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X檔案Parasite: X-files @ 駁二大義區C7當代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pier2art/)
此寄生非彼寄生。《寄生:X檔案》所謂的寄生,並非單指生物學上的寄生,同時也包含共生:互利共生、片利共生、片害共生。人類是群居的動物,人類不能沒有其他人類,必須依靠其他人類生存,卻也受其他人類干擾、傷害。人類分享體溫相濡以沫,也彼此餵食砒霜酖酒。
五位參展藝術家,分別以其作品銓釋他們心目中的寄生。
氫酸鉀作品《寄生物圖鑑》生物似乎遭機器寄生,看似內臟骨骼,卻又像是齒輪油管等機械機構。(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pier2art/)
氫酸鉀的作品《寄生物圖鑑》,以海獸胃線蟲(Anisakis spp.)生活史:成蟲附於海洋哺乳類的胃或腸道黏膜,產卵在消化道隨糞便至海中→卵在海中發育為2、3期幼蟲,被海洋甲殼類攝食進入體內→海洋甲殼類動物被魚類或是烏賊攝食進入體內,幼蟲侵入體腔或是肌肉內→海洋哺乳類攝食魚或烏賊,幼蟲會在哺乳類消化道發育為成蟲,成蟲附於海洋哺乳類的消化道,交配產卵,隨糞便排至海中......如此循環不已的迴圈為基底,創作不同時期宿主,也就是整個食物鏈的圖像,將圖像收藏在標本罐中,彷若精心收藏的生物標本系列,然而,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鯨不是鯨,魚不是魚,而是由或是機械機構、或是昆蟲、甲殼類外骨骼結合於哺乳類、魚類的骨骼或形象,結構精緻,華麗迷幻又張狂。
王連晟作品《閱讀計畫》23架翻書機器人,一如我們的國小教育,平均每班23位小朋友。(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pier2art/)
王連晟作品《閱讀計畫》架了23架書架,當參觀者靠近,書架的書燈便整齊劃一的亮了起來,書架發出童聲,整齊劃一地朗讀課文,整齊劃一地翻動書本,連書本內容也是整齊劃一的。明明是23架書架,整齊畫一得猶如只有1個。
23架書架,暗示現在臺灣國小平均每班有23個小朋友,統一地使用通過國家審定的課本,整齊地朗讀,整齊地學習,整齊地彷佛23個小朋友只長了1個腦袋,而不是每個人擁有各自的腦袋。如此整齊是老師要求的,是教育部要求的,是國家要求的。孩子有如培養皿,整齊的思想寄生其中。
影一製作所作品《電影返校》剪輯3段影音,或是同時播放,或是先後播放,播放時序影響觀者對事件的理解。(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pier2art/)
影一製作所是《返校》電影版的製作團隊,此次展區最寬闊的,就屬這個團隊的作品《電影返校》,它大致分為3個區塊:第一個區塊是以忌中走廊為背景,左右落地忌中布條的中央,巨大的軍警制服怪物兀自矗立,俯視一座老式電話。當你拿起話筒、聽著電話傳來精神喊話/威脅恫嚇,轉身擡頭一看、便發現,軍警制服怪物的臉是一面鏡子,當你仰望怪物,怪物鏡中的你也俯視自己。這真是很妙的設計,是威權壓迫我們,思想強行植入/寄生?或是我們審查自己,容任寄生思想存在?亦或是我們成就了威權,需要強勢思想寄生,一如電影《星際奇兵/Stargate》中的Goa'uld?
