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世紀》讀後心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圖書封面

圖書封面




易讀程度:四顆星

這本書以流暢易讀的文筆書寫,讀起來不太費力,是會被我歸類于,容易引人入勝的一本書。本書的主題圍繞著堪稱21世紀最大的問題之一:普遍性、全球性的孤獨。由於該書作者本身的專業,書本不停留在單一面向探討孤獨,而能以許多不同面向穿插來探討這個本身就是多重立體結構的社會問題與心理問題。點出包括科技的使用、都市化的社會結構對於人類心靈的衝擊,以及孤獨心靈伴隨而來的社會問題,例如,越孤獨越容易產生酸民,也越讓世界變得惡意、不友善。甚至,書中還點出孤獨將衝擊民主,因為民主意味著能夠包容差異、不同的聲音,如果人們不與其他人有真實的互動,如何培養出真正的民主素養呢?此點的確發人醒思。

孤獨與寂寞一直以來,是我很關注的問題,也曾以專文進行研究。之所以關注的原因之一,當然就是自己本身也遭遇同樣的問題:在城市中、獨居、不善於社交、樂於與書為友甚於與真人為伍。此書的問世,因此引起了我的興趣,從而也發現,原來這個議題的嚴重程度超乎我原來的想像。我的孤獨,並不孤獨。

閱讀的過程當中,再次引發了我思考孤獨此事多年來累積的思緒,藉著讀後心得正好可以整理一番。當中,最讓我覺得弔詭的狀況是,人們藉由獨居來逃避人際關係帶來的痛苦、享受自由,卻又在獨居的過程當中渴望人際的親密、遭受自己一人的孤獨折磨。這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如此解析或能稍微帶來清晰:人際關係中有令人痛苦的也有令人愉快的,如果我們藉由遠離人際關係來逃避痛苦的部分,就會連愉快的、甚至可說是維持生命必須的部分也都一併被我們排除掉。因此,我們不妨來看看,哪些是令人痛苦的部分、哪些是令人渴望的部分。

痛苦的部分:被管、被宰制、被誤解、被霸凌、被忽視...(可自行添加)

渴望的部分:被關心、被重視、受到支持、親密...(可自行添加)

透過這樣的區分,第一,在對外選擇的部分,至少不會因為在人際關係中曾經遭遇挫折,或者身處於不友善的人際環圈,就一味地將人際關係等同於痛苦。可以傾向解讀為:這是一個不友善的、不合適的人際環圈。因此,比較合適的做法是,尋找其他合適的、善意的人際環圈,而非自我封閉、遠離人群,以一種玉石俱焚的方式解決。

然而,如果走到哪裡,似乎都會遭遇不愉快的人際關係時,就可以進到第二點:對內的檢視。是否是自己的一些行為舉止引發人際關係環圈的反應。這可以進入到比較是內在情緒覺察、清理的部分。可參考文章:

及其他相關的自我內在認識與清理的文章。

如此的解構帶我們看清真正的問題,因此「進入人群」或「逃避人群」的二選一難題是一個錯誤的虛假議題。在了解到其實人際關係的品質有很多情形,有我們需要的也有會傷害我們的,應該要遠離的是有害的人際關係,或者清理會引發有害關係的內在品質。如此,就不是在「孤獨但自由」或者「有伴但痛苦」中做艱難的抉擇,因為兩者都是痛苦。

在我自身的研究當中,進路比較是從孤獨與寂寞的本質入手。

何謂孤獨?何謂寂寞?

孤獨,傾向於對外在的描述,也就是在形體上是一個人的,身在一個沒有其他人或眾生圍繞的情形。從其字源探之,「孤」在《說文解字》[1] 當中解釋為「無父也」。而「獨」字比較特殊,此字從犬部,一說是以前的某種野獸;[2] 一說是一種猿猴,名叫「獨猨」,猨為群居,而獨則單獨行動,猨總是叫三聲,而獨則只叫一聲。[3] 由這樣的意象,表達外表上的「一、單」。

關於「寂寞」一詞,「寂」字,《說文解字》說明為「無人聲」。其他有「非有名言」、「安也、靜也」、「無思、無為」等相關解釋。[4] 而「寞」字,在《說文解字》當中以「寂寞」一詞一併解釋為「無聲也」。整體看來,主要表達是「安靜」、「沒有人聲」之意。由「沒有人聲」之意象,除了表達身邊沒有人或眾生之外,也突顯了互動之欠缺。用聲音來引申溝通、交流,因此,即使兩人坐在一起,但寂靜無聲,象徵沒有任何形式的交流、溝通之意象,雖然並非形單影孤,卻仍然是寂寞。

(註:此處並非主張所有的無聲的狀態皆等於沒有交流,有些交流是不需要語言音聲的,此處只是用「無聲」來象徵沒有任何形式的交流。)

