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的意義在於傳遞——歡迎分享引用,唯請來信告知、並註明出處。
北印度卡達克古典舞蹈入門的架構大綱與主要內容來自Dr. Puru Dadheech於1997年所著《Kathak Syllabi》,唯因成書年代較早,些許內容在請示我的卡達克師父 Vidushi Mahua Shankar後略有調整。我們盡力帶給大家可供參考的內容,若有任何不足之處,望請來信指正。
特別感謝身為編輯的學生Wendy Lung在網路書寫文字的限制、權利、注意事項等各種指導與分享(合十)
第一章 印度舞蹈藝術
印度的古典藝術學者將「Sangeet」分為聲樂、樂器、與舞蹈。Sangeet的原意為「音樂」,實務上我們可將之當作表演藝術的總稱來理解。它們既可以被當作獨立個體來運作,三者之間又還是互有關連。
印度表演藝術經典著作Natya Shastra(註1)的作者.婆羅多摩尼認為,舞蹈若沒有樂器的聲響輔助,就無法成立、而樂器演奏若沒有了歌聲,就無法成立,是以聲樂在「音樂」扮演的角色最為重要;另一方面,舞蹈也給了聲音與音樂所沒有的視覺化面向,滿足人們徜徉在樂曲中所帶來的想像。
舞蹈是一種在節律流動中展現肢體的行為。它可以隨著音樂、隨著情緒或想法、隨著一段故事的陳述、也可以僅僅是單純地展現動作本身。
世界上的「舞蹈」都能大致區分兩個類別:民俗舞蹈與古典舞蹈。民俗舞蹈的展演對象是一般群眾,許多地區都常見有當地居民們對豐收季、具社會文化意涵的節日、及宗教儀式的讚頌歌舞,這些都被歸類為「民俗舞蹈」。古典舞蹈對「身體」的規訓相對嚴格,搭配的音樂也有特定的節奏模式;如此使用身體或面部表情,表達特定象徵意涵的方式,即被理解為「古典舞蹈」。在印度,仍有多種古典舞承載著這份古老而悠久的文化傳統,如卡達克kathak,奧迪西Orrissy或Odissi,婆羅多Bharatanatyam,曼尼普利Manipuri,卡達卡利kathakkali…等。
構成印度古典舞的三個共通元素為戲劇展演Natya,技巧性舞蹈Nritta與敘事性舞蹈Nritya。
戲劇展演的內容涵蓋演技(Abhinaya)、情緒(rasa, 註2)、音樂和舞蹈,是一種在身體與精神狀態上對某個角色的重現。技巧性舞蹈是指一系列不具意義、單純在某種節奏性中展現的身體和肢體動作。敘事性舞蹈則透過身體動作、面部表情、或者具象徵意涵的姿勢來傳達與述說一個主題。
陽性(Tandava)與陰性(Lasya)素來是印度古典舞的一體兩面。例如,女性古典舞者也經常演出陽剛、有力、粗暴等在一般社會文化認知中較偏男性的角色,此類型常以暴怒、醜惡、令人生懼等各種肢體動作展現,這是源於古老神話史詩中,對印度三大神祇之一的濕婆神的性格描述。反之,男性舞者也需要作時而纖弱嬌貴、時而優美如詩的演出,這些陰柔的面向則主要衍生自帕爾瓦蒂女神的性格。(註3)
註1:以梵文書寫而成的古籍Natya Shastra (一般翻譯為《舞論》或《劇論》) 相傳是婆羅多摩尼Bharata Muni集結前人文字的大作,成書的時間落在西元前500年~西元200年之間。是印度文化與藝術的經典之作,其重要性讓它有「第五部吠陀經」的美名。
註2:印度的古典表演藝術將情緒分為九種,並將這九種情緒稱為Navras,它們分別是:平靜(Shant)、英雄(Veer)、憤怒(Khudh)、驚訝(Adbhut)、嫌惡(Vibhastsya)、悲傷(Karun)、滑稽(Hasya)、害怕(Bhaye)、美麗(Shringar)。
註3:濕婆與帕爾瓦蒂的陰陽雙面神格,常被古典舞蹈所詮釋與演繹。Ardhanng這一演出主題即是展現兩位神祇、兩種性格、二元與陰陽的對比與融合。