第二區是教室,3面牆分別是3面布幕,輪流播放著3個電影中的經典片段「你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刑求、自殺。當它的播放時序改變時,出現了奇妙的自己反駁辯證。原本電影之中,必須想起來,才能彌補、才能原諒、才能放下。然而在展場裡,隨著觀看的次序改變,你將發現,你我其實都是那麼渺小與無能為力,忘記或許是最好的方法,想起來未必是明智之舉。
第三段則是布袋戲偶的裝置藝術作品。布袋戲偶殺死布袋戲偶,或是槍殺,或是吊死。布袋戲偶是手偶,需要有人操控才會活動。殺人與被殺,都是受控於不可見的那隻手,都是身不由己。
黃贊倫作品《神柱》由主機板、記憶體、晶片及網路線組成一座座需仰望的神殿。(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pier2art/)
黃贊倫有兩件作品參展。作品《神柱》,過道一左一右兩根高柱,柱頂各有一座神殿,參觀者必須擡頭仰望。神殿是由主機板、晶片、音效卡等3C零件構成。在這個作品中,3C網路是現代之神的意象顯而易見,現代人不能沒有3C,倚賴、崇拜甚至敬畏3C。
兩座神殿以電線/電纜/網路線/光纖交纏互連,又分別連接另一座完全懸於空中的神殿。接地的神殿與懸空的神殿以巨大電纜相連,讓人想起漫畫《銃夢》裡的耶路(廢鐵鎮的本名)與撒雷姆(「撒冷」的日式發音)。
黃贊倫作品《不滅》相片中的人輪流吹滅燭光。(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pier2art/)
黃贊倫另一件參展作品為《不滅》,3塊螢幕、3張人像,人像前各有1支「LED蠟燭」,「相片」裡的人輪流吹熄正前方的「蠟燭」,當燭火熄滅,相片裡的人也瞬間反黑,然而蠟燭與人像都會再度亮起、不會真正熄滅。
黃贊倫的兩件作品看似彼此獨立,卻又隱隱相關相涉。《不滅》的影中人似乎正在對《神柱》的神殿進行某種崇拜儀式,周而復始、鍥而不捨、堅定不渝。而調控《不滅》中「燭光」與人像明滅節奏的正是3C產品。
莊志維作品《感染系列:共棲》地瓜雖然被燈管穿過,卻仍發芽生長。(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pier2art/)
莊志維作品《感染系列:共棲》,成排地瓜遭環扣鎖在牆上,又被1根細長燈管由中穿過,燈光通著電,發出亮晃晃的白光。燈管刺穿地瓜,雖然造成傷害,顯然並不致命,地瓜依然發了芽。就像某些病毒,感染細胞之後,便潛入細胞核,嵌入染色體中,與細胞共存。
如此共存,難說互利、片利,也難說有害,更像是微妙的恐怖平衡。有些地瓜養分化成枝芽,塊根萎縮,環扣無法鎖緊,卻因燈管而仍舊卡在牆上;不知何時,地瓜的養分將被枝芽耗盡,失去支撐固定能力,燈管終於脫落摔碎。
影一製作所作品《電影返校》裡的軍警制服怪物,似乎正監視著王連晟作品《閱讀計畫》的教育現場。(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pier2art/)
5位參展人的作品著實可觀,而策展人的策展、布展方式尤其巧妙,作品與作品相涉相侵,豐富了每件參展作品的言外之意。
一進門,即是氫酸鉀作品《寄生物圖鑑》,它同時是《寄生:X檔案》海報主要意象的來源:結合人類、甲蟲與機械的生物,不知是人類寄生機器、寄生大自然,或是遭機器與甲蟲寄生。《寄生物圖鑑》左側是黃贊倫作品《神柱》《不滅》,似乎暗示了人類遭機械寄生,而《寄生物圖鑑》右側則是王連晟作品《閱讀計畫》,又像是人類刻意與機械結合,以期達整齊劃一境界。
《寄生:X檔案》的建議參觀方向,是由《寄生物圖鑑》右側進入,順時鐘欣賞展品。《閱讀計畫》的後方即是影一製作所作品《電影返校》展區,彼此僅以黑紗相隔,軍警制服怪物似乎是監視著兒童接受整齊畫一的教育、控制機械讀書裝置的幕後黑手。脫離《電影返校》展區,即進入黃贊倫作品《神柱》。脫離威權時代,迎向網路時代,過去受威權脅迫,今日網路成癮,過去言談受監控不能說真相只能沉默,如今資訊爆炸選擇困難虛實難辨......我們的心更自由了嗎?
