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另一半關係變糟也別忘了你是孩子的媽媽/爸爸,孩子成長需要爸媽持續提供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我該怎麼辦?我們已經有孩子,要離婚嗎?

我常聽到一些人發牢騷,這些人有男有女,多是猶豫不決地表示:他和配偶之間感情不睦,已經喪失了愛情的感覺,而且每天籠罩著低氣壓,和配偶兩人已無話可說,甚至還常常吵架,生活幾乎喘不過氣。心想自己還算年輕,難道接下來的餘生,都要在這種情況下過活嗎?

另一種常被問到的狀況是:自己配偶外遇,但是配偶依然對自己還不錯,家庭角色也適當負擔,自己心中過不去,面對配偶無法忍受。這兩種情況,心中都會萌生想跟配偶離婚的想法,但是兩人之間已有孩子,所以無法瀟灑地離婚,心中想像孩子會因此過著單親、家庭破碎、不幸的童年,因而躊躇不前無法決定下一步人生路途該怎麼走下去?有的人因此暗夜哭泣以淚洗面,有的人甚至因此患上憂鬱症⋯⋯。

 

當愛已成往事,為孩子留下一片淨土

依學理及實務經驗,我認為這種狀況,可以依以下原則處理:「夫妻關係歸夫妻兩人;親子關係回歸親子對待,兩者各自獨立處理,不要相互滲透污染。」,它的意思是夫妻之間的對待是一個系統,親子之間的互動是另外一個系統,這兩個系統可以看成是從屬於「家庭」這個主系統,所以某個角度來說「夫和妻之間」,「父和孩子之間」,「母和孩子之間」、「孩子之間(兄弟姊妹間)」都是從屬於「家庭」這個主系統的「次系統」,每個次系統獨立運作。當夫妻感情不睦,甚至破裂了,就把它的破壞力侷限在「夫妻」層面,而不要蔓延到「父-子女」和「母-子女」的次系統。所以「夫妻」系統被破壞了,甚至消失了,但是親子關係的「父-子女」次系統以及「母-子女」系統仍然可以持續運作下去,至少直到孩子成年。況且孩子所需要的教養,是來自父母,對應的就是「爸爸」和「媽媽」。孩子不會因為父母離婚而失去了爸爸或媽媽,或許相處見面的形式有所變化,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仍然有爸爸及媽媽的陪伴與教養,他並沒有失去爸爸或媽媽,所以親職環境也就是完整的,他不會感到匱乏或怨恨,因為孩子所需要的親職環境皆已具備,他的雙親也不用擔心孩子被人嘲笑「沒有爸爸/媽媽的孩子」,孩子不會因此感到自卑。

 

當夫妻紛爭污染親子關係,小心孩子產生心理位移

上述的道理易懂,但在實務的觀察上發現並不容易。首先,在「配偶」關係受損時,通常一方會怨恨另一方,而且這個狀況不容易化解,通常會走到「離婚」的地步,只是把法律上的配偶關係解除掉,並不代表內心的怨恨真正放下及消除。在這種情況下,家長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有意無意地在孩子面前醜化「配偶」,諸如「你媽媽不要你了!她跟別的人跑掉了⋯」、或是「爸爸被外面的巫婆迷住了,不會過來接你了⋯」,這些話就是受到傷害的配偶帶著怨恨的心態所說的話,他們是有意無意地在爭取孩子們的支持,但這些話語並不是做為父母角色該對孩子講的,孩子聽到這些話時,很可能他的「孩子位置」受到了影響,產生了心理位移,而不再能好好地做自己,純粹讓自己好好地成長。

我舉一個曾經在實務經驗上的例子,有一位40歲的單身女性陳小姐(化名),未婚,跟自己爸媽住在一起,但是相當不和睦,幾乎天天和爸媽吵架。後來我從她那兒得知在她小學的時候,父親外遇離家出走和小三在一起,她的母親受到嚴重的打擊,但並没有離婚,卻常常喝酒醉倒在地上,向獨身女(這位陳小姐)咒罵先生(就是陳小姐的父親)並訴說她自己的悲苦,當時做為孩子的陳小姐,把媽媽扶起來說:「妳還有我呢!我會永遠陪在妳身邊,不會離開妳!」,孰料在半年前,父親的小三離開了父親,父親返家了,而她的母親竟然也接受先生歸來,重修舊好。許多人看到這樣的發展,都以為有個圓滿而快樂的結局,以為陳小姐一家終於團圓了,陳小姐應該會鬆了一口氣,但是陳小姐卻有一種被媽媽「背叛」的感覺,現在說起她的爸媽,她會語帶酸氣地稱「陳先生(她的爸爸)與林小姐(她的媽媽)」而不稱「爸媽」。我認為這和陳小姐童年和母親相處的經驗相關,她無意識地脫離當時純粹孩童的角色身份,母親的言語及作為,把童年時的陳小姐心中角色位置移動成為媽媽的「照顧者」。當然再分析下去,陳小姐的童年時期作為,可能替補了她媽媽失去先生的空缺位置。

