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的力量》/跟人生一樣,婚姻裡你要保有你自己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一直想寫一點關於「離婚」為主題的故事,卻總是因為自己沒有結婚而不知從何下筆,看見劉威麟這本《1的力量》寫了許多離婚的案例,我想可以從這本書延伸吧!
這本書是作者在結婚十幾年後終於離婚變成單親爸爸,並且從經驗分享的過程,整理出許多故事、歸納出離婚後的心態調適和重新面對「自我」的心路歷程。
若是攤開對婚姻的期待,有些人是自小的期待對婚姻有著「幸福快樂」的嚮往,有些人是為了建立自己沒有過的「家的」感覺,有些人堅信自己一定不會踏上與原生家庭父母的樣貌而想有所證明,有些則是年紀到了就到了該結就結了,更有些是:「不想讓未婚懷孕的孩子一出生就少了一個家長」⋯⋯不論哪一種理由結婚,若是遇上非得走到離婚的地步,多半都得面對婚前未曾想像的局面,從情感的破裂到財產的分置,以及最難纏的孩子的監護,常常在內心呼喊:「當初如果⋯⋯」
不知道其他讀者讀這本書的時候,心裡是怎麼想的。我好像看著一個又一個走鋼索的人,從這些故事裡感到心驚膽顫;更讓人心慌的是,離我父母離婚三十多年後的現在,像「離婚」這樣的事,依然像「犯了濤天大罪」一樣難以被提起,仍然像三十多年一樣,需要面對大量難以消化的異樣眼光,並且依舊容易陷入各種無助及孤立無援的狀態。(社會安全網不應該在這三十年間好好被建立起來嗎?大人的、孩子的、男性的、女性的、工作的⋯⋯等等。)
關於「離婚」比起大人我更在意的是孩子的心情。大部分的大人在談離婚、面對婚姻的破碎時,是很難顧及孩子的情緒,而且多半都會把大人的思考邏輯套在孩子身上。我想也許是我們所接收的訊息,多半都是把離婚最殘忍的那一面套入太多的戲劇化的情緒,幾乎很少人會去關心「離婚時/後的父母如何照顧孩子的情緒。」
大部分的孩子都是能感覺或辨識父母發生什麼事。不要在孩子面對父母的離異要求他們「站在我這邊」,也不要在離婚後比較「你愛媽媽還是愛爸爸」(這很殘忍啊!親愛的離婚爸媽們!)更不要把「不離婚」的原因和痛苦都放在「因為想要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這個理由上,這句話的反面意思是:「都是你害我沒有離婚,讓那麼痛苦。」對孩子來說跟面對父母離婚一樣,都是不可承受之重。
如果在照顧的能力和條件上,真的沒有辦法比對方給出讓孩更好的環境,不如好好談,不一定需要爭到那個監護權。要相信孩子不會輕易忘記被迫分開的爸媽,要給自己和孩子都有那種「你/我不會失去我/你」的安全感。(不要自己嚇自己,童年時候父母的陪伴,在孩子的心裡都是無比深刻的。如果你們曾經用心愛過對方的話。)
離婚時最怕的是,讓所有未知的恐懼壓垮了自己。特別是習慣了兩個人/一家人,就常常以為自己回到一個人或少了誰的時候就活不下去了。事實上,「離開/分開」不一定是壞事,稍微緩和已經到崖邊的關係,重新檢視婚姻和自己,有時候會發現從來沒有發現的事情:有些事也許隨緣會更自在一點;有時候不一定需要一紙婚姻的證明好讓自己相信自己擁有愛人和維持家庭的能力;更多的時候在一個人的時候要相信自己還有能夠陪伴自己的能力⋯⋯
婚姻只是人生的其中一項選擇,離婚不代表你不好,也許只代表你不適合某一段關係而已。需要幫助的時候記得尋找任何可以幫助自己的人(即使是任何相關機構,都有可能在你最需要的時候拉你一把!)有時候放過對方就是饒過自己,更多的時候恨的另一面是不夠愛自己。
在我們大半的人生中,很少人會告訴你「保有自己」「喜歡自己」「照顧自己」是何等重要的事情!很多人會想透過跟另一個人的結合,尋找那份自己內在缺乏的愛或被愛的感覺,常常在婚姻裡遺忘和遺失了自己。
劉威麟這本書想跟你說的是「離婚並不可怕」重要的是你要怎麼從中再找回自己繼續面對生活的能量。我也不曉得哪一種人適合讀這本書,但我想讀了這本書以後,會稍微從中回望自己、調整自己。
婚姻是一件需要嚴謹考慮的事(生孩子更是),不要為了有小孩而結婚,也不要為了有小孩而不離婚,有時候必須回到自己的身上思考:我想要的是什麼樣的人生?
最重要的是,如果可以,請從小帶著孩子認識自己、喜歡自己、保護自己、照顧自己,別讓他們到了要用離婚來體悟原來一直沒被重視的事其實就是自己忽略自己!