透過這樣的剖析,或可理解,寂寞指的是與其他人乃至眾生、世界,沒有任何的交流。不一定是言說上的交流,而是各種形式的交流。而交流最重要是由心態來運作,因此,也可以了解寂寞主要是心態方面的情形。心沒有任何線索與其他人、眾生乃至世界交流,因此沒有其他人能了解自己,當事者也沒辦法明白地表達自己,相當於被困在所謂自己的形體當中,這就構成寂寞的要素而形成寂寞的感覺。[5]

順著如上的思路,構成寂寞的因素,主要是心態方面欠缺與他人乃至世界連結的通道,諸如:不被人瞭解;不能明白、認同他人的文化、習慣、價值觀,以至於被排除在外。這些都能造成寂寞,而不在於外表上是不是一個人。如果能夠有線索解開自己與世界而形成連結,一個人也能與世界對話,如同道家之逍遙遊,形體上一個人但精神能與大化同遊,則不會寂寞,反而精神很飽滿、很充實。因此孤獨不必然寂寞,寂寞也不必然是因為孤獨。兩者之間的關係不是必然的關係。[6]

那麼,這個所謂的線索是什麼呢?該怎麼帶出線索與天地萬物連結呢?

須得回過頭來,精神內斂覺察自身。透過把外馳的注意力收攝回來,一方面以「個體」一團的方式存在的感覺會漸漸減弱,有一個強烈的自我感、形體邊界,才有人我之對立。另一方面,往內覺察自身活潑潑地存在、運作,與天地萬物的脈動其實是連在一起的,在這個基礎,反而能感受到自身與萬物的連結,感受到極其寬廣的世界。

這是比較偏向自我修養與成長的方法,因為對我來說,在關係中得到支持固然是很好的選擇,然而,如此的方向終究是要依靠他人,有部分的鑰匙在他人身上,因此終究受制於他人,自我修養與精神提升的方式,則可以沒有這個問題。

然而,終究,多數人還是渴望人群與人際關係的親密,這便讓我想到有些雞婆、熱心腸的人,在這裡禮貌性冷漠的社會中,顯得格外珍貴與可愛。如果說不帶著惡意、窺探隱私的八卦心態,多一點雞婆與熱心腸,似乎不失為一個不錯的特質。之前閱讀《無緣社會》的時候,就已經發現禮貌性的冷漠問題,於是提醒自己,多一點主動的善意和關懷,能讓社會活絡起來。不用害怕衝突與不愉快,因為負面情緒也是真實人際關係中重要的元素,表達不高興,其實表示一種信任與真實,才有機會走到更深層的關係。


