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6/11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大漢天威-少年漢武帝的智囊】

丞相,是輔佐皇帝最重要的職務。 歷史上有許多丞相,比他們的君王鋒芒更盛。 姜子牙,管仲,晏嬰,范雎,蕭何,諸葛亮…… 大多時候,皇帝最重要的任務,就是選擇一個好的丞相。 漢武帝的丞相,一開始是竇太皇太后決定的。 是為竇嬰。 後來經歷儒家政變,竇嬰被廢,許昌接任。 竇太后過世後,又由王太后推舉田蚡。 元光四年,田蚡過世,漢武帝本想拉拔韓安國,但韓安國出了意外,於是由薛澤繼任。 田蚡是個大權臣,他執政的四年,漢武帝算被逼得很緊,難有發揮。 但不管許昌還是薛澤,司馬遷都認為他們只是一般庸才。 「及今上時,柏至侯許昌、平棘侯薛澤、武彊侯莊青翟、高陵侯趙周等為丞相。皆以列侯繼嗣,娖娖廉謹,為丞相備員而已,無所能發明功名有著於當世者。」 不論如何,薛澤上任,那就是漢武帝真正大權在握的時間。 也就是元光後跟整個元朔年間。 而這段時間,漢武帝最大的動作,就是扶植衛氏外戚,並讓衛青對匈奴發起戰爭。 被評為「丞相備員」的薛澤,在史書上自然是沒有什麼表現。 當時真正影響漢武帝最深的臣子,應該是主父偃。 主父偃並不是元光四年突然出現的。 元光元年,漢武帝曾經重開一次招募賢士。 在這個時間段中,漢武帝得到了董仲舒、公孫弘,以及主父偃這些能幹的人。 董仲舒、公孫弘是儒家學派,老實說,田蚡亦好儒。 相對而言,漢武帝劉徹對於這些儒家學者的好感度,就相當有限。 劉徹雖然跟董仲舒來往數次書文,但也只把他派往封國。 公孫弘年過六十,還被派出使匈奴,回來之後劉徹對他的報告不甚滿意,公孫老先生非常機靈的趕快辭官。 主父偃則是學縱橫術的。 之所以能夠得到漢武帝青睞,主父偃對於征伐匈奴的想法,有一些些跟當時主流的不同。 田蚡王恢等主戰派認為,打。 韓安國等主和派表示,和親上策。 要知道,董仲舒傳授給漢武帝的,並不是那麼單純的「打匈奴」。 嚴格說起來,是「收服異族,揚我天威」。 漢朝的和親政策,也是一種收服戰略。 但漢武帝一直在兩端游移不定……就像他不能釋懷,祖父母跟父親治國這麼好,為什麼還是會有天災。 劉徹對於事物的正確性,要求是非常細微的。 而關於劉徹的記錄會細緻到這個程度,就是因為他是史記作者司馬遷的「今上」。 史記漢武相關篇章,是史書中難得一見的當代史。 當代史的資料會特別豐富,特別難以落筆。 但司馬遷還是寫了。 認真說起來,這些部分,絕對是史記「歷史價值」最高的地方。 大體來說,史記的文學價值還是比較高呢。 好的,總之少年劉徹獨有的煩惱,被主父偃踢爆了。 當時除了主父偃,還有徐樂、嚴安等人,都剛好指出了朝廷主流的盲點。 「平服匈奴是重要的,但因此影響國內安危,是不可以的。」 漢武帝一拍大腿,對,就是這件事! 這三個人的理論分兩層,第一層是說,不管是戰爭還是和親,都會影響國內經濟。 一旦百姓的生計有問題,國家就糟糕了。 哇,沒想到劉徹是這樣的皇帝吧?居然會擔心這種事? 可這種事幹嘛不在朝廷說出來?你表達障礙? 一個人是同時存在各種複雜心思的……為百姓著想這部分,身為皇帝的劉徹多少有一點。 但他真正不能說的秘密,在第二層。 前面分析完各種國家民族經濟大義之後…… 主父偃說:「秦政之所以不行者,權分乎二子,此得失之效也。」 徐樂說:「況三晉之君或存乎!」 嚴安說:「上觀齊晉之所以亡者,公室卑削,六卿大盛也。」 這三個人的意思都是一樣的:「諸侯王國、權臣當道,挾制皇室,才是現在最危險的部分!」 所以你就明白,漢武帝在那邊拍案拍腿,對這三英相見恨晚個什麼東西了吧。 