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大漢天威番外篇-神祕的中書令】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中書令,堪稱漢代最神秘的官職之一。
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完全沒有提過這個職務。

是漢武帝之前都不曾建立這個職務嗎?
又或者是司馬遷故意不記?

畢竟,按班固的史料收集,最早可考的中書令,就是司馬遷本人。
同時,也是司馬遷受宮刑之後,在宮廷擔任的職缺。

「(司馬)遷既被刑之後,為中書令,尊寵任職。

漢武帝對司馬遷並沒有什麼仇恨,他向來都是判刑歸判刑,任官歸任官。
而遭到閹割的「老」司馬遷,也仍舊十分得到漢武帝的寵信。

但司馬遷不太想幹活,他的老朋友:益州刺史任安就寫了一封信來勸他。

司馬遷的回信中,數次提及自己形體被殘,以及李陵之事。
這也是後世推測他對漢武帝很有怨恨的由來。

在漢書的百官公卿表中,提到中書為少府屬官。
「中書謁者、黃門、鉤盾、尚方、御府、永巷、內者、宦者七官令丞。」

怎麼看都是八官啊?

大概參考一下《後漢書》的考據先:

尚書令一人,千石。本注曰:承秦所置,武帝用宦者,更為中書謁者令。
黃門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主省中諸宦者。丞、從丞各一人。
鉤盾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典諸近池苑囿遊觀之處。丞一人。
尚方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上手工作御刀劍諸好器物。丞、永安丞各一人。
御府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典官婢作中衣服及補浣之屬。丞、織室丞各一人。
永巷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典官婢侍使。丞一人。
內者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中布張諸衣物。左右丞各一人。(內者令在漢書裡面其實有時候是指「內謁者令」,應與此職不同)
宦者令其實也是有的,但東漢廢除,內容不詳了。

基本上班固那句話的意思應該是,這八個官跟七個「官令丞」。

中書令是沒有「官令丞」的。

後七官其實就是皇宮大小事務負責人,所以毫不意外的大多數為宦官。
東漢後來也把尚方令改為宦官,從武庫開始一步步的掌握軍權,也很正常。

旁支不要扯太多,簡單說,漢武帝時代的中書令,其實就是尚書令。
這是最普遍的認知。

但這時候尚書令還不像東漢,東漢的尚書令職責比較接近漢武帝之前的「御史大夫」。
西漢原本是丞相負責召開大議整理建言,御史大夫負責審理跟發佈。

而漢武帝之所以皇權高漲,就是因為他加設了中書,讓奏章必須經過皇宮的審核再加以執行。

御史大夫跟中書令(尚書令)的交會點,就是霍光。
在霍去病威震漠北之後,霍光的職務便是御史守尚書令。
(這是司馬遷寫的,不排除他故意不想寫「中書令」)

但其實霍家一度試圖逼宮,穩定自己的外戚地位。
所以漢武帝廢了霍光的御史職務,並且開始任命身體有殘缺的宦官,來擔當中書令。

正名一下,宦官本身不是一個職務的名稱,是指「宦者為官」。

漢武帝這個人對於「禁中」的概念還挺開放,侍中、給事中、光祿大夫……這些職務他的使用量相當大。
其實某方面我們可以看出,他是依靠這些「皇宮親信」得掌大權。

檯面上最重要的人物就是衛青了。

司馬遷擔當中書令這件事,不要說他自己不情不願,朝廷風氣面上,應該也是挺反感的。
雖然西漢當時還沒有品嘗到宦官亂政之苦,但劉邦從秦朝接過來的飯碗,就正是宦官打翻的。

讓一個宦官處理天下政事,怎麼樣也不太對頭。
後來霍光執政,就自領尚書事了。

到這邊都算簡單的。

但百官公卿表又記,「漢成帝初置尚書」。
偏偏第一個尚書令為張安世,任職時間為漢武帝死亡前。

好,假定尚書令跟中書令一樣,這邊混著寫沒關係。
但第二個「表上有名」的尚書令,五鹿充宗就跟中書令石顯同時存在了。

時為漢元帝初年。

很顯然,在昭宣之治的期間,拆出了這兩個職務。
因為前面經常混著寫,我們很難界定拆開的時間,跟拆分的內容。

我的判斷是這樣:政務仍由中書令審核處理,而尚書主要為發布宣讀政令。
石顯在位時,有「中書僕射」而無「尚書僕射」,所以這時的中書令,很可能還是負責著東漢以後的尚書令職務。

事實上,石顯的影響力也比五鹿充宗高。
且石顯是個宦官。

由於他不能再高升,後來便推薦五鹿充宗為少府,也就是他自己名義上的主管,一起為非作歹來著。

石顯威風了整個漢元帝時代,被漢成帝廢除。

成帝紀:「四年春,罷中書宦官,初置尚書員五人。」

石顯被廢過了四年,漢成帝才乾脆取消了中書宦官,改為尚書治事。
而張安世很可能是最後一個「非宦中書令」。

為什麼呢?