離開黃贊倫《神柱》《不滅》展區上到2樓,即進入莊志維作品《感染系列:共棲》展區。《神柱》是智人/裸猿這種生物自願受3C產品無機物入侵,而《感染系列:共棲》則是無機的燈管穿刺生機盎然的地瓜;《不滅》的燈光亮了又滅,無限循環、永劫輪迴,而《感染系列:共棲》燈管永遠長明。
與《感染系列:共棲》一牆之隔的是氫酸鉀《寄生物圖鑑》的手稿展。明明還在2樓,欣賞最後1個展區,卻像是回到了推門進來的剎那,對照著《寄生物圖鑑》所繪偽海獸胃線蟲的生活史,無限迴圈,周而復始,寄生與被寄生彼此相依,構成默比烏斯環。手稿展的展區採用感應燈,必須有人靠近、才會亮起,又對照者一牆之隔《感染系列:共棲》的長明燈,與1樓《不滅》的周期性明滅。在無窗全黑的室內,光線入侵的方式與周期各樣各式,就像兩種生物互涉的樣態多變,互利共生、片利共生、片害共生,與,寄生。
----------
展期|2020.9.26–2021.4.11
地點|駁二大義區C7當代館
官網|https://pier2.org/exhibition/info/852/
策展單位|駁二當代館
策展人|張珮瑜
參展單位|氫酸鉀、王連晟、影一製作所、黃贊倫、莊志維
主辦單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駁二藝術特區
協辦單位|大象藝術、文化部、雙影創藝有限公司、藝術銀行
特別感謝|廖運志博士(國家海洋研究院)
媒體協力|秋刀魚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14會員
212內容數
最近看了哪些戲?參觀了哪些展覽?分享你的想法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深受集體主義的影響,亞洲的小朋友被視為家庭的榮譽,肩負著重責大任,然而這樣的社會期望,時常導致社交壓力和自我認同的喪失,許多具有不同特質的小孩,可能因為害怕失敗或無法達到父母和教師的期望,產生了心理疾病。 . 就在2012年,日本企業SAN-X社員創造了俗稱「角落生物」的「角落小夥伴」,
Thumbnail
文化中心大廳展出幾所小學學生的美勞作品。 介紹珍稀鳥類丹頂鶴,濕地生態的珍貴,以及海洋魚類和生物,因人為過度濫捕,導致魚類減少枯竭,塑膠袋、吸管對鯨魚、海龜、珊瑚礁的危害,塑膠微粒污染海洋環境,進入食物生態鏈,最後受害的也是人。 這些話題都是老生常談,口號喊了二三十年,沒有改善,沒有變得更好,反
在昏暗的房間中,出現了許多(未知的)生命體? 在那四處遊盪著... 他們的個體與樣貌,都存在許多的差異... 有的(未知生命)擁有肉體? 有的(未知生命)就如同氣體!? 還有的(未知生命),就像是(科學怪人) 那樣身體是拼湊出來的... 但是大部分的(未知生命)!? 都不
Thumbnail
這是致穎 在空總 個展的筆記,透過海底電纜、缺席的華人兩個深藍海中的鬼魂等主題,提出模里西斯族群、移民史與地緣政治議題的探討。展覽圍繞著模里西斯籍華人勞動力在殖民時期的角色以及現代科技和勞工控制體系之間的關係進行探討。
Thumbnail
不準確的中文片名頗值得玩味,與「退化」的設定形成對照,將「非己」打壓成「病態」確實是歷史上人類慣常使用的手段,症候群說的既是個體變異的傳染也是集體恐懼的蔓延,為了多數人的最大利益,感染的個體被視為沒有靈魂、沒有主權、沒有感覺的工具人,任手術刀開膛破肚翻找不能理解的奧祕、重新拼湊人形故作可以治癒...