 

恩怨了結,和平分手彼此相互尊重有助於孩子未來發展

總而言之,在實務觀察上,常常見到夫妻之間關係的「壞」經驗,而連帶破壞親子關係的情況。這個情況通常以擔心小孩健康成長的理由呈現出來,一方家長不許前配偶親近孩子,以為在保護孩子,比如「他那麼爛,小孩跟他接近會學壞!」,因此不許孩子和另一位家長會面;而孩子也因為家長的動作,「效忠」一方家長而拋棄另一方「家長」(通常被效忠的家長會認為孩子真懂事!)。但是殊不知這樣的考量實是幫孩子做決定,干涉他的命運。另一方面,孩子的生命來自父母兩方,要他否認或放棄另一方,將來他對自己生命的感覺通常不會完整。

我的觀察是,阻止孩子和另一方父母見面的家長會累死自己,因他負了他不該負的責任。我的建議是尊重孩子的命運,如果你為人父母,當和配偶離婚了,要尊重孩子和另一位家長相處的機會,不要有任何干涉,尊重「另一個家長-孩子」間的系統運行,除非孩子的生命因此命臨死亡風險。如果能做到讓孩子感受到父母間彼此相互尊重,那離婚對孩子的衝擊,將減至最小,甚至趨近於零。所以我希望帶有孩子將離婚的人,不要只是物理上的離婚,心理上也要離婚,把恩怨做個了結,和平分手,甚至彼此尊重,孩子仍然在愛中,自我成長。這個過程很難,也容易被自己盲點遮蔽,必要時可尋求心理師協助。

另外要聲明的是,在一個家庭中的序位是:夫妻關係優先於親子關係,或是說夫妻要能先行合作為小孩教養做準備,才不會混亂失序。因為一個家庭的建立是先有夫妻關係,然後才有親子關係,父母如果能先行合作在孩子教養上的分工及方式取得共識,往後才不會因親子議題裂解夫妻關係,關於此點以後有機會再進一步說明。

(閱讀困難的人,可以用聽的,請聆聽「穗波心理師」Podcast ,EP94)

 (本文已刊登發表在「關鍵評論網」)

追蹤「穗波心理師」FB粉絲專頁或加入「情感聊天室」社團,可不定時收到「今日文章」、podcast預告及貓相片

收聽「穗波心理師」podcast(專門談心理和生活podcast)

點擊「家庭Q&A諮詢室」免費提問

 

 