[1] 取自http://www.shuowen.org/ 東漢‧許慎(編);清‧段玉裁(注)。
[2] 「一曰北嚻山有獨𤞞獸,如虎,白身,豕鬣,尾如馬。」說文解字
「又北三百里,曰北囂之山,無石,其陽多碧,其陰多玉。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白身犬首,馬尾彘鬣,名曰獨𤞞。」山海經‧北山經
[3] 取自 http://ctext.org/kangxi-zidian/zh「《埤雅》顏從曰:獨一叫而猨散,鼉一鳴而龜伏。或曰鼉鳴夜,獨叫曉。獨,猨類也。似猨而大,食猨。今俗謂之獨猨。蓋猨性羣,獨性特,猨鳴三,獨叫一,是以謂之獨也。」康熙字典‧犬部‧十三
[4] 康熙字典。清‧張玉書、陳廷敬等(編)。
[5] 其他書中對於寂寞也有類似的剖析,例如:”Ethical loneliness is the experience of being abandoned by humanity compounded by the experience of not being heard. ” Stauffer, J. (2015). Ethical Loneliness: The Injustice of Not Being Heard. New York,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p. 1.
[6] 在Koch的書中,亦可以看見類似的區分:”For solitude does not entail any specific desires, feelings, or attentional sets: it is an open state receptive to every variety of feeling and reflection….Most importantly, whereas loneliness is intrinsically painful, solitude is equally open to both pleasant and painful feelings.” Koch, P. (1994). Solitude: A Philosophical Encounter. Open Court Publishing Company, p. 33.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書蠹子的沙龍
4會員
12內容數
書蠹子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2/02
很少讀小說,因為覺得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書本是在逛茉莉二手書店時,因為購買特價書籍買二送一,為了那個送一而挑選的。也就是說,我免費得到了這本書。它非常嶄新,即使說是全新也無人懷疑,卻靜靜地躺在一本特價49元,還買二送一的區域。許是它的主題台灣人不感興趣,抑或是,不敢閱讀。 我用它作為長途車程時的消磨
Thumbnail
2023/02/02
很少讀小說,因為覺得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書本是在逛茉莉二手書店時,因為購買特價書籍買二送一,為了那個送一而挑選的。也就是說,我免費得到了這本書。它非常嶄新,即使說是全新也無人懷疑,卻靜靜地躺在一本特價49元,還買二送一的區域。許是它的主題台灣人不感興趣,抑或是,不敢閱讀。 我用它作為長途車程時的消磨
Thumbnail
2022/12/15
我的前半輩子,一直在找尋生命的出路。總感覺像是被困在這個世界,物質世界與社會結構宛如銅牆鐵壁。我無意於循規蹈矩地跟隨社會既定的步伐,完成讀書–工作–結婚–生子–老去–死亡的生命軌道。對於如此的生命型態感到巨大的沮喪與窒息,迫切想找尋有別於此的、更高超的生命意義與出路。終於,一步一步走到哲學的殿堂,甚
Thumbnail
2022/12/15
我的前半輩子,一直在找尋生命的出路。總感覺像是被困在這個世界,物質世界與社會結構宛如銅牆鐵壁。我無意於循規蹈矩地跟隨社會既定的步伐,完成讀書–工作–結婚–生子–老去–死亡的生命軌道。對於如此的生命型態感到巨大的沮喪與窒息,迫切想找尋有別於此的、更高超的生命意義與出路。終於,一步一步走到哲學的殿堂,甚
Thumbnail
2022/01/27
人治與法治 差別在哪裡呢? 制度的設計嗎? 也許是。 但是很容易被忽略的一個關鍵卻是人——該社會裡多數公民的觀念。 人們的觀念裡面是否有法的價值的共識, 決定了社會是否能運作出法治。 如果社會大眾無法培養出對於法的價值的共識 那麼,執法的畢竟是人 詮釋法條的也是人 可以操作的空間太大。
2022/01/27
人治與法治 差別在哪裡呢? 制度的設計嗎? 也許是。 但是很容易被忽略的一個關鍵卻是人——該社會裡多數公民的觀念。 人們的觀念裡面是否有法的價值的共識, 決定了社會是否能運作出法治。 如果社會大眾無法培養出對於法的價值的共識 那麼,執法的畢竟是人 詮釋法條的也是人 可以操作的空間太大。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 —魯迅《而已集-小雜感》 【寂寞,有時候】 『孤獨是一種心態 而獨立則是狀態     獨立的贈品是自
Thumbnail
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 —魯迅《而已集-小雜感》 【寂寞,有時候】 『孤獨是一種心態 而獨立則是狀態     獨立的贈品是自
Thumbnail
這不是關於寂寞,而是關於孤身一人。我在我的獨特性中是孤獨的,我們在我們的獨特性中都是孤獨的。
Thumbnail
這不是關於寂寞,而是關於孤身一人。我在我的獨特性中是孤獨的,我們在我們的獨特性中都是孤獨的。
Thumbnail
今年1月17日,英國設立了『孤獨部長』, 孤獨, 沈浸它,瞭解它,也可能轉化它。
Thumbnail
今年1月17日,英國設立了『孤獨部長』, 孤獨, 沈浸它,瞭解它,也可能轉化它。
Thumbnail
孤獨是一種狀態,寂寞是一種心情
Thumbnail
孤獨是一種狀態,寂寞是一種心情
Thumbnail
對付孤獨世紀的最終解藥,只可能是我們站在彼此身邊,無論對方是誰。
Thumbnail
對付孤獨世紀的最終解藥,只可能是我們站在彼此身邊,無論對方是誰。
Thumbnail
孤獨,就如同飲食一般,成為生活中情感的一種調味裝飾,如何與孤獨共處是人生中不可獲缺的課題。 本書分成了五大軸線,孤獨與孤立、家人、親蜜的人、職場以及如何與孤獨共處,這五大議題去做討論。 你曾感到孤獨過嗎?我想生而為人,孤獨都是我們曾經感受過的滋味。 孤獨與孤立,是如此相近又不同的感受。孤獨是物理性
Thumbnail
孤獨,就如同飲食一般,成為生活中情感的一種調味裝飾,如何與孤獨共處是人生中不可獲缺的課題。 本書分成了五大軸線,孤獨與孤立、家人、親蜜的人、職場以及如何與孤獨共處,這五大議題去做討論。 你曾感到孤獨過嗎?我想生而為人,孤獨都是我們曾經感受過的滋味。 孤獨與孤立,是如此相近又不同的感受。孤獨是物理性
Thumbnail
聯合報(2021.10.1)有一則關於蔣動在台中中央書局舉辦書法水墨展的專題報導,展出八件作品,其中一件是裡面「孤獨是和自己在一起」的書法,相當醒目。 總之,孤獨是單獨一人的狀況,是「和自己在一起」,然而和自己在一起,也許是怡然自得,也或許是惶惶不安,也因此而有兩種不同的解讀方式,趨其吉,避其害,也
Thumbnail
聯合報(2021.10.1)有一則關於蔣動在台中中央書局舉辦書法水墨展的專題報導,展出八件作品,其中一件是裡面「孤獨是和自己在一起」的書法,相當醒目。 總之,孤獨是單獨一人的狀況,是「和自己在一起」,然而和自己在一起,也許是怡然自得,也或許是惶惶不安,也因此而有兩種不同的解讀方式,趨其吉,避其害,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