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避疫就是開始清很久沒看的書。這本書主要是從研究者的角度,透過整理訪談和相關研究,呈現父親這個角色的在新生兒逐漸成長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只是在社會經濟文化的轉變後,制度上不再鼓勵他們投入更多的時間和心力養兒育女,有一些科學研究證據支持,希望重新營造父親的養育角色。
古時候父親也許不一定有機會衛國,但肩負起保家的責任。這個保家研究指出是一種演化上延續生命的動機產生的結果,因此生父這個概念並不必然也不絕對,而是更生物的以延續生命為主。母親在生理上產出新生兒後,體力上很可能無法再負擔繁重的保育完全沒有自存能力的新生兒,而父親正是在這個時間點接手扮演起育兒的重責。而一母多父在飽受戰爭艱困環境的社會中,則是種必需而與道德關聯度低。
生理上不像母親真實的從產道產出新生兒,父親的角色經常要透過其他方式與新生兒產生連結,包含重複無聊的照顧行為。這些肢體上的接觸有助於父親與幼兒產生連結。這個生理上的差別有時被視為父母角色的差異,一個神隊長一個豬隊友。但實際上父母都是凡人,照顧上都有體力、心理上的限制,並不像刻板印象形塑的想像那般,母親和父親都需要透過學習和實作不斷建構的。
父親的角色支持有時因為文化和性別刻板印象的緣故,更少獲得相應的支持,父親和母親一樣迷惘的時候,更不容易被注意甚至鮮少得到照顧。眾所周知的產後憂鬱不僅是母親專屬的心理疾患,父親也可能承受這些心理壓力以至於產生身心不適,但因為實際上的生產過程並非由父親負擔,且性別刻板印象上期待父親更堅強,以至於這樣的問題更容易被忽略,也經常產生更為負面的結果。
而父親能透過交流經驗的方式來得到一定程度的舒緩。這些隊友的養成在現代社交通訊科技的進步下,可以透過線上的方式得到一些支持和經驗分享,問一些其實許多人都遇到但不見得受到正視的問題,也就是俗稱的蠢問題,並且透過其他父親的經驗來得到支持和協助。
此外,這本書在探討這些問題的時候,也呈現了多元成家脈絡下,同性家庭的狀況,來說明父親這個角色建構的過程。整體發展不再以核心家庭為唯一的型態使得父親這個角色有著形形色色的樣貌,透過訪談的方式呈現多元的那一面,而這社會也在不同的前提條件下,滿足不同的需求。
如果我們期待他們是神隊友,但並不提供相應的系統給予支持,即使是鋼鐵人也可能因為擊中阿基里斯腱倒下的。社會對於父親或母親的期望都應該更友善,這個學校沒有教的重要知識,本沒有標準答案。摸索中,需要的是支持、同理和經驗分享,刻薄的批判或指責都無助於事情的進展,切記,他們需要踏上這趟旅程的勇氣。
推薦給身邊每一位終成父母的朋友,不管你是父親抑或是母親,有機會了解這個角色的演進,都能讓你更有同理能力。也推薦給母胎單身的朋友,知道為人父母的辛苦不必然要親身經歷,看看別人的經驗也許也能多一些同理。也許有機會也推薦給有親職教育需求的朋友,如果過去有機會在親職教育上讀一些這樣的資訊,都有助於更理解親職,也部分了解少子女化問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