avatar-img
205會員
383內容數
歡迎來到「穗波心理師」沙龍。這是一個「生活、家庭、愛與人生」的領域,關注親情、愛情、婚姻、家庭及人生議題,先祝福大家都能遇見幸福、圓滿伴侶關係及維繫家庭。 我是執業臨床心理師,歡迎對上述議題留言,讓我可以用心理學的概念與你討論,或提出建議。也可以在下方留言你介紹自己,讓我有機會更認識你、一起交流成長,人生路上不寂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兩性關係中的對話互動至關重要,理性問題應以理性回應,感性問題則需給予感性回應。本文通過具體例子說明不同回應方式的影響,並提供了在兩性對話互動中的原則和解決方法。
本文討論了「淚之女王」劇中對愛情、幸福、死亡的觀察與反思。主要著重對主角白賢祐和洪海仁之間的愛情關係進行分析,以及人在面對死亡情境時對愛情的感知。本文通過情節分析和心理機制來探討劇中愛情的演變和最終的永恆。
本文探討愛情關係中的相互擁有觀念,介紹「相互歸屬」和「相互擁有」的概念,並提出在愛情關係中協調獨佔性和相互歸屬性質的建議。
婚姻中的情感濃淡不一定和外在行為相應。這篇文章討論夫妻關係和離婚的關聯,並探討自由戀愛和相親婚姻並不一定因此就更穩固。而對婚姻的態度也可能是決定離婚的重要因素。
現代社會多主張性別平權、兩性對等,卻難以徹底擺脫父權主義根深蒂固的觀念。女性要不斷努力反叛傳統觀念,男性則需意識到自身的傳統思想與行為。本篇文章探討了由傳統家庭觀念至當代家庭處處可見的「父權主義」思考。
分手的方式影響未來心理。瞭解前任的心理狀況,並試著體諒對方的脆弱,是照顧伴侶遇到前任時的一件重要事。
兩性關係中的對話互動至關重要,理性問題應以理性回應,感性問題則需給予感性回應。本文通過具體例子說明不同回應方式的影響,並提供了在兩性對話互動中的原則和解決方法。
本文討論了「淚之女王」劇中對愛情、幸福、死亡的觀察與反思。主要著重對主角白賢祐和洪海仁之間的愛情關係進行分析,以及人在面對死亡情境時對愛情的感知。本文通過情節分析和心理機制來探討劇中愛情的演變和最終的永恆。
本文探討愛情關係中的相互擁有觀念,介紹「相互歸屬」和「相互擁有」的概念,並提出在愛情關係中協調獨佔性和相互歸屬性質的建議。
婚姻中的情感濃淡不一定和外在行為相應。這篇文章討論夫妻關係和離婚的關聯,並探討自由戀愛和相親婚姻並不一定因此就更穩固。而對婚姻的態度也可能是決定離婚的重要因素。
現代社會多主張性別平權、兩性對等,卻難以徹底擺脫父權主義根深蒂固的觀念。女性要不斷努力反叛傳統觀念,男性則需意識到自身的傳統思想與行為。本篇文章探討了由傳統家庭觀念至當代家庭處處可見的「父權主義」思考。
分手的方式影響未來心理。瞭解前任的心理狀況,並試著體諒對方的脆弱,是照顧伴侶遇到前任時的一件重要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Thumbnail
作者分享了就算愛情變成感情,變得淡薄甚至消失了,這仍然有可以學習和成長的意義,是了解自己和肯定自己的契機。作者鼓勵大家就算與伴侶的關係已經不及以前,也要為自己曾經能夠深愛過而肯定自己,更要用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用學習新課題的態度去面對今日不理想的關係和逆境,讓自己活得更有深度和體悟。
Thumbnail
最近在準備離婚。上週二(7/16)和孩子們談,聽了他們的意見,發現我原來的計劃太囉嗦了,又要顧慮到許多事,留下許多尾巴,其實是沒必要的,只是突然耗費能量而已。談完後,我決定搬離新店,提離婚,不要再和他有何關聯,對於財產的分配有了比較可行的想法。也聽到孩子們的想法,他們對於爸媽都是分別考慮和對待的,沒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夫妻關係出現問題的情況,並提供了蒐集及準備離婚證據的方法。文章中提到感情變淡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孩子的出生、工作聚少離多、外遇等,以及如何蒐集相應的證據。文章旨在幫助讀者理解蒐集離婚證據的必要性及方法,以及如何找出會讓外人感受到夫妻感情不佳的蛛絲馬跡。
關於另外一半,曾經在內心深處無數次想過想X掉對方!! 多少愛情都開始於喜歡,結束於了解。婚姻,別讓它敗給相處。
Thumbnail
看電視上的通告節目,最近有一個生態是~我們離婚,但我們還住在一起。 很多事情在現在這個社會,有著別於我過去的一些限制,關係,還有定義。 所謂~不期待,就不會有傷害。因為有期待,傷害才會一直存在。 有段時間,單親家庭一夕之間變多,很多人的父母,因為雙方無法生活下去,所以選擇離婚。
Thumbnail