霍光當時把尚書(中書)事領過來,在不希望有人干涉,又要能保障小皇帝安全的情況下。
沿用司馬遷規則,當成漢武遺志的一部份,定下宦官擔當「傀儡中書令」,對他來說最是方便。

相對而言,另外拆出一個發布宣讀政令的尚書令,也可能就是霍光所為。
他自己不能也不想拋頭露面,但讓中書宦官負責發布,很快傀儡就不傀儡了。

必須說的是,這樣做並不是在斷絕皇宮跟政務的連結性。

漢昭帝仍能從侍中、給事中、光祿大夫這些人身上,了解整個政局與朝廷變化。
不然在上官桀告發霍光時,漢昭帝拿什麼西瓜來判斷要相信誰。

霍光只是不敢壞了漢武帝的規矩,又不願意信任宦官……這也是他一貫的人設:「固執又想找最佳解。」

非得先把中書令釐清的原因,就是因為漢元帝時代即將展開。
如果說,漢昭帝統治的一切行為,幾乎都跟霍光脫不了關係。
那麼,漢元帝統治的所有動作,就非得跟中書石顯連結在一起不可。

政務人事,從來不是大將軍的事情。
而是這個中書(尚書)令。

就像我們在看三國志一樣。
挑選好人才,適才適用根本不是曹操的本領……

挑將領曹操還有三分本事,但真正鞏固著漢獻帝與曹操統治地區的優秀行政人才,幾乎全是尚書令荀彧搞出來的。

而政治的權力,移轉到中書(尚書)令這種職務的時候,其實也就表示西漢王朝,已經差不多忘記「內亂」是什麼樣的滋味。
在這樣的文化跟風氣底下,西漢終結者王莽將要登場了。