你們這些烏龜王八蛋,快把權力還給我大漢真天子! 三個人被召入宮中,奉為郎中。 注意了,主父偃是說得最隱諱的那個人,劉徹清楚明白,這個人的手腕,必然最高。 主父偃馬上就成為升官最快最迅速的一員。 一年之內,升遷了四次。 主父偃首先獻給劉徹的計謀,後世稱為「推恩令」。 原本列侯諸王,只有一人能繼承封地,你看其他人多可憐啊。 不如只要原本的王侯過世,就把他的封地看有幾個孩子就分給幾個人,這樣豈不是大家歡喜? 所以,當我們檢視漢武帝時代的列侯表,會發現侯爵數爆炸性的成長。 而各個侯國被分薄之後,變得無力反抗中央……漢武帝再一個一個找名義入罪,廢除侯國。 用這套化整為零的方式,漢武帝有效的成功縮減了藩國的土地跟能量。 這是第一招。 第二招則是,將天下豪傑大族,遷入咸陽茂陵。 把有反叛能量的人,都就近管理,這是表面上的作用。 回想我們看過的魏其武安侯列傳:有一個潁川大族灌夫,就被拉來了。 而灌夫的存在,就刺激了權相田蚡的神經,繼而跟竇嬰突然不死不休的鬥起法來。 主父偃這一箭雙鵰,連權臣也幫漢武帝給拔了。 司馬遷甚至說,衛子夫的後宮崛起,也是主父偃出的力。 主父偃還舉發了燕王通姦事件,讓漢武帝名正言順的廢除燕國。 順帶一提,田蚡的妻子就是燕王的女兒。 而田蚡之死跟燕國廢除的時間,只有一年多的差距。 後宮、權臣、藩國,一次搞定。 漢武帝的最佳軍師,捨主父偃其誰呢? 想當然耳,主父偃在朝廷裡橫行霸道,也是合情合理又合乎邏輯的。 被眾人批評的主父偃,說了一段豪氣萬千的話: 「臣結發游學四十餘年,身不得遂,親不以為子,昆弟不收,賓客棄我,我阸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遠,故倒行暴施之。」 大概翻譯一下。 我人生花了四十年在學這些東西,身體弄壞了,父母不認我這個兒子,兄弟(可泛指宗族親戚)不願意收留我,連門客也招不到……一直以來我過得都是這種鬼日子。 人生在世,如果不能獲得頂級的享受,死的時候也要犯下滔天大罪,死得轟轟烈烈。 如今,我也只能在這條惡人之路上走到黑了。 嗯,「走到黑」這句中國現代普通話,非常適合做「日暮途遠」的超白話翻譯。 主父偃是一個非常盡責的壞人。 他也非常明白,劉徹是一個有精神潔癖的人。 為了對抗權臣藩國跟老母,劉徹會願意用他。 但狡兔死,走狗定要烹。 幾次朝議下來,主父偃看得明白:劉徹想要回去當好人了。 原本不討劉徹喜歡的老學究公孫弘,其敦厚博學的樣子,吸引了我們的漢武帝劉徹。 即使最終劉徹採納了主父偃的意見,但仍在事後給予公孫弘賞賜。 主父偃微微一笑,對劉徹提出了自己最後的任務:「收拾齊國。」 到了齊國,主父偃拿出一筆重金,惡狠狠的遣散了身邊的親族門客。 接著,他就派人去威脅齊王。 「使人以王與姊姦事動王,王以為終不得脫罪,恐效燕王論死,乃自殺。」 然而,劉徹收到齊王自殺的消息,突然一個大怒。 因為當主父偃出發之後,趙王就偷偷告了一狀,說主父偃收了諸侯子弟的錢,所以要讓封國能分給更多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弄死國王。 結果齊王真的死了,劉徹下令調查。 回報卻是查無不法,謝謝指教。 就在這個時候,身為御史大夫的公孫弘出來說話了。 「齊國滅亡,主父偃為首惡。首惡不除,難以服天下。」 跟著主父偃當了幾年婊子的漢武帝,這時痛定思痛,要立牌坊了。 遂下令誅殺主父偃,並夷三族。 不過,早就背棄父母、遣散宗族的主父偃,哪有幾個人可以給他殺呢? 這一年,其實是元朔三年。 朝廷吹起新的風,是儒家之風。 大儒公孫弘,正式登板救援。 「丞相,起風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