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8|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職場讀書人選書】死於美術節的畫家 解讀臺灣藝術史上最大的遺憾—《陳澄波密碼》

三月二十五日那天,正好是中華民國的美術節,一個畫家死於國家的美術節當天,這是光榮?或是悲哀?
陳澄波——死於美術節的藝術家,曾寫下台灣人首次入選「帝國美術院展覽會」的紀錄,卻因為二二八事件死於國民黨之手,甚至成為威權政治下的禁忌,一度被除名於正統教育之外。縱使如今距解嚴已久,長期的噤聲卻已經讓他的故事只剩下「帝展」與「二二八受難者」兩個名詞,但不論是輝煌的成就,或是諷刺的結局,都不足以代表陳澄波在藝術與政治領域,所曾經做出的貢獻。
《陳澄波密碼》是一本以陳澄波的生平作為基礎的歷史小說,時空背景設定在尚未解嚴的1984年,故事則因為一宗畫作修複委託案而展開。為了瞭解作者的風格,負責修畫的主角阿政在禁忌的年代透過各種關係,抽絲剝繭關於這位藝術家的一切。透過同樣身為畫家的阿政,作者柯宗明也彷彿帶著讀者,一起上了一堂台灣本土藝術史。
從「寫生」的名詞解釋,到以普羅大眾作為假想觀眾的無產階級繪畫論,甚至是殖民統治末期,藝術家們對於藝術本質的論戰,《陳澄波密碼》由淺而深地探討了關於繪畫、藝術的知識,以及二戰前後台灣知識份子的焦慮。此外,對於陳澄波著名畫作的獨到解析,也彌補了過去正統教育中,輕描淡寫的幾段文字。包含〈淡水〉、〈夏日街景〉、〈我的家庭〉等,都因為有了這些解釋,讓它們不再是單純的圖像,而是承載畫家意志、情感的載體。
也許是因為模仿當時的人說話的口吻,或單純的寫作習慣,一開始閱讀時,或許會因為角色說話「不夠口語」而感到出戲,但隨著劇情進展,豐富的知識內容與場景描述,則會讓閱讀的過程漸漸「倒吃甘蔗」。而在各種情感中,最令人感嘆的,或許除了陳澄波被祖國背叛的諷刺外,就是當台灣人在面臨國旗上的太陽「從紅變成白」時,所面臨的認同掙扎。 「想當中國人、日本人、台灣人,這對我們那代的台籍知識份子來說,彷彿是走在迷霧森林裡,選擇哪條路走,都有可能掉落懸崖。」
對於台灣人而言,國家認同或許是最難答的一題,在殖民統治接連摧殘之下,不論是當時選擇以「東洋人」自稱的陳澄波,或是現代居住在台灣的人民,都經常因為殖民統治的遺毒,呈現「精神分裂」的狀態。藉由《陳澄波密碼》,我們或許能從當時知識份子的處境,獲得相濡以沫的安慰,但更重要的,或許是認清政治意識與一切息息相關,所謂「政治歸政治,XX歸XX」,都只是鴕鳥心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讀書分享 書籍內容包含社會議題、歷史、文學,以及台灣本土與外國文化。 希望有朝一日能夠靠著分享好書獲得贊助,達到閱讀(贊助&書籍購買)的收支平衡。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