王莽為什麼能興起,又為什麼覆滅?
隨著中書令的登場,以及轉換為尚書令,都已經隱隱約約在告訴我們原因了。

政重於軍,看起來對於百姓的負擔降低,是國家經營較佳的原則。
但古時候的「軍警」其實是同一個體系。

掌握軍警的人,才能有效執行法律:不管是共識法律還是他自己的為所欲為。

一個國家如果放鬆了軍警體系,只依靠約定俗成的道德文化來推行政令,不要說什麼敵國虎視眈眈了。
自己國內的政令都不可能落實啊。

事實上,這不是中國演繹至西漢第一次發生這樣的故事。
秦始皇就做了降低國內軍力的動作。

而劉邦警戒著這件事。

有趣的是,東漢背負著這樣的記憶,逐步逐步提高國內軍力之後,又迎來了另一種滅亡模式。
同樣不是新玩法,是一個類似著春秋戰國壓死周王室的玩法而已。

治理國家就像走鋼索。
左傾的結果,是掉下去。
右傾的結果,還是掉下去。

只有上上下下左右左右BA,才能獲得三十條命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56會員
901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西漢有張騫通西域。 東漢有班超揚威西域。 奉世何許人也? 奉世姓馮,是漢書中少有的獨立傳人物,光從這裡你就可以猜測他不一般的人生。 沒親可帶沒故可攀的馮奉世,在武帝末年,以六郡良家子的身分入選為郎官,最終成為西漢最後的榮光。 但對我們而言,卻沒沒無聞。 「敗軍之將,不可言勇;亡國之臣,不可言智。」
西漢自景帝之後,繼位最順利的,就是漢宣帝的太子了。 景帝武帝都曾經更換過太子,漢昭帝本身更是沒有兒子。 想要讓太子順利上位,比起太子本身的品德,太子背後外戚派系的穩定度,或許更加重要。 漢元帝雖然是「唯一太子」出身,但不表示他爸漢宣帝沒動過換掉他的念頭。 在五日京兆事件後,漢元帝跟老爸說過:
麒麟閣十一功臣。主要的功績是「中興輔佐」,要不是跟廢劉賀有關,就是跟霍氏剿滅有關。而霍光卻排在首位,其中的矛盾複雜,恐怕漢宣帝自己感受最深。 班固在後面也列了六個人,雖然名震一時,卻未能入選。 其中這位,堪稱京兆尹代名詞的男人,也很值得一看。
麒麟閣功臣的部分,到這裡就要結束了。 這些「治世之能臣」,是不是感覺總少了那麼一點足以被選為國手的決定性事蹟呢? 事實上,麒麟閣功臣的最大共通點就是:幫助王孫劉病已成為皇帝。 當天子,從來就是萬中選一,好比樂透中獎的事。從來不是「我爸皇帝,我嫡長子」就沒問題了。 漢宣帝比誰都清楚「得來不易」啊。
丙吉,原本只是一個小官員。 即使在西漢第一的白色恐怖事件中,試圖保護無辜的小生命,那其實也不會影響到他的升遷。 漢宣帝成為漢宣帝,還在很多年之後。 但丙吉究竟接觸到了皇家的機密。是漢武帝一直到死,都要三君子查個水落石出的機密。 檯面上,霍光透過鬥爭中興漢室。 檯面下,丙吉的戰鬥,正要開始。
解決事情有很多方式,在最適合的時機跟狀況,應用最適合的方式,才是真正高明的人。 凡事都有理論,實作則有各種狀況,必須做出對應取捨。 能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是趙充國的本領。 能不能相信前線的判斷,是朝廷公卿,也是漢宣帝的問題。 在了解趙充國的人生後,我非得把他的《對羌戰略》仔細翻譯出來不可。
西漢有張騫通西域。 東漢有班超揚威西域。 奉世何許人也? 奉世姓馮,是漢書中少有的獨立傳人物,光從這裡你就可以猜測他不一般的人生。 沒親可帶沒故可攀的馮奉世,在武帝末年,以六郡良家子的身分入選為郎官,最終成為西漢最後的榮光。 但對我們而言,卻沒沒無聞。 「敗軍之將,不可言勇;亡國之臣,不可言智。」
西漢自景帝之後,繼位最順利的,就是漢宣帝的太子了。 景帝武帝都曾經更換過太子,漢昭帝本身更是沒有兒子。 想要讓太子順利上位,比起太子本身的品德,太子背後外戚派系的穩定度,或許更加重要。 漢元帝雖然是「唯一太子」出身,但不表示他爸漢宣帝沒動過換掉他的念頭。 在五日京兆事件後,漢元帝跟老爸說過:
麒麟閣十一功臣。主要的功績是「中興輔佐」,要不是跟廢劉賀有關,就是跟霍氏剿滅有關。而霍光卻排在首位,其中的矛盾複雜,恐怕漢宣帝自己感受最深。 班固在後面也列了六個人,雖然名震一時,卻未能入選。 其中這位,堪稱京兆尹代名詞的男人,也很值得一看。
麒麟閣功臣的部分,到這裡就要結束了。 這些「治世之能臣」,是不是感覺總少了那麼一點足以被選為國手的決定性事蹟呢? 事實上,麒麟閣功臣的最大共通點就是:幫助王孫劉病已成為皇帝。 當天子,從來就是萬中選一,好比樂透中獎的事。從來不是「我爸皇帝,我嫡長子」就沒問題了。 漢宣帝比誰都清楚「得來不易」啊。
丙吉,原本只是一個小官員。 即使在西漢第一的白色恐怖事件中,試圖保護無辜的小生命,那其實也不會影響到他的升遷。 漢宣帝成為漢宣帝,還在很多年之後。 但丙吉究竟接觸到了皇家的機密。是漢武帝一直到死,都要三君子查個水落石出的機密。 檯面上,霍光透過鬥爭中興漢室。 檯面下,丙吉的戰鬥,正要開始。
解決事情有很多方式,在最適合的時機跟狀況,應用最適合的方式,才是真正高明的人。 凡事都有理論,實作則有各種狀況,必須做出對應取捨。 能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是趙充國的本領。 能不能相信前線的判斷,是朝廷公卿,也是漢宣帝的問題。 在了解趙充國的人生後,我非得把他的《對羌戰略》仔細翻譯出來不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前言 宋神宗不到二十歲就即帝位了;他有心改變北宋從立國以來,日益積貧、積弱的現象,因此重用王安石實施變法,史稱「熙寧變法」。王安石為人執著,不恤人言,不通人情,在當時就有許多負面批評,然而為了振興北宋王朝,神宗仍然擋住所有批判,執意任用,並全力支持。史載高太后認為王安石在變亂天下,孝心很重的宋神宗
