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11|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科學?信念?從福島海產檢驗數據,想關於數據與信念的兩三事

科學是什麼? 所謂的科學,某種程度上,是否也只是信念的工具?
福島原釜漁港的偷魚小賊海鷗先生。
福島原釜漁港的偷魚小賊海鷗先生。
「只有科學數據,其實很難讓人覺得安全安心,這也是我覺得很有挑戰性的部分。」去年因為工作,到福島兩趟採訪當地海洋漁業的現況。當時福島縣水產海洋研究中心的副所長,在談當地官民10年來堅持日日對捕撈上岸的魚類,進行核輻射含量檢測這件事時,他說的這句話一直讓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因為就在這次採訪準備時,看了一堆網上給出的相關數據,可是腦袋裡卻依然演算不出結論--所以到當地採訪的時候,是不是只吃便利商店就好?(行前同事們的玩笑話)原本以為,這是因為我個人一向與數字的交情不是很好,所以才會「讀不懂」。不過一問同行的美國蘇小姐,才發現即便是平時腦袋清晰如她,在看著那些數據時,一樣感受到了那一份冰冷。而韓國的前輩C哥和老大,似乎因為韓國媒體的影響,在行前對於當地物產的疑惑,似乎又比我和蘇小姐兩個小毛頭多一些。
但人真的,很大一部分,還是感情動物。
可以說,其實當地採訪兩趟後,得到的數據資訊與網上找得到的數據基本沒差。官方對於政策及數據的解釋和說法,其實也都在預想之內,但實際在接觸、聽取各方講解、看當地漁民、店家包括東京的店家工作的過程中,感受到的那種「面對」的實在感,彷彿讓那些數據有血有肉了起來。而在採訪過後,這次執行採訪的這四個人,對於吃市面上的福島物產,基本上已經沒什麼疑慮⋯⋯好啦,至少我本人在東京超市看到福島的小黃瓜,不會再不敢買了。
在這之後,同時發現一件很有趣的事,那就是關於「科學」與「信念」之間的關係。
數字是冰冷的。無論報導或是學者怎麼分析,告訴你標準值多少內是安全,多少內是超標,給你畫出多少張圖表,告訴你數據變化的過程,你就真的安心,覺得那些可能有輻射疑慮的食物是安全的了嗎?
前面副所長的那一段話,道出了他們在以所謂科學數據向大眾傳遞資訊時的困難之處,某種程度上,亦道出了科學數據某一部分的「虛無」。
所謂的科學,真的是客觀存在?是真理? 還是說穿了,它其實也都只是人造的工具? 一切的標準,不也都還是人設定的嗎?
就拿福島的例子來說,當一個人不願意相信福島的物產沒問題時,他可以提出各種「證據」來輔佐他的觀點。他也可以質疑眼前的數據,指控它是假數據,有美化或是掩飾的成分存在。
閱讀再多資料、文獻與報導,看過正反方各自提出的數據與觀點,即便嘗試解析出結論,卻開始感到迷惑而頭痛。這種境遇,或許在你我生活中都時常發生,尤其在如今資訊量爆炸,以及有些媒體習慣販賣焦慮以掠奪「注意力」的年代。
於是,不禁覺得,回歸到一切的源頭,或許還是取決於,自己的信念——你相信什麼,你願意相信什麼。
這世界上,有太多的未知,也有太多的不可知。有的事物,即便透過所謂的近現代科學手法變得「可知」,卻也因為看不見而令人畏懼:輻射就是個蠻典型的例子。而在這混沌紛擾的世界中,思考與信念似乎顯得更加珍貴而重要。
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 或許有時候,科學或許也和算命一樣。 一切僅供參考。 信不信由你。
關於福島常磐海產的專題,有興趣可以參考這裡。這專題雖然有不少有待加強的部分,例如與當地漁業無關的純第三方觀點不足等,不過對於想要了解福島當地漁業以及生活狀況,還是可以參考看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常常喜歡過時的東西,正在朝老婆婆之路邁進的三十代大姑娘。在台灣長10年後去大陸長了10年,然後回到台灣當了幾年鳥編輯後,就跑去東京打怪,目前還在各種修煉中,希望有一天可以得道成仙,做個名副其實的「仙女」。 目前正在日本某旅遊網站,任中文編輯及攝影道具人。這裡會不定時分享所思所想和喜歡的東西。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露西婆婆/路邊的露編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