於是只好臨老來假掰,多找些荒唐歪冊來讀,沒吃過豬肉也要看過豬走路,然後腦補自己也走歪。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有天意外晨起,怔怔然地拖著濕重的步伐,游走到尚未開燈的客廳沙發前,窗欄外的淡藍色天光讓我像極了一尾池底的魚。而這尾悠晃過三十載的魚,仍記得十三歲時的天真與自由嗎?我想起那部當年看過,依然在心底某處閃爍搖擺的電影──《熱帶魚》。
Thumbnail
鯨魚因為生命力頑強、聰明、善良、專一,經常被用來形容堅貞的愛情,當鯨魚死後,龐大身軀會沉入海底,在緩緩下沉、分解的過程中,能滋養無數的海洋生物和微生物,也能供給養分給海床生態,被稱為『一鯨落,萬物生』,今日筆者分享五首以鯨為名的歌曲
“他的电影不会专门为你提供什么剧情,也没什么宏大的主题,有的只是原始、炽热的情绪。它们如波浪一般,不断朝你涌来。可能会有人觉得这些波浪非常无趣,但那还是因为你原本就有着错误的期待,期待这些情绪的波浪,必须要各有各的不同,好像在说不然的话,它们就不该在一部电影里存在一样。” ----美国著名
Thumbnail
這次在春季開播的月9劇場《海的起源(海のはじまり)》集結《silent》製作團隊將會為我們帶來什麼樣的作品呢?就和紅心一起看下去吧~ 「人,是什麼時候成為父母的?」《silent》原班人馬再度合作,帶來全新原創故事《海的起源(暫譯名)》,透過親子之間的連結傳達愛的故事。
Thumbnail
《海上鋼琴師》的敘事語調、分鏡、時空折疊手法、和光影流轉的韻律,無不顯現這部作品的「詩之心」。一向對攝影極是考究的托納多雷,其影像佈局下,既有排山倒海的磅礡壯闊,又有回身餘裕的詩之溫柔。尤其,時時讓我們感受到那份舊時代的優雅。
Thumbnail
這是一篇談及韓國電影《薄荷糖》觀後感的文章,內容跨越了1979年至1999年的韓國社會變遷,著重描述主角金英浩的人生感悟和自我抉擇。此外,作者還提及了對相關電影和社會現象的聯想和反思。文章內容豐富,觀點獨特。
Thumbnail
《海鷗》是一部很不「主流」敍事的電影,主角「演員」何一唱和「作家」周迅生更像從小說中走出來講故事,不過電影抽走了小說中讓我們可以理解角色心路歷程的第一身敍述。而換言之,在整個觀影過程中,作為「第三者」、扮演觀眾的我們可以變成「演員」也可以變成「作家」,思考角色的動機。
Thumbnail
在瀨戶內海島嶼上,高中生曉海和櫂機緣巧合下相遇。曉海的父親住進情人家裡,留下曉海照顧抑鬱寡歡的母親;櫂的母親為了追求戀情來到這裡,在不同的男人之間徘徊。兩個家庭的「不正常」在保守的島上迅速傳開,流言蜚語卻讓曉海和櫂更加靠近。世界上善與惡、好與壞的分界線也越加不明。 只能從手牌裡選擇最不想放棄的東西。
Thumbnail
《海歸線》是一個有關於發展與傳承的故事。男主角洋介是個待在故鄉準備重考大學的少年。繼承了祭祀「海人之卵」神社的他,夾在堅守傳統的祖父和推動觀光開發的父親之間,搖擺不定。最終,父與子之間、財團與鄉親之間、利益與傳統之間的衝突越演越烈,演變成一場不可收拾的騷動。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金門小漁村的成長經歷,從父親捕魚的辛苦到自己的奮鬥與家庭生活。文章流暢自然,充滿感情,值得一讀。
Thumbnail
有天意外晨起,怔怔然地拖著濕重的步伐,游走到尚未開燈的客廳沙發前,窗欄外的淡藍色天光讓我像極了一尾池底的魚。而這尾悠晃過三十載的魚,仍記得十三歲時的天真與自由嗎?我想起那部當年看過,依然在心底某處閃爍搖擺的電影──《熱帶魚》。
Thumbnail
鯨魚因為生命力頑強、聰明、善良、專一,經常被用來形容堅貞的愛情,當鯨魚死後,龐大身軀會沉入海底,在緩緩下沉、分解的過程中,能滋養無數的海洋生物和微生物,也能供給養分給海床生態,被稱為『一鯨落,萬物生』,今日筆者分享五首以鯨為名的歌曲
“他的电影不会专门为你提供什么剧情,也没什么宏大的主题,有的只是原始、炽热的情绪。它们如波浪一般,不断朝你涌来。可能会有人觉得这些波浪非常无趣,但那还是因为你原本就有着错误的期待,期待这些情绪的波浪,必须要各有各的不同,好像在说不然的话,它们就不该在一部电影里存在一样。” ----美国著名
Thumbnail
這次在春季開播的月9劇場《海的起源(海のはじまり)》集結《silent》製作團隊將會為我們帶來什麼樣的作品呢?就和紅心一起看下去吧~ 「人,是什麼時候成為父母的?」《silent》原班人馬再度合作,帶來全新原創故事《海的起源(暫譯名)》,透過親子之間的連結傳達愛的故事。
Thumbnail
《海上鋼琴師》的敘事語調、分鏡、時空折疊手法、和光影流轉的韻律,無不顯現這部作品的「詩之心」。一向對攝影極是考究的托納多雷,其影像佈局下,既有排山倒海的磅礡壯闊,又有回身餘裕的詩之溫柔。尤其,時時讓我們感受到那份舊時代的優雅。
Thumbnail
這是一篇談及韓國電影《薄荷糖》觀後感的文章,內容跨越了1979年至1999年的韓國社會變遷,著重描述主角金英浩的人生感悟和自我抉擇。此外,作者還提及了對相關電影和社會現象的聯想和反思。文章內容豐富,觀點獨特。
Thumbnail
《海鷗》是一部很不「主流」敍事的電影,主角「演員」何一唱和「作家」周迅生更像從小說中走出來講故事,不過電影抽走了小說中讓我們可以理解角色心路歷程的第一身敍述。而換言之,在整個觀影過程中,作為「第三者」、扮演觀眾的我們可以變成「演員」也可以變成「作家」,思考角色的動機。
Thumbnail
在瀨戶內海島嶼上,高中生曉海和櫂機緣巧合下相遇。曉海的父親住進情人家裡,留下曉海照顧抑鬱寡歡的母親;櫂的母親為了追求戀情來到這裡,在不同的男人之間徘徊。兩個家庭的「不正常」在保守的島上迅速傳開,流言蜚語卻讓曉海和櫂更加靠近。世界上善與惡、好與壞的分界線也越加不明。 只能從手牌裡選擇最不想放棄的東西。
Thumbnail
《海歸線》是一個有關於發展與傳承的故事。男主角洋介是個待在故鄉準備重考大學的少年。繼承了祭祀「海人之卵」神社的他,夾在堅守傳統的祖父和推動觀光開發的父親之間,搖擺不定。最終,父與子之間、財團與鄉親之間、利益與傳統之間的衝突越演越烈,演變成一場不可收拾的騷動。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金門小漁村的成長經歷,從父親捕魚的辛苦到自己的奮鬥與家庭生活。文章流暢自然,充滿感情,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