「五老榜」的特殊性,嚴格來說不在多人老年及第,而在得第者隨獲官職。
Thumbnail
史料與古玩斷代   「八仙」這個名詞由來最早是源於東漢末年,東漢末年高誘在「淮南子注」提到的「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這八位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的門客,高誘認為「淮南子」這本書是淮南王和這八位門客合著,這八位門客被尊稱為「八公」。   另一說法是在東晉時期,「抱朴子」的作者
「做人不要丟掉善良;世界可以混亂,內心不可以骯髒。」 老天才是鐵算盤! 司馬晉的嫡系至此晉愍帝告終、絕祀、滅族,東晉已非司馬懿嫡系!唐朝名相房玄齡主持修撰的《晉書》中就有明確記載:東晉的首位皇帝晉元皇帝乃皇妃與小王所。北齊人魏收所著的《魏書》(二十四史之一,跟《三國志魏書》不是一回事)亦有明確記
Thumbnail
桓帝盛怒開始下詔各郡、各封國,逮捕豪族黨人,布告天下,令天下一致討賊。 結果公文在太尉、司徒、司空三府的環節就被擋回來了,三公聯名拒絕執行。 大家如果還記得,咱們在寫前面的權力框架時我們說過「外朝官」是負責執行和監督的,太尉陳蕃將詔書退回,說:現在要抓的人都是「海內人譽,憂國忠公之臣」,就算有罪
Thumbnail
劉秀針對王莽這套篡權模板是咋辦的呢? 1、對外三公鼎立進一步分權。 2、對內不再培養親信的中朝官,不再設「領尚書事」這個崗。 劉秀在首先對三公中的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這三個官職的職責進行了改造。 總體來講就是平均性的分配。 大司馬的名字被改回到了原不長設的太尉,職能上「掌四方兵事功課,歲
Thumbnail
司馬遷家祖上自周開始,就是世代相傳的歷史家和天文家,後來雖然中間斷過一段時間做過武將(司馬錯),但到了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這一代時,又做回了太史令,算是又恢復了祖傳的手藝。 這份家世首先就幫司馬家解決了最困難的原材料門檻。 由於有這一代代積澱的先決條件打底,重拾祖業的司馬談覺得要干點什麼才對得起祖
左 傳 【介之推不言祿】     晉文公賞賜那些跟隨他流亡的臣子。介之推不談賞賜,晉文公也沒有給他賞賜。     介之推說:「晉文公當國王本來就是上天的意思。這些大臣以為是自己的功勞。下面的人把罪過當作正當,上面的人賞賜奸邪的行為,上下相互欺騙,我難以跟他們相處啊。」     介之推的母親說:
前言 宋神宗不到二十歲就即帝位了;他有心改變北宋從立國以來,日益積貧、積弱的現象,因此重用王安石實施變法,史稱「熙寧變法」。王安石為人執著,不恤人言,不通人情,在當時就有許多負面批評,然而為了振興北宋王朝,神宗仍然擋住所有批判,執意任用,並全力支持。史載高太后認為王安石在變亂天下,孝心很重的宋神宗
「五老榜」的特殊性,嚴格來說不在多人老年及第,而在得第者隨獲官職。
Thumbnail
史料與古玩斷代   「八仙」這個名詞由來最早是源於東漢末年,東漢末年高誘在「淮南子注」提到的「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這八位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的門客,高誘認為「淮南子」這本書是淮南王和這八位門客合著,這八位門客被尊稱為「八公」。   另一說法是在東晉時期,「抱朴子」的作者
「做人不要丟掉善良;世界可以混亂,內心不可以骯髒。」 老天才是鐵算盤! 司馬晉的嫡系至此晉愍帝告終、絕祀、滅族,東晉已非司馬懿嫡系!唐朝名相房玄齡主持修撰的《晉書》中就有明確記載:東晉的首位皇帝晉元皇帝乃皇妃與小王所。北齊人魏收所著的《魏書》(二十四史之一,跟《三國志魏書》不是一回事)亦有明確記
Thumbnail
桓帝盛怒開始下詔各郡、各封國,逮捕豪族黨人,布告天下,令天下一致討賊。 結果公文在太尉、司徒、司空三府的環節就被擋回來了,三公聯名拒絕執行。 大家如果還記得,咱們在寫前面的權力框架時我們說過「外朝官」是負責執行和監督的,太尉陳蕃將詔書退回,說:現在要抓的人都是「海內人譽,憂國忠公之臣」,就算有罪
Thumbnail
劉秀針對王莽這套篡權模板是咋辦的呢? 1、對外三公鼎立進一步分權。 2、對內不再培養親信的中朝官,不再設「領尚書事」這個崗。 劉秀在首先對三公中的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這三個官職的職責進行了改造。 總體來講就是平均性的分配。 大司馬的名字被改回到了原不長設的太尉,職能上「掌四方兵事功課,歲
Thumbnail
司馬遷家祖上自周開始,就是世代相傳的歷史家和天文家,後來雖然中間斷過一段時間做過武將(司馬錯),但到了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這一代時,又做回了太史令,算是又恢復了祖傳的手藝。 這份家世首先就幫司馬家解決了最困難的原材料門檻。 由於有這一代代積澱的先決條件打底,重拾祖業的司馬談覺得要干點什麼才對得起祖
左 傳 【介之推不言祿】     晉文公賞賜那些跟隨他流亡的臣子。介之推不談賞賜,晉文公也沒有給他賞賜。     介之推說:「晉文公當國王本來就是上天的意思。這些大臣以為是自己的功勞。下面的人把罪過當作正當,上面的人賞賜奸邪的行為,上下相互欺騙,我難以跟他們相處啊。」     介之推的母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