《1的力量》/劉威麟
寶瓶文化 2021.3.31
ISBN:9789864062317
圖片來源:寶瓶文化Facebook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3.3K會員
861內容數
自由工作者、上班族究竟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呢?來看線線怎麼說;業餘的時候,也來跟線線一起看劇看電影及看書;有空的話一起來學做出版、編輯和電子書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換日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也許正是語言的關係,以母語去寫那些生活的細節、心境上的起落,都能較為敏銳地察覺出一個屬於地方百姓的日常,不需要太多戲劇性的橋段舖排,只需要用心地從心裡找到一個足以形容當下能夠傳遞情感的詞𢑥,就能把那些生命中的無奈、苦澀、喜悅、歡欣⋯⋯
不知道活動結束前能讀完多少?但每次讀書和寫字都會覺得自己是媽媽生下的怪孩子,總想問她為什麼身邊的人都不讀書也不寫字了呢?(我說的是摸得到看得到聽得見的,身邊的人。但也許只是我特別獨來獨往罷了。)
我們經常討論著性侵害後的種種檢討,以及那些言不及義好像說了就可以當作沒有發生過的安撫,卻很常遺忘在是非對錯外前行的陪伴;我們經常在面對死亡的時候,不斷拆解留下來或逝去的記憶去排列組合;我們好像常常希望故事都是有個結局,以為有了定論,前進才有了意義!
到底是誰讓我們相信「你要用功讀書,不要像那個誰誰誰就是不讀書才去做XXX」這句話?我想多半很多時候是從我們的父母輩做工、從農而辛勞得無法溫飽,以及整天黑黑髒髒的不夠體面,讓父母有了「你就是應該要好好讀書才能有成就」(我們不要你像我一樣辛苦)的念頭,也讓我們深信不已「我才不要跟父母一樣」!
「買折扣書」沒有錯。問題是誰讓這個折扣戰殺到片甲不留呢?不論是出版社的下架聲明或是獨立書店的歇業行動,都是在這個折扣亂象中表達的立場而已,真正的問題在誰身上?絕對不在消費者,更有可能的是:也許不在通路上!
感情的事本來就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不論那些能為他人改變的部分到底有多少,在某一瞬覺得世界崩塌之時,不要遺忘自己,不要遺望還有一個人在心裡需要被自己愛著。
也許正是語言的關係,以母語去寫那些生活的細節、心境上的起落,都能較為敏銳地察覺出一個屬於地方百姓的日常,不需要太多戲劇性的橋段舖排,只需要用心地從心裡找到一個足以形容當下能夠傳遞情感的詞𢑥,就能把那些生命中的無奈、苦澀、喜悅、歡欣⋯⋯
不知道活動結束前能讀完多少?但每次讀書和寫字都會覺得自己是媽媽生下的怪孩子,總想問她為什麼身邊的人都不讀書也不寫字了呢?(我說的是摸得到看得到聽得見的,身邊的人。但也許只是我特別獨來獨往罷了。)
我們經常討論著性侵害後的種種檢討,以及那些言不及義好像說了就可以當作沒有發生過的安撫,卻很常遺忘在是非對錯外前行的陪伴;我們經常在面對死亡的時候,不斷拆解留下來或逝去的記憶去排列組合;我們好像常常希望故事都是有個結局,以為有了定論,前進才有了意義!
到底是誰讓我們相信「你要用功讀書,不要像那個誰誰誰就是不讀書才去做XXX」這句話?我想多半很多時候是從我們的父母輩做工、從農而辛勞得無法溫飽,以及整天黑黑髒髒的不夠體面,讓父母有了「你就是應該要好好讀書才能有成就」(我們不要你像我一樣辛苦)的念頭,也讓我們深信不已「我才不要跟父母一樣」!
「買折扣書」沒有錯。問題是誰讓這個折扣戰殺到片甲不留呢?不論是出版社的下架聲明或是獨立書店的歇業行動,都是在這個折扣亂象中表達的立場而已,真正的問題在誰身上?絕對不在消費者,更有可能的是:也許不在通路上!
