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3|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外來種與仇恨

    全球化運輸系統的發達,以及各種目的的生物引進,難免就會有逃逸的或者被刻意棄養的個體到野外,形成外來種對當地生態的危機。近年來,環保觀念也已經非常普及,大眾普遍都對於外來種威脅原生生態有一定的認知,因此,協力清除外來種成為全民共識。然而,在這件事中,我看到了一些值得再反思的部分。
    可以在新聞上或者網路上看到越來越多對於外來種「仇視」的心態、語言與行為。最著名的例子應該是把鞭炮塞在綠鬣蜥嘴裡引爆這個新聞,底下的留言雖有些人點出這樣做不妥,但是多數留言仍一面倒認為做得好。固然在生態的層次,移除外來種有其重要意義。然而,看到的反應,卻更像是借機發洩仇恨而非在乎生態平衡。
    一旦被認定為是外來種,似乎它就不再是有血有肉的生命,而成為一個可以恣意發洩恨意的對象。
    然而,這些動物又何辜呢?當初出於非自願地被運送到「外地」,本著求生的意志逃離牢籠,卻再度成為仇殺的對象。其實,追根究底,會有外來種的問題,難道不是人類一手造成的?我們又有何理由去仇恨這些外來動物,把一切的責任都怪到他們身上呢?
    的確,在事實層面上,這些外來的逃逸生物會威脅當地原生生態,因此,必須被移除。然而,更合適的處理態度,應該是帶著一份人類的歉意吧?因為人類捅出來的婁子,需要牠們犧牲生命來收拾殘局。這或許才是更合適的態度吧,是不是呢?帶著這樣的心態,也就會以盡可能不殘酷的方式去移除這些外來物種。
    或許,會有人覺得幹嘛這麼麻煩?移除就移除、殺就殺,結果都一樣,什麼態度重要嗎?是的,非常重要。單一結果只是心態的呈現,心態卻會一直推動出各種相似的結果。所以心態的內容其實是塑造世界的根源。
    如果把時間和視野格局拉大,會發現一些驚人的相似。人們平常把動物當成貨物,塞進狹小的鐵籠、車廂、船艙中運輸,極盡可能地剝削,在人眼裡,看不見動物的受苦,只看見利益;魚蝦在粘板上痛苦地扭動,但是我們看不見這當中的痛苦,只看見美味。平常,我們以為這只限於動物的對待。但是一但我們有這樣的心態模式——當我們把對象看成什麼(食物、貨物、財產、仇恨對象等),就會自動看不見對方活生生、有血有肉的生命情形,那麼,我們又如何能保證,人不會成為這樣的對象呢?
    於是,就可以看見殖民時代,非洲的人民被當成貨物運輸、買賣、剝削,其待遇談不上任何一點點的溫度。種族主義興起時,猶太人就被當成次等人、被大量屠殺。戰爭時,戰俘也變成貨物,一樣被塞進狹小的鐵籠、車廂、船艙中運輸,被極盡可能地勞力剝削。(相關紀錄可參考:Lester I. Tenney, My Hitch in Hell: The Bataan Death March / 中譯:《活著回家:巴丹死亡行軍親歷記》 )
    是不是驚人地相似呢?背後都是同樣的心態模式——一旦被視為什麼,生命的需求就自動被看不見。如果這樣的心態模式持續滋長不被反思,那麼每個人也都有潛在的危機,可以被標示為是外來人、X族人、X種人、X國人....,然後人們就再也看不見你的痛苦掙扎,可以將你置之死地。
    這樣的世界,會是一個安全、溫暖、值得活的世界嗎?是我們想要的世界嗎?貌似抽象的心態,其實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希望大家共同來創造一個更包容、更溫暖的世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