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黜之政,謂遷善黜惡。」
「明主在上,心昭於天,察知善惡,廣及四海,不敢遺小國之臣,下及庶人,進用賢良,退去貪懦,明良上下,企及國理,眾賢雨集,此所以勸善黜惡,陳之休咎。」
考黜的意思,是引導「善」,廢除「惡」。
明智的君主在上,內心如同蒼天一樣清楚明白,察知天下所有的善惡。即使是最小的官員,或是平民老百姓,也在蒼天的眷顧之下。
任用賢能善良的人,廢去貪心懦弱的人。明君在上,賢良在下,兢兢業業的治理國家,讓更多的賢人聚集過來。這就是引善除惡所帶來的好壞。
欸?哪裡講到壞了?
反過來就是壞。
「故考黜之政,務知人之所苦。其苦有五:」
所以考黜的基本,就是要知道人們所苦在於何處,這裡我提出五點。
「或有小吏因公為私,乘權作奸;左手執戈,右手治生;內侵於官,外採於民,此所苦一也。」
第一,底層官員假公濟私,利用權勢做壞事。一邊拿著國家發給的權杖,另一邊卻在為了私利而忙活。既侵犯政府的利益,更從老百姓身上巧取豪奪。
這第一苦諸葛亮常常靠腰,前面有看應該不陌生。戈其實是兵器這應該都知道,我是為了白話語句跟意思的順暢那樣翻。
五苦這邊韻文排比用的很兇,跟前面不太一樣,我也會以傳達意思為主。
「或有過重罰輕,法令不均;無罪被辜,以致滅身;或有重罪得寬,扶強抑弱,加以嚴刑,枉責其情,此所苦二也。」
第二是法律跟命令不公平,罪過明明很重,處罰卻很輕微的情況。
沒有罪的遭到冤枉,甚至丟掉了性命。也有犯了重罪被原諒……幫助強者打壓弱者,以嚴厲的刑罰,來扭曲事情的真相。
這段鬼打牆的很嚴重,是別有深意,還是後人補筆所致?
沒關係繼續看下去。
「或有縱罪惡之吏,害告訴之人,斷絕語辭,蔽藏其情,掠劫亡命,其枉不常,此所苦三也。」
第三苦,放任壞的官員,陷害提出告訴的人,讓高層聽不到他們的聲音,遮蔽他們的冤情。
「掠劫亡命,其枉不常」這個比較特別,我們大概都知道亡命的意思,但向來都是亡命之徒在劫掠他人,這裡是為了韻律倒裝嗎?
那其枉不常又該如何解釋?
所以這裡我會解得深一點,純做參考即可。
反過來說,東漢末年是個亂世,許多人民流離失所,其實也是「亡命」。
當有流民來到地方管區,要接納安撫上報,或是直接稱之為賊寇討伐之,全憑地方官員一面之詞。
「或有長吏數易守宰,兼佐為政,阿私所親,枉克所恨,逼切為行,偏頗不承法制。」
「更因賦斂,傍課採利,送故待新,夤緣徵發,詐偽儲備,以成家產,此所苦四也。」
就跟現代很像,縣市首長常常要透過選舉更換,但縣市政府的部會公務員,則是長期鐵飯碗。於是,機率出現明明是副手輔佐,但其實是地頭蛇影子帝王的現象。
主管事必躬親,屬於奇葩。大多時候,都是依賴下面的報告,建議……諸葛亮一開始就說過這些事情的重要性,視聽納言察疑都是。
簡單說,皇帝用到奸相,什麼都不用談了。
副手就因著自己的喜好親近,在政府機關中布局人手。當球評球證裁判都是他的人,你是主管也沒本事跟他鬥了。
到了這個程度,哥說加稅賦就是加稅賦。
朝廷沒有加,那就是哥的私人財產了。
這類行為現代人都是略懂略懂啦。比較難的字眼應該只有「夤緣」,字典說是攀緣上升的意思。
四六文,你就知道它跟「送故待新」是一組的。
已經到可以控制主管任免的程度。
怎麼控制這要說一下,這時候用民意代表會更好理解。
就是說議員?行政權並沒有很大,喔應該說根本沒有。但因著他手中的「民意基礎」,可以跟擁有行政權的人「談判」。
一兩千的選區,警察局長都不見得甩你。
但天龍大……選區,你說話就擲地有聲了是唄。
說到這裡就覺得,讓首長也掌握「民意基礎」,絕對是一個有意義的政治改革。成效隨你去說了。
「或有縣官慕功,賞罰之際,利人之事,買賣之費,多所裁量,專其價數,民失其職,此所苦五也。」
因為前面說宰輔官員坐大往上爬,所以這裡接著就是縣官。也就是民之五害啊,其實你看內容都差不多,但層級是一直一直往上的。
不過這個內容太經典,其實就是說地方首長假報功績,那是當時跟中央申請經費的主要管道。
那拿到錢之後幹嗎?
發標案啊。
這個忘記上次誰說給我聽的,就是說案子標是一個價格,這個價格得標廠商要抽,官員要抽。抽完才會發給真正的執行廠商。
執行廠商不要說利潤薄,賠錢在做都有。
為什麼要做賠錢的?因為競標的那個大廠平常還有其他的案子會發,你幫他做這種,平日才有湯湯水水喝。
第五就在講這樣的事情。
特別應該要注意的是,縣官並沒有去「害民」,但最終造成了「民失其職」。
我想這就是把五苦一路往上堆疊要傳達最重要的意思。
底層的邪惡,跟人民的福祉是直接的因果。
越往上去,越不能直接感受到這些事情
「凡此五事,民之五害。有如此者,不可不黜,無此五者,不可不遷。」
故《書》云:「三載考績,黜陟幽明。」
最後這個是《書經.舜典》,不過原文是三年打一次考績,一共要打三次。黜陟幽明則是「黜幽」「陟明」,你知道中文常常這樣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