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7|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明朝開國朱元璋們設計的''中堅官員制度''&嘗試思考現今公務員的體系安排(二)

★明朝的言官制度
  在明代朝廷中有一群官員他們可以針對任何事情提出建議、監察甚至彈劾,從皇帝內廷私事到官員百姓的舉止行為,大至國家政策小至庶民輿論,他們都可以發表意見而且不需要有確切的證據,只要是有所耳聞就可拿來作為憑證,哪怕事後調查並無此事也不用負責,他們有個統稱:「言官」。
  言官基本由兩種官職所組成: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給事中,「都察院」有較完整的官署結構,從最高長官左都御史到最基層的十三道監察御史,而「給事中」則對應於朝廷的六部(吏、戶、禮、兵、刑、工)設六科都給事中;左、右給事中;給事中,故言官又可稱「科道官」,這群官員身著統一的獬豸(ㄒㄧㄝˋ ㄓˋ,一種古代傳說神獸,善於辨認是非曲直、評判善惡忠奸)官服,他們不僅能夠監察皇帝、百官、庶民的各種言行,甚至能夠參與到國家政策的決策過程中,權力可說是非常的廣泛而且巨大,但這樣一個權力龐大的官員他的官階品級在整個官員九品十八階的系統中屬於哪個階層呢?答案是正、從七品,相當於古代的知縣,這一級別被俗稱為芝麻綠豆大的官,但就是這樣品級非常低的官員卻能擁有巨大的政治能量,甚至能讓皇帝都對他們無可奈何而只能躲著他們,當初這個官職的設立用意是什麼呢?
「獬豸」補服,能分辨曲直,會用角觸理虧的人(取材至網路)
「獬豸」補服,能分辨曲直,會用角觸理虧的人(取材至網路)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是中國古代科舉讀書人心中的真實寫照,士子們翹首期盼金榜題名那一刻訴說著他們由衷的盼望與深深的無奈,當科舉結束錄取若干進士後接下來便會對他們進行分派任官,成績最好的會被直接派往翰林院,有的人則會被外派到各個地方當知縣,而有一些人則會被選派到言官的職缺中擔任監察糾正的職責,人事部門甚至會特別挑選一些年紀輕輕尚未經過世事人情熏染的年輕人,再加上這些人腦海中被深深烙印的孔孟聖人言行以達到將御史、給事中塑造成一個佔據道德高位的官職,也才能夠有效地發揮其監督百官獨立於官僚運作、人情請託的旋渦泥潭中。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明朝的政治設計者們是從元朝末年政治動盪、遍地烽火的環境中再次建立起一個王朝,由他們的經驗中發現官員權力的獨大並不能夠將帝國治理得好,因此「分權制衡」一直是朱元璋在明朝制度設計中所著重的一個目標,例如:中央廢丞相由皇帝直接統領六部、地方上則將各個行政區域的權力一分為三,各不隸屬且互相制約,而由御史、給事中這類七品小官卻能直接制衡駁回各部尚書、內閣甚至皇帝的決策也是朱元璋分權制衡的一個最佳例子,然而這種「小官管大官」的制度初期確實能夠很好地起到內部檢討的作用,但隨著時光推移有人開始發現這項制度產生了能夠突破的缺口,那就是言官本身,因為言官的職責就是檢討監督各級官員,以檢討彈劾之名行政治鬥爭之實,被彈劾者就無法以受政敵指使惡意指責來為自身做辯解而只能落入與言官的口水戰中,因此到了王朝中後期黨爭開始氾濫,御史、給事中這類享有「風聞奏事」的言官就成了各個集團相互政爭的急先鋒,他們不再為了矯正官場風氣而直言進諫而是為了政治利益口誅筆伐,最後整個朝廷的運作就淹沒在毫無意義的謾罵聲中,也為明朝的衰敗滅亡埋下了禍根,而言官即監察御史、給事中所享有的權利究竟有多大呢?他們能對整個朝廷造成多大的影響呢?下一篇文章將以實際的例子來了解。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凝練成文,編織為章。 探索那歷史上可以再細思的區域,共享那些在我腦中徜徉的詩文。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Leo思緒天地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