這是網友在mobile的婚姻情感版上的困擾: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811&t=6931710 我是女的,想離婚(家裏一切開銷都來自於我) 我與老公結婚一年是姐弟戀(差8歲)我38歲,婚前同居住我名下房子約4年,只請老公每
每每看著/聽著孩子客訴對方的神情與話語,應該是過來人的我是可以說一番大道理來說明為什麼不該計較,以及計較後的狀況會是怎樣,當然一樣的狀況、當遇到自己時通常都是奮力一擊的掐住對方,尤其在年齡越長的狀況下..... 身為已婚人士,姻親的出現其實是很需要很大量的時間去消化與理解自己可以站在那裡,而這都不
對於孩子的關愛,要如何拿捏才不會過度,又不傷自己的心? 二個孩子都年過40, 但都未婚未嫁,這方面我倒是看得很開,也沒去探探他們既有的對象,有沒有要結婚的念想,一切隨緣。 家人,常常就是讓人又愛又恨的情緒,現在的孩子,也不樂意說太多,心情好,什麽都好說,心情不好,還給妳白眼跟愛回不回的方式來相處
Thumbnail
  夫妻感情問題很複雜,尤其是有生孩子的狀況,在安頓好孩子往後生活前,不敢貿然離婚,只能先暫時分居。但這麼一來會出現另一個問題,那便是拖到最後越來越難離婚,只能繼續憋著分居生活。但即便當事人沒有任何意見,身邊的長輩卻看不下去,先動手搶了孩子。   如果說父母其中一方(無論離婚與否)在未經同意之下把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Thumbnail
作者分享了就算愛情變成感情,變得淡薄甚至消失了,這仍然有可以學習和成長的意義,是了解自己和肯定自己的契機。作者鼓勵大家就算與伴侶的關係已經不及以前,也要為自己曾經能夠深愛過而肯定自己,更要用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用學習新課題的態度去面對今日不理想的關係和逆境,讓自己活得更有深度和體悟。
Thumbnail
最近在準備離婚。上週二(7/16)和孩子們談,聽了他們的意見,發現我原來的計劃太囉嗦了,又要顧慮到許多事,留下許多尾巴,其實是沒必要的,只是突然耗費能量而已。談完後,我決定搬離新店,提離婚,不要再和他有何關聯,對於財產的分配有了比較可行的想法。也聽到孩子們的想法,他們對於爸媽都是分別考慮和對待的,沒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夫妻關係出現問題的情況,並提供了蒐集及準備離婚證據的方法。文章中提到感情變淡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孩子的出生、工作聚少離多、外遇等,以及如何蒐集相應的證據。文章旨在幫助讀者理解蒐集離婚證據的必要性及方法,以及如何找出會讓外人感受到夫妻感情不佳的蛛絲馬跡。
關於另外一半,曾經在內心深處無數次想過想X掉對方!! 多少愛情都開始於喜歡,結束於了解。婚姻,別讓它敗給相處。
Thumbnail
看電視上的通告節目,最近有一個生態是~我們離婚,但我們還住在一起。 很多事情在現在這個社會,有著別於我過去的一些限制,關係,還有定義。 所謂~不期待,就不會有傷害。因為有期待,傷害才會一直存在。 有段時間,單親家庭一夕之間變多,很多人的父母,因為雙方無法生活下去,所以選擇離婚。
Thumbnail
這是網友在mobile的婚姻情感版上的困擾: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811&t=6931710 我是女的,想離婚(家裏一切開銷都來自於我) 我與老公結婚一年是姐弟戀(差8歲)我38歲,婚前同居住我名下房子約4年,只請老公每
每每看著/聽著孩子客訴對方的神情與話語,應該是過來人的我是可以說一番大道理來說明為什麼不該計較,以及計較後的狀況會是怎樣,當然一樣的狀況、當遇到自己時通常都是奮力一擊的掐住對方,尤其在年齡越長的狀況下..... 身為已婚人士,姻親的出現其實是很需要很大量的時間去消化與理解自己可以站在那裡,而這都不
對於孩子的關愛,要如何拿捏才不會過度,又不傷自己的心? 二個孩子都年過40, 但都未婚未嫁,這方面我倒是看得很開,也沒去探探他們既有的對象,有沒有要結婚的念想,一切隨緣。 家人,常常就是讓人又愛又恨的情緒,現在的孩子,也不樂意說太多,心情好,什麽都好說,心情不好,還給妳白眼跟愛回不回的方式來相處
Thumbnail
  夫妻感情問題很複雜,尤其是有生孩子的狀況,在安頓好孩子往後生活前,不敢貿然離婚,只能先暫時分居。但這麼一來會出現另一個問題,那便是拖到最後越來越難離婚,只能繼續憋著分居生活。但即便當事人沒有任何意見,身邊的長輩卻看不下去,先動手搶了孩子。   如果說父母其中一方(無論離婚與否)在未經同意之下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