感情的事本來就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不論那些能為他人改變的部分到底有多少,在某一瞬覺得世界崩塌之時,不要遺忘自己,不要遺望還有一個人在心裡需要被自己愛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生活中,離婚後是否一定要找對象呢?這篇文章討論了單身媽媽的內心需求和生活狀況,並強調每個人的選擇都是獨特的。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和內心的需求是最重要的,只要自己和孩子能夠幸福快樂,就是最好的結果。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成為單身父母的挑戰和收穫,作者分享了自己的心路歷程和經歷,希望給予在同樣境遇中的朋友一些啟發和支持。文章中談到了情感上的孤獨、經濟壓力、與小孩的相處以及家庭結構對孩子成長的影響等議題。
Thumbnail
在你猶豫是否要離婚之前,先嘗試重建親密關係,瞭解婚姻問題的根本,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透過從社會、心理學、婚姻、情感、人性等多個維度解釋婚姻關係的內在邏輯,瞭解離婚無法真正結束所有關係,因此重建關係是更有效的解決方式。
離婚的創傷分成不同面向,就經驗來說離婚事件提出者與接收者所面臨的創傷便不同,朋友圈剛好有與我同時間在調解離婚訴訟的朋友,我們年紀一樣,且都有同年齡小孩,不同的是他是提出者,而我是接收者,在聊天的過程中,感受到他冷靜且充滿準備的面對各種即將變成單親家庭所會面臨的問題,但我除了還在無法理解原因、驚恐、不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作者通過離婚、有小孩和母親同住的生活經歷,開始尋找真正的自己。作者自省過去的選擇,並且決定要過一種不被社會期待的生活。這是一個關於自我覺醒和成長的故事。
根據統計,美國夫妻第一次婚姻以離婚告終,比例約為35-50%,而第二次婚姻破裂的可能性更高,估計約60-70%。如此可見,現代人面對離婚這件事,已不再是一種衝擊,而是見怪不怪了。針對丁克族夫妻,兩人散了也等於恢復原本單身的生活方式。至於有小孩的夫妻想離婚,事情就會變得複雜,因為要顧及孩子的權益..
Thumbnail
你有想過如何在生命的風浪中保護最脆弱的心嗎?當家庭的航向需要改變,對話的方式成為了溫柔的力量。 談論離婚這件事時,對每個家庭來說都是一個無比艱難決定,同時,也產生愛的不同面貌。 閱讀全文,讓我們一起探索,在風浪來襲時,如何用愛為孩子指引一片安穩的海域。 和孩子溝通父母離婚:溫柔的力量 在
三十年前吧?朋友剛好三十歲。帶著一個銷售團隊,在業界也小有名氣。有天跑來找我,說他要結婚了。對象廿八歲,有個五歲的小孩。該如何對待小孩,我不覺得是個問題,但是我告訴朋友,一定要弄清楚對方是因為什麼原因離婚的!然後確保自己沒有類似的問題,否則對小孩而言,又是再一次的折磨。畢竟不是組排球隊,小孩不需要那
Thumbnail
在生活中,離婚後是否一定要找對象呢?這篇文章討論了單身媽媽的內心需求和生活狀況,並強調每個人的選擇都是獨特的。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和內心的需求是最重要的,只要自己和孩子能夠幸福快樂,就是最好的結果。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成為單身父母的挑戰和收穫,作者分享了自己的心路歷程和經歷,希望給予在同樣境遇中的朋友一些啟發和支持。文章中談到了情感上的孤獨、經濟壓力、與小孩的相處以及家庭結構對孩子成長的影響等議題。
Thumbnail
在你猶豫是否要離婚之前,先嘗試重建親密關係,瞭解婚姻問題的根本,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透過從社會、心理學、婚姻、情感、人性等多個維度解釋婚姻關係的內在邏輯,瞭解離婚無法真正結束所有關係,因此重建關係是更有效的解決方式。
離婚的創傷分成不同面向,就經驗來說離婚事件提出者與接收者所面臨的創傷便不同,朋友圈剛好有與我同時間在調解離婚訴訟的朋友,我們年紀一樣,且都有同年齡小孩,不同的是他是提出者,而我是接收者,在聊天的過程中,感受到他冷靜且充滿準備的面對各種即將變成單親家庭所會面臨的問題,但我除了還在無法理解原因、驚恐、不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作者通過離婚、有小孩和母親同住的生活經歷,開始尋找真正的自己。作者自省過去的選擇,並且決定要過一種不被社會期待的生活。這是一個關於自我覺醒和成長的故事。
根據統計,美國夫妻第一次婚姻以離婚告終,比例約為35-50%,而第二次婚姻破裂的可能性更高,估計約60-70%。如此可見,現代人面對離婚這件事,已不再是一種衝擊,而是見怪不怪了。針對丁克族夫妻,兩人散了也等於恢復原本單身的生活方式。至於有小孩的夫妻想離婚,事情就會變得複雜,因為要顧及孩子的權益..
Thumbnail
你有想過如何在生命的風浪中保護最脆弱的心嗎?當家庭的航向需要改變,對話的方式成為了溫柔的力量。 談論離婚這件事時,對每個家庭來說都是一個無比艱難決定,同時,也產生愛的不同面貌。 閱讀全文,讓我們一起探索,在風浪來襲時,如何用愛為孩子指引一片安穩的海域。 和孩子溝通父母離婚:溫柔的力量 在
三十年前吧?朋友剛好三十歲。帶著一個銷售團隊,在業界也小有名氣。有天跑來找我,說他要結婚了。對象廿八歲,有個五歲的小孩。該如何對待小孩,我不覺得是個問題,但是我告訴朋友,一定要弄清楚對方是因為什麼原因離婚的!然後確保自己沒有類似的問題,否則對小孩而言,又是再一次的折磨。畢竟不是組排球隊,小孩不需要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