Thumbnail
《寄生獸:灰色部隊》故事敘述了原本統治地球的人類出現天敵,擁有超高智商和變化自如的偽裝能力的寄生生物的故事。為了對抗寄生生物,特殊應對單位「灰色部隊」以組織和科技的力量,肅清這些「寄生獸」。這場「寄生獸」與「宿主」之間的戰爭,充滿著哲學思考的衝突與殺戮。
Thumbnail
因為沒有看過日版《寄生獸》,覺得韓國的改編版本非常精彩、絕無冷場,人物塑造立體。另外,也很喜歡由寄生獸與人類延伸出去的核心概念: 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Thumbnail
某間才藝教室師生手作品聯合展出,關於海洋生態。 天天都在宣導愛地球,減少海洋垃圾,塑膠危害海洋生物生存, 一個塑膠袋,一根吸管都能害鯨魚,玳瑁龜喪命。 這個特展用意在提醒,別讓生活在海洋世界的可愛海馬,海龜,鯨魚逐漸減少, 變成只能在圖片裡可看到。 整排作品有黏土、摺紙、拼布、編織、十字繡
Thumbnail
人類其實就是披著肉身的機器人 想像有一個機器人,它所做的任何一舉一動,全部都是由儲存在它晶片裡的電腦程式所控制的,比如說..走路時,遇到前方有障礙物,那麼它就會懂得要閃避,但是要弄明白的一件事情是,這個機器人懂得去閃避障礙物,並不是因為這是機器人知道若是看到前方有障礙物就
Thumbnail
《來自深淵》探討了人與社會環境的關係,以及內在心理需求與社會制度的角力。本文從電影角度探討了社會環境、教育等議題,並以科技元素和動物特效為例,提出了引人深思的觀點。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深受集體主義的影響,亞洲的小朋友被視為家庭的榮譽,肩負著重責大任,然而這樣的社會期望,時常導致社交壓力和自我認同的喪失,許多具有不同特質的小孩,可能因為害怕失敗或無法達到父母和教師的期望,產生了心理疾病。 . 就在2012年,日本企業SAN-X社員創造了俗稱「角落生物」的「角落小夥伴」,
Thumbnail
文化中心大廳展出幾所小學學生的美勞作品。 介紹珍稀鳥類丹頂鶴,濕地生態的珍貴,以及海洋魚類和生物,因人為過度濫捕,導致魚類減少枯竭,塑膠袋、吸管對鯨魚、海龜、珊瑚礁的危害,塑膠微粒污染海洋環境,進入食物生態鏈,最後受害的也是人。 這些話題都是老生常談,口號喊了二三十年,沒有改善,沒有變得更好,反
在昏暗的房間中,出現了許多(未知的)生命體? 在那四處遊盪著... 他們的個體與樣貌,都存在許多的差異... 有的(未知生命)擁有肉體? 有的(未知生命)就如同氣體!? 還有的(未知生命),就像是(科學怪人) 那樣身體是拼湊出來的... 但是大部分的(未知生命)!? 都不
Thumbnail
這是致穎 在空總 個展的筆記,透過海底電纜、缺席的華人兩個深藍海中的鬼魂等主題,提出模里西斯族群、移民史與地緣政治議題的探討。展覽圍繞著模里西斯籍華人勞動力在殖民時期的角色以及現代科技和勞工控制體系之間的關係進行探討。
Thumbnail
不準確的中文片名頗值得玩味,與「退化」的設定形成對照,將「非己」打壓成「病態」確實是歷史上人類慣常使用的手段,症候群說的既是個體變異的傳染也是集體恐懼的蔓延,為了多數人的最大利益,感染的個體被視為沒有靈魂、沒有主權、沒有感覺的工具人,任手術刀開膛破肚翻找不能理解的奧祕、重新拼湊人形故作可以治癒...
Thumbnail
《寄生獸:灰色部隊》故事敘述了原本統治地球的人類出現天敵,擁有超高智商和變化自如的偽裝能力的寄生生物的故事。為了對抗寄生生物,特殊應對單位「灰色部隊」以組織和科技的力量,肅清這些「寄生獸」。這場「寄生獸」與「宿主」之間的戰爭,充滿著哲學思考的衝突與殺戮。
Thumbnail
因為沒有看過日版《寄生獸》,覺得韓國的改編版本非常精彩、絕無冷場,人物塑造立體。另外,也很喜歡由寄生獸與人類延伸出去的核心概念: 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Thumbnail
某間才藝教室師生手作品聯合展出,關於海洋生態。 天天都在宣導愛地球,減少海洋垃圾,塑膠危害海洋生物生存, 一個塑膠袋,一根吸管都能害鯨魚,玳瑁龜喪命。 這個特展用意在提醒,別讓生活在海洋世界的可愛海馬,海龜,鯨魚逐漸減少, 變成只能在圖片裡可看到。 整排作品有黏土、摺紙、拼布、編織、十字繡
Thumbnail
人類其實就是披著肉身的機器人 想像有一個機器人,它所做的任何一舉一動,全部都是由儲存在它晶片裡的電腦程式所控制的,比如說..走路時,遇到前方有障礙物,那麼它就會懂得要閃避,但是要弄明白的一件事情是,這個機器人懂得去閃避障礙物,並不是因為這是機器人知道若是看到前方有障礙物就
Thumbnail
《來自深淵》探討了人與社會環境的關係,以及內在心理需求與社會制度的角力。本文從電影角度探討了社會環境、教育等議題,並以科技元素和動物特效為例,提出了引人深思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