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跟朋友們描述小時候在南非吃到的 mielie-meal 加酸奶,對方都會露出驚恐的表情,沒辦法,除了小寶寶之外,糊狀的食物在亞洲實在不太受歡迎(大概只有芝麻糊和古早味米茶是例外吧)......。
辛巴威的主食是玉米粉 cornmeal,當地人稱為 pap 或 sadza,烹煮的過程要不斷攪拌變成糊狀,上桌前再悶蓋使其凝固,最後就成了口感有點像麻糬跟狀元糕合體的白色塊狀物。sadza 可以配酸奶(而且是真的拿牛奶去發酵做出來的乳品,超臭),也可以搭配滷得爆鹹的牛或羊內臟食用。而這裡因為土壤跟氣候的關係,扣除根莖類,蔬菜都是以深色蔬菜為主,例如花椰菜、芥蘭菜或南瓜葉。客棧老闆的兒子Archibold 自告奮勇地煮了一頓當地食物給我們當晚餐。他選的主菜是牛腸,而且還是以牛肚片去包覆小腸的高級加工內臟,說穿了是非洲版的「大腸包小腸」啦!吃完的感想是:嗯,辛巴威人的牙齒真堅固,腎臟也滿耐的...XDD
辛巴威高級內臟玉米糊大餐 XD 正統吃法要用手吃喔!
補充說明一下,sadza的正統吃法是用手抓,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下方的影片,滿有趣的~基本上就是:1.抓起玉米糊 2.捏一捏 3.配一點蔬菜 4.沾一點湯,然後放進嘴巴。
sadza 其實很有飽足感,吃完坐在餐桌上會很想度估。根據民宿小老闆 (就是影片中示範的那位) 的說法,辛巴威人所謂的 good day,就是在一天勞動工作後,回家吃一大份的 sadza,然後滿足地捧著漲大的肚子去睡覺。辛巴威人也吃很多肉,一般來說肉品比蔬菜還要便宜,1公斤的牛肉只要 8 鎂。週六下午小老闆帶我上當地肉舖去買 boerewors,翻成英文就是 famer’s sausage,同樣是農人在一天辛勤勞動後最期待的美味大餐。boerewors 肉腸對台灣人來說口味雖然偏重,但用爐火烤得香噴噴又肥滋滋的模樣,仍舊令人食指大動。
我跑去當地烤肉攤湊熱鬧,一份賣 1USD,出差不忘賺外快
除此之外辛巴威的洋食都滿貴的,跟其他進口的東西一樣,當地人實在負擔不起。不只肯德基爺爺讓我們傻眼,昨天吃到的 pizza 也要價不斐(大披薩一份要18鎂)。接下來我會有點時間去觀光,想想還是多吃點當地食物,一方面可以多體驗不同的口感,另一方面,透過食物,也可以很快地認識一個民族:例如從其鹽分的攝取可以聯想到該國緯度、氣候和勞動情形;從用餐習慣可以窺知其家庭長幼關係、社會階層分野等…。
不過我不打算走學術路線,身處地廣人稀的非洲,又剛好遇到涼爽的雨季,我打算接下來多吃點 sadza 配不同主菜,邊吃邊跟當地人話家常,最好再配上辛巴威自產的Zambezi 啤酒,接著在酒足飯飽後,捧著肚子,舒服地在夏夜的蟲鳴聲中憨然入睡...
Hupenyu hwakanaka.
Life is good, in Zimbabwe
以上,就是我對辛巴威的美